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35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包括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间隙主板与间隙副板呈垂直交叉设置;间隙主板包括位于间隙副板两侧的第一间隙靠板和第二间隙靠板,间隙副板包括位于间隙主板两侧的第三间隙靠板和第四间隙靠板;第一间隙靠板、第二间隙靠板、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均不相同,且第一间隙靠板、第二间隙靠板、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垂直交叉设置,并将各个间隙靠板的厚度均设置为不相同,且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可以使整个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具有至少四种不同的焊缝间隙,增加其使用范围,提高其通用性。
【专利说明】定位间隙控制靠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

【背景技术】
[0002]船舶分段组装焊接前,需将各分段按照要求摆放在指定的焊接区域,然后再各分段之间留有焊接间隙,最后再进行焊接作业。目前的焊接间隙大多通过吊装工人的经验决定或者在各分段之间塞一块钢板,这样吊装后,各分段之间的焊接间隙不一定是标准的焊缝所需要的大小,影响焊接质量,而且,对于具有不同厚度的各分段焊接或者采用不同焊接方式焊接时,其焊缝大小也不同,因此在人工经验判断时,误差较大,导致焊缝质量不过关,进一步导致焊缝返修,增加操作工人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可以在各分段吊装后形成标准的焊缝间隙,保证焊接质量,提升吊装速度。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至少可以四种不同标准焊缝间隙,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000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包括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呈垂直交叉设置;
[0007]所述间隙主板包括位于所述间隙副板两侧的第一间隙靠板和第二间隙靠板,所述间隙副板包括位于所述间隙主板两侧的第三间隙靠板和第四间隙靠板;
[0008]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均不相同,且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
[0009]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垂直交叉设置,并将各个间隙靠板的厚度均设置为不相同,且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可以使整个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具有四种不同的焊缝间隙,增加其使用范围,提高其通用性,另外,当使用其中一个间隙靠板进行定位间隙控制时,与此间隙靠板垂直的两个间隙靠板还可作为定位部,剩下那个间隙靠板可以作为手持部,便于操作者握持。
[0010]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上并邻近所述第二间隙靠板设置有第 ^槽;
[0011]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上并邻近所述第四间隙靠板设置有第二卡槽;
[0012]所述第一卡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三间隙靠板的厚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厚度相匹配;
[0013]所述第一间隙靠板邻近所述第一卡槽的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三间隙靠板邻近所述第二卡槽的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0014]采用在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上开设卡槽的结构,使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卡接,一方面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另一方面,使得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均分别采用一整块板材制造成型,增强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的强度,延长了整个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使用寿命。
[0015]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焊接为一体。
[0016]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焊接为一体,可以增加整个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强度。
[0017]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0018]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底部的第一螺纹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底部的第二螺纹孔以及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对应设置;
[0019]所述第一螺纹孔由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朝向远离所述间隙副板的一侧开设;
[0020]所述第二螺纹孔由所述第二卡槽的底部朝向远离所述间隙主板的一侧开设,且贯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
[0021]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和所述第一螺纹孔将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连接。
[0022]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采用螺栓连接,可以方便不同厚度的间隙靠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搭配组装,增加了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装配灵活度,不同厚度的间隙靠板进行组装,可以组装出多种不同规格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增加其通用性。
[0023]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螺纹孔为螺纹盲孔或者贯穿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螺纹通孔。
[0024]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与所述第二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或所述第二间隙靠板的宽度,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与所述第二间隙靠板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置凹槽;
[0025]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与所述第四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0026]所述凹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连接板卡设在所述凹槽内,实现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的连接。
[0027]优选的,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与所述第二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
[0028]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与所述第四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间隙靠板或所述第四间隙靠板的宽度,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与所述第四间隙靠板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置凹槽;
[0029]所述凹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板卡设在所述凹槽内,实现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的连接。
[0030]通过将相对应的两块间隙靠板采用连接板连接,可以节省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的材料消耗,因为每个间隙靠板的厚度都不同,采用连接板连接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厚度的间隙靠板,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材料,也减少了加工工序,提升了生产速度。
[00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和第二间隙靠板焊接。
[003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和第二间隙靠板螺栓连接。
[003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间隙靠板和第四间隙靠板焊接。
[003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间隙靠板和第四间隙靠板螺栓连接。
[0035]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隙主板的表面光洁度为▽ 3?V 10 ;和/或,
[0036]所述间隙副板的表面光洁度为▽ 3?▽ 10。
[0037]优选的,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的表面设置光滑的表面层。
[0038]更加优选的,所述表面层为减阻膜。
[0039]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隙主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和/或,所述间隙副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
[0040]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可以提高焊缝尺寸的精度,防止因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的变形而导致焊缝尺寸误差增加的问题。
[0041]进一步的,所述间隙主板采用金属板材或非金属板材制成;和/或,
[0042]所述间隙副板采用金属板材或非金属板材制成。
[0043]优选的,所述间隙主板采用碳钢、不锈钢、硬质塑料中任意一种制成。
[0044]优选的,所述间隙副板采用碳钢、不锈钢、硬质塑料中任意一种制成。
[0045]作为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二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0046]所述第二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0047]所述第三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四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0048]所述第四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三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
[0049]通过设置弧形倒角,可以在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任意一块间隙靠板插入到待焊接的两个船舶分段之间时不刮擦各个分段,保持各个分段表面的完整。
[0050]优选的,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均为矩形、方形或者异形。
[0051]更加优选的,当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均为矩形时,各个间隙靠板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
[0052]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垂直交叉设置,并将各个间隙靠板的厚度均设置为不相同,且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可以使整个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具有至少四种不同的焊缝间隙,增加其使用范围,提高其通用性,另外,当使用其中一个间隙靠板进行定位间隙控制时,与此间隙靠板垂直的两个间隙靠板还可作为定位部,剩下那个间隙靠板可以作为手持部,便于操作者握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3]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立体示意图;
[005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分解示意图;
[005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主板的立体示意图;
[005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主板的主视示意图;
[005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主板的侧视示意图;
[005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副板的立体示意图;
[006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副板的主视示意图;
[006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中的间隙副板的侧视示意图;
[006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立体示意图;
[006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的分解示意图。
[0064]图1至8中:
[0065]110、间隙主板;111、第一间隙靠板;1111、第一弧形倒角;112、第二间隙靠板;1121、第二弧形倒角;113、第一卡槽;
[0066]120、间隙副板;121、第三间隙靠板;1211、第三弧形倒角;122、第四间隙靠板;1221、第四弧形倒角;123、第二卡槽。
[0067]图9 和 10 中:
[0068]210、间隙主板;211、第一间隙靠板;212、第二间隙靠板;213、第一卡槽;
[0069]220、间隙副板;221、第三间隙靠板;222、第四间隙靠板;223、第二卡槽;
[0070]230、连接装置;231、第一螺纹孔;232、第二螺纹孔;233、连接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71]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72]实施例一:
[0073]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包括间隙主板110和间隙副板120,间隙主板110与间隙副板120呈垂直交叉设置,间隙主板110包括位于间隙副板120两侧的第一间隙靠板111和第二间隙靠板112,间隙副板120包括位于间隙主板110两侧的第三间隙靠板121和第四间隙靠板122,第一间隙靠板111、第二间隙靠板112、第三间隙靠板121以及第四间隙靠板122的厚度均不相同,且第一间隙靠板111、第二间隙靠板112、第三间隙靠板121以及第四间隙靠板122的厚度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
[0074]第一间隙靠板111上并邻近第二间隙靠板112设置有第一卡槽113,第三间隙靠板121上并邻近第四间隙靠板122设置有第二卡槽123,第一卡槽113的尺寸与第三间隙靠板121的厚度相匹配,第二卡槽123的尺寸与第一间隙靠板111的厚度相匹配,第一间隙靠板111邻近第一卡槽113的部分卡设在第二卡槽123内,第三间隙靠板121邻近第二卡槽123的部分卡设在第—^槽113内。
[0075]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110与间隙副板120焊接为一体,具体的,第一间隙靠板111位于第一卡槽113的开口的两侧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三间隙靠板121连接,第三间隙靠板121位于第二卡槽123的开口的两侧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间隙靠板111连接。
[0076]当然,焊接的部位不限于在卡槽开口的两侧,还可以将间隙主板110与间隙副板120连接处均焊接。
[0077]而第一卡槽不限于开设在第一间隙靠板上,还可以开设在第二间隙靠板上,同理,第二卡槽也不限于开设在第三间隙靠板上,还可以开设在第四间隙靠板上。
[0078]间隙主板110和间隙副板120的表面光洁度均为▽ 3?▽ 10,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110和间隙副板120的表面光洁度均为▽ 5。
[0079]间隙主板110和间隙副板120均采用硬质板材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110和间隙副板120均采用碳钢制成。
[0080]第一间隙靠板111远离第二间隙靠板112的一端设置第一弧形倒角1111,第二间隙靠板112远离第一间隙靠板111的一端设置第二弧形倒角1121,第三间隙靠板121远离第四间隙靠板122的一端设置第三弧形倒角1211,第四间隙靠板122远离第三间隙靠板121的一端设置第四弧形倒角1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倒角1111、第二弧形倒角1121、第三弧形倒角1211、第四弧形倒角1221均为半径为2mm的圆角。
[0081]第一间隙靠板111、第二间隙靠板112、第三间隙靠板121以及第四间隙靠板122均为矩形,且各个间隙靠板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
[0082]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110采用整块板材制造成型,间隙副板120也采用整块板材制造成型。
[0083]实施例二:
[0084]如图9和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包括间隙主板210和间隙副板220,间隙主板210与间隙副板220呈垂直交叉设置,间隙主板210包括位于间隙副板220两侧的第一间隙靠板211和第二间隙靠板212,间隙副板220包括位于间隙主板210两侧的第三间隙靠板221和第四间隙靠板222,第一间隙靠板211、第二间隙靠板212、第三间隙靠板221以及第四间隙靠板222的厚度不同,且第一间隙靠板211、第二间隙靠板212、第三间隙靠板221以及第四间隙靠板222的厚度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
[0085]第一间隙靠板211上并邻近第二间隙靠板212设置有第一卡槽213,第三间隙靠板221上并邻近第四间隙靠板222设置有第二卡槽223,第一卡槽213的尺寸与第三间隙靠板221的厚度相匹配,第二卡槽223的尺寸与第一间隙靠板211的厚度相匹配,第一间隙靠板211邻近第一卡槽213的部分卡设在第二卡槽223内,第三间隙靠板221邻近第二卡槽223的部分卡设在第—^槽213内。
[0086]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210与间隙副板220通过连接装置230连接,连接装置230包括开设在第一卡槽213底部的第一螺纹孔231、开设在第二卡槽223底部的第二螺纹孔232以及连接螺栓233,第一螺纹孔231与第二螺纹孔232相对应设置,第一螺纹孔231为螺纹盲孔。
[0087]第一螺纹孔231由第一卡槽213的底部朝向远离间隙副板220的一侧开设,第二螺纹孔232由第二卡槽223的底部朝向远离间隙主板210的一侧开设,且贯穿第三间隙靠板221,连接螺栓233穿过第二螺纹孔232旋入到第一螺纹孔231内将间隙主板210和间隙副板220连接。
[0088]间隙主板210和间隙副板220的表面设置光滑的表面层。在本实施例中,表面层为减阻膜。
[0089]间隙主板210和间隙副板220均采用硬质板材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间隙主板210和间隙副板220均采用硬质塑料制成。
[0090]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91]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隙主板和间隙副板,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呈垂直交叉设置; 所述间隙主板包括位于所述间隙副板两侧的第一间隙靠板和第二间隙靠板,所述间隙副板包括位于所述间隙主板两侧的第三间隙靠板和第四间隙靠板; 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均不相同,且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所述第二间隙靠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以及第四间隙靠板的厚度分别对应一种标准焊缝所需要的焊接缝隙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上并邻近所述第二间隙靠板设置有第一卡槽; 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上并邻近所述第四间隙靠板设置有第二卡槽; 所述第一卡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三间隙靠板的厚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厚度相匹配; 所述第一间隙靠板邻近所述第一卡槽的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三间隙靠板邻近所述第二卡槽的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焊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主板与所述间隙副板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底部的第一螺纹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底部的第二螺纹孔以及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螺纹孔由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朝向远离所述间隙副板的一侧开设; 所述第二螺纹孔由所述第二卡槽的底部朝向远离所述间隙主板的一侧开设,且贯穿所述第三间隙靠板; 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和所述第一螺纹孔将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孔为螺纹盲孔或者贯穿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螺纹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与所述第二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隙靠板或所述第二间隙靠板的宽度,所述第一间隙靠板与所述第二间隙靠板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置凹槽; 所述第三间隙靠板与所述第四间隙靠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所述凹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连接板卡设在所述凹槽内,实现所述间隙主板和所述间隙副板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主板的表面光洁度为▽ 3?▽ 10 ;和/或, 所述间隙副板的表面光洁度为▽ 3?▽ 1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主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和/或,所述间隙副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定位间隙控制靠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二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所述第二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一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所述第三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四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和/或, 所述第四间隙靠板远离所述第三间隙靠板的一端设置弧形倒角。
【文档编号】B23K37/00GK204209297SQ20142057439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发明者】何志年, 孙振财, 胡少军, 蒋永游, 谢义东, 郭建杰 申请人: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