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金属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冷轧双相钢以低屈服点、高抗拉强度、高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高延伸率和应力应变曲线平滑等优点,常常用在汽车中,以减轻车身重量。
但是,现有技术中生产的冷轧双相钢经常出现表面存在色差缺陷。具体来讲,在宽度方向上,色差主要存在于带中,带钢两边0~350mm表面无色差;在长度方向上,带钢头尾200m左右色差较轻,中部色差较为严重。
所以,现有技术存在如何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用于降低冷轧双相钢表面色差。
本发明提供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包括:
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
按照所述热轧板厚度,通过热轧轧机对板坯进行热轧,获得热轧板;
在层冷设备中对所述热轧板进行冷却,并对所述热轧板的热头和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在卷取机中将所述热轧板卷取成带钢。
可选的,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包括:
当所需所述冷轧板厚度小于等于1.0mm时,确定所述热轧板厚度小于等于3.0mm。
可选的,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还包括:
当所需所述冷轧板厚度大于1.0mm时,按照冷轧压下率45%~55%确定所述热轧板厚度。
可选的,所述热轧板的热头和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包括:
对所述热轧板热头3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可选的,进行温度补偿后的所述热头30m的部分高于所述热轧板带体30℃。
可选的,所述热轧板的热头和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包括:
对所述热轧板热尾7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可选的,进行温度补偿后的所述热尾70m的部分高于所述热轧板带体30℃。
可选的,带钢的卷取温度为500℃~550℃。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优化了冷轧压下率,使得冷轧轧制过程中横向剪切力减小,降低带钢表面粗糙度。接着,对热轧板热头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后再卷取成带钢,温度补偿可以避免了带钢头尾组织和带体不一致,进而防止冷轧轧制过程中轧制力波动而造成色差。所以,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最终生产出的冷轧双相钢色差得以降低。
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卷取温度,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卷取温度降低了100℃以上,由于带钢温度相对较低,可以抑制氧化铁皮增长,进而降低色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热轧板热头、热尾和带体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镀锌DP780表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镀锌DP780表面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连退HC380/700DP表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连退HC380/700DP表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用于降低冷轧双相钢表面色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优化了冷轧压下率,使得冷轧轧制过程中横向剪切力减小,降低带钢表面粗糙度。接着,对热轧板热头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后再卷取成带钢,温度补偿可以避免了带钢头尾组织和带体不一致,进而防止冷轧轧制过程中轧制力波动而造成色差。所以,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最终生产出的冷轧双相钢色差得以降低。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降低冷轧双相钢色差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
S102:按照所述热轧板厚度,通过热轧轧机对板坯进行热轧,获得热轧板;
S103:在层冷设备中对所述热轧板进行冷却,并对所述热轧板的热头和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S104:在卷取机中将所述热轧板卷取成带钢。
具体来讲,S101中确定热轧板厚度可以包括:
当所需所述冷轧板厚度小于等于1.0mm时,确定所述热轧板厚度小于等于3.0mm。
具体来讲,当需要经过冷轧工艺后获得的冷轧板厚度小于等于1.0mm时,为了降低色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热轧板厚度确定为小于等于3.0mm。换言之,如果需要冷轧板厚度小于等于1.0mm,那么通过热轧工艺获得的热轧板厚度就不得超过3.0mm。
那么,当所需冷轧板厚度小于等于1.0mm时,按照冷轧压下率不超过66.7%来热轧板坯。其中,冷轧压下率=(热轧板厚度-冷轧板厚度)/热轧板厚度。
进一步,S101还包括:
当所需所述冷轧板厚度大于1.0mm时,按照冷轧压下率45%~55%确定所述热轧板厚度。
当需要经过冷轧工艺后获得的冷轧板厚度大于1.0mm时,为了降低色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按照冷轧压下率45%~55%进行热轧。
那么,热轧板厚度就按照冷轧压下率确定。举例来说,所需冷轧板厚度为1.5mm,设置冷轧压下率为50%,那么热轧板厚度=1.5mm/50%=3mm。再举例来说,所需冷轧板厚度为1.2mm,设置冷轧压下率为55%,那么热轧板厚度=1.2mm/45%=2.67mm。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所需冷轧板厚度大于1.0mm时,冷轧压下率可以具体设置为45%、46%、47%、48%、49%、50%、51%、52%、53%、54%或55%等,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
确定热轧板厚度后,在S102中按照热轧板厚度对板坯进行热轧,获得热轧板。
通过微观实验研究,冷轧双相钢色差缺陷是表面粗糙度不一致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带钢浅表层轧裂所致。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优化了冷轧压下率,使得冷轧轧制过程中横向剪切力减小,降低带钢表面粗糙度,进而就降低了色差。
接下来,在S103中,将热轧板送入层冷设备进行冷却,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需要对热轧板的热头或者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热头指的是一块热轧板最先进入层冷设备的部分,热尾则指的是一块热轧板最后进入层冷设备的部分。而位于热头和热尾之间的部分,则为带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对热头进行温度补偿,则S103具体包括:
对所述热轧板热头3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具体来讲,如果对热头进行温度补偿,如图2所示,对热头30m,也就是从头部指向尾部3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热头3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时,将热头30m的温度补偿到高于带体30℃即可。
或者,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是对热尾进行温度补偿,则S102具体包括:
对所述热轧板热尾7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
具体来讲,如果对热尾进行温度补偿,如图2所示,对热尾70m,也就是从尾部指向头部7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热尾70m的部分进行温度补偿时,同样将热尾70m的温度补偿到高于带体30℃即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将热头和热尾均补偿至高于带体30℃为较佳选择。当然,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
温度补偿可以避免带钢头尾组织和带体不一致,进而防止冷轧轧制过程中轧制力波动而造成色差。所以,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最终生产出的冷轧双相钢色差得以降低。
最后,在S104中,在卷取机中对热轧板进行卷取,得到带钢。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卷取带钢时,卷取温度为500℃~550℃。例如,500℃、510℃、520℃、530℃、540℃或550℃,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
热轧完成后的带钢进入冷轧工艺进一步进行冷轧处理。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轧工艺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工艺,因此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下面将列举两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以生产规格为0.8mm*1480mm的镀锌DP780为例。生产DP780的熔炼成分具体为质量比为0.145%~0.165%的碳C,0.45%~0.55%的硅Si,1.85%~1.95%的锰Mn,小于等于0.015%的磷P,小于等于0.007%的硫S,0.02%~0.07%的铝Al,0.25%~0.35%的铬Cr和小于等于0.005%的氮N。
设定热轧板厚度为2.75mm,将热轧板轧至2.75mm之后,在层冷设备中对热头30m部分和热尾70m部分进行温度补偿30℃,然后在经过卷取机以卷取温度550℃卷取成卷。最后,经过冷轧工艺最终获得镀锌DP780。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镀锌DP780表面,图4示出了实施例一镀锌DP780表面,可见,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法降低了带钢色差和表面粗糙程度。
实施例二:
以生产规格为2.0mm*1048mm的连退HC380/700DP为例。生产连退HC380/700DP熔炼成分具体为质量比为0.08%~0.10%的C,1.10%~1.20%的Si,1.9%~2.0%的Mn,小于等于0.020%的P,小于等于0.007%的S,0.020%~0.060%的Al,0.020%~0.060%的Cr和小于等于0.005%的N。
设定热轧板厚度为4mm,将热轧板轧至4mm之后,在层冷设备中对热头30m部分和热尾70m部分进行温度补偿30℃,然后在经过卷取机以卷取温度520℃卷取成卷。最后,经过冷轧工艺最终获得连退HC380/700DP。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连退HC380/700DP表面,图6示出了实施例二连退HC380/700DP表面,可见,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法降低了带钢色差和表面粗糙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冷轧板厚度确定热轧板厚度,优化了冷轧压下率,使得冷轧轧制过程中横向剪切力减小,降低带钢表面粗糙度。接着,对热轧板热头热尾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温度补偿后再卷取成带钢,温度补偿可以避免了带钢头尾组织和带体不一致,进而防止冷轧轧制过程中轧制力波动而造成色差。所以,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最终生产出的冷轧双相钢色差得以降低。
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卷取温度,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卷取温度降低了100℃以上,由于带钢温度相对较低,可以抑制氧化铁皮增长,进而降低色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