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51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



背景技术:

螺母就是螺帽,与螺栓或螺杆拧在一起用来起紧固作用的零件,所有生产制造机械必须用的一种元件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碳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如铜)等几大类型。现在加工螺母很多时候都会运用到铣槽机,铣槽机主要用于自动车床后续的二次加工工艺,可通过改装后实现铣扁槽等工艺,也可加装钻孔,攻丝,倒角等工艺,也称为复合机,专用机床。也可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塑胶材料等非标金属材料的铣槽。铣削是指使用旋转的多刃刀具切削工件,是高效率的加工方法。工作时刀具旋转工件移动,工件也可以固定,但此时旋转的刀具还必须移动,铣削用的机床有卧式铣床或立式铣床,也有大型的龙门铣床。铣削一般在铣床或镗床上进行,适于加工平面、沟槽、各种成形面和模具的特殊形面等。现在很多的螺母的开槽,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推动机器来进行铣削的,在加工大量的螺母的时候生产效率较低,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工人操作出现失误,而且同一时间,只能完成一个螺母的铣槽,因此设计了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减小了用于螺母开槽消耗的人力物力,能自动化的完成对于螺母的开槽,同一时间能完成两个螺母的铣槽工作,大大提高了螺母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值得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它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端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螺母料仓,所述螺母料仓下端设置有出料滑轨,所述出料滑轨下端连接有双向夹具,所述机架上端设置有滑动轨,所述滑动轨上端设置有竖直连接杆,所述竖直连接杆上端设置有双向铣槽刀,所述双向铣槽刀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两端设置有装刀架,所述装刀架与机壳之间设置有调节轨道,所述装刀架上设置有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下端设置有铣槽刀片,所述铣槽刀片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下端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上设置有减震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两端设置有扩展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母料仓内设置有CCD相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减小了用于螺母开槽消耗的人力物力,能自动化的完成对于螺母的开槽,同一时间能完成两个螺母的铣槽工作,大大提高了螺母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向铣槽刀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支撑架,3-螺母料仓,4-出料滑轨,5-双向夹具,6-滑动轨,7-竖直连接杆,8-双向铣槽刀,9-机壳,10-装刀架,11-调节轨道,12-红外探头,13-铣槽刀片,14-压力传感器,15-支撑腿,16-减震弹簧,17-扩展支板,18-CCD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螺母开槽的全自动双铣槽机,它包括机架1,机架1上端设置有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置有螺母料仓3,螺母料仓3下端设置有出料滑轨4,出料滑轨4下端连接有双向夹具5,机架1上端设置有滑动轨6,滑动轨6上端设置有竖直连接杆7,竖直连接杆7上端设置有双向铣槽刀8,双向铣槽刀8包括机壳9,机壳9两端设置有装刀架10,装刀架10与机壳9之间设置有调节轨道11,装刀架10上设置有红外探头12,红外探头12下端设置有铣槽刀片13,铣槽刀片13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4,机架1下端设置有支撑腿15,支撑腿15上设置有减震弹簧16,机架1两端设置有扩展支板17,螺母料仓3内设置有CCD相机18。

使用时将螺母原料加入螺母料仓内,在重力的作用下螺母经过出料滑轨滑动到双向夹具上,夹持好之后,机架上设置的水平滑轨上的竖直连接杆调节水平位置,将双向铣槽刀对准双向夹具,通过红外探头对准加工位置,装刀架在调节滑轨上移动,将铣槽刀片对准螺母,完成铣槽工作的时候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避免损坏螺母原料,通过CCD相机检测原料余量,减小了用于螺母开槽消耗的人力物力,能自动化的完成对于螺母的开槽,同一时间能完成两个螺母的铣槽工作,大大提高了螺母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