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裁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5535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激光裁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尤其涉及一种激光裁床。



背景技术:

当前,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许多传统行业产生巨大的变革,表现在服装及相关的带有裁剪缝纫工序的行业尤为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工劳动力的成本逐步增加,企业已经不堪重负,使机器替代人工成为必然趋势。

服装加工、毛绒玩具、汽车座垫或内饰、帐篷、户外用品等许多带有裁剪缝纫的行业中,大多都是从打样、裁剪、缝纫、后处理等一系列的工序。每个工序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其中裁剪的精度和速度决定了后续工序的进度,因此裁剪是相当重要的。目前广泛应用的裁剪方式为先在纸上用喷墨机或绘图机绘制样板图形,再把样板图形纸平铺在准备好的面料上边,用电推剪照猫画虎,沿图形线进行裁切。

直到近些年,出现了激光裁床切割,其中激光切割是非接触式,更加适合。但是现有的激光裁床都是一个长约2米至12米(特殊的可长达20米)宽约2米的平台上安装一个工作横梁,工作横梁的运动方向为Y方向,在这个工作横梁上装有一个激光切割头,激光切割头在工作横梁上的运动方向为X方向,激光切割头的激光束通过Y、X两个方向的运动轨迹形成切缝,对铺在平台上的柔性材料进行切割。

但是,这种激光裁床在加工时,均是通过将物料铺设于平台上,通过激光裁床切割后,将切割后的产品搬离平台,然后再铺设新的物料,由此,并不能实现物料的连续加工,加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裁床,其通过链条以及安装于所述链条上的支撑梁实现物料的输送,由此实现物料的连续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激光裁床,其包括立柱、链条支架、前链轮轴、后链轮轴、支撑梁、左固定支架、右固定支架、横梁、第一同步带轮轴、第二同步带轮轴、运动小车、移动电机和送料电机;

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所述链条支架包括左链条支架和右链条支架;所述左链条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所述右链条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顶端;

所述前链轮轴的两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链条支架和右链条支架的前端,所述后链轮轴的两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链条支架和右链条支架的后端,

所述前链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所述后链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三链轮之间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链轮和第四链轮之间通过第二链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链条靠近所述左链条支架,所述第二链条靠近所述右链条支架;

所述第一链条的每一个链节上均安装有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二链条的每一个链节上均安装有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结构相同;

所述支撑梁为多个,每一个所述支撑梁的左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片,所述支撑梁的右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且所述多个支撑梁相互平行;

所述左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左链条支架上,所述右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右链条支架;所述横梁的左端固定于所述左固定支架,所述横梁的右端固定于所述右固定支架,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的运动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左端,且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右端,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也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一同步带轮,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横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轨,所述运动小车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且所述运动小车固定于所述同步带上;所述移动电机固定于所述横梁上,且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传动连接;

所述送料电机固定于所述右链条支架上,所述送料电机与所述后链轮轴传动连接;

所述运动小车上设置有激光头。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片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水平板和第一竖直板,且所述第一水平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链条的链节上,所述支撑梁的左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竖直板上;所述第二支撑片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二水平板和第二竖直板,且所述第二水平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链条的链节上,所述支撑梁的右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竖直板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支撑梁上与所述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接触的面的相对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支撑梁长度方向的槽。

可选的,所述激光裁床还包括重力胶轴,所述左固定支架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左竖直槽,所述右固定支架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右竖直槽,所述左竖直槽和右竖直槽的开口相对,所述重力胶轴的左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竖直槽内,所述重力胶轴的右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右竖直槽内,且所述重力胶轴与所述支撑横梁平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的运动,带动支撑梁运动,当物料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时,所述支撑梁能带动物料连续运动,此时配合运动小车的动作,实现激光头对物料的连续切割,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裁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梁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裁床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重力胶轴);

图中标记示意为:1-电机本体;2-箱体;3-中间轴;4-轴承座;5-输出轴;6-横板;7-第一齿轮;8-第四齿轮;9-推力轴承;101-第一立柱;102-第二立柱;103-第三立柱;104-第四立柱;105-左链条支架;106-右链条支架;107-前链轮轴;108-后链轮轴;109-第一链轮;110-第二链轮;111-第三链轮;112-第四链轮;113-第一链条;114-第二链条;115-第一支撑片;116-第二支撑片;117-支撑梁;118-左固定支架;119-右固定支架;120-横梁;121-导轨;122-运动小车;123-第一同步带轮轴;124-第二同步带轮轴;125-第一同步带轮;126-第二同步带轮;127-同步带;128-重力胶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裁床,其包括立柱、链条支架、前链轮轴、后链轮轴、支撑梁、左固定支架、右固定支架、横梁、第一同步带轮轴、第二同步带轮轴、运动小车、移动电机和送料电机;

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立柱101、第二立柱102、第三立柱103和第四立柱104;所述链条支架包括左链条支架105和右链条支架106;所述左链条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以通过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对所述左链条支架进行支撑,同时,所述右链条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顶端,以通过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对所述右链条支架进行支撑;

所述前链轮轴107的两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链条支架和右链条支架的前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链轮轴的左端可以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左链条支架的前端,所述前链轮轴的右端可以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右链条支架的前端;同样地,所述后链轮轴108的两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链条支架和右链条支架的后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链轮轴的左端可以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左链条支架的后端,所述后链轮轴的右端可以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右链条支架的后端。

所述前链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一链轮109和第二链轮110,所述后链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三链轮之间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链轮和第四链轮之间通过第二链条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链轮位于所述前链轮轴的左端,即靠近所述左链条支架的位置处,所述第二链轮位于所述前链轮轴的右端,即靠近所述右链条支架的位置处,所述第三链轮位于所述后链轮轴的左端,即靠近所述左链条支架的位置,所述第四链轮位于所述后链轮轴的右端,即靠近所述右链条支架的位置。

所述第一链条的每一个链节上均安装有第一支撑片115,所述第一支撑片呈L形,即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水平板和第一竖直板,即所述第一水平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直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水平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链条的链节上,所述第一竖直板向远离所述左链条支架的方向延伸;同样地,所述第二链条的每一个链节上均安装有第二支撑片116,所述第二支撑片呈L形,即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二水平板和第二竖直板,即所述第二水平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竖直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水平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链条的链节上,所述第二竖直板向远离所述右链条支架的方向延伸。

所述支撑梁117为多个,所述支撑梁的左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片的第一竖直板,所述支撑梁的右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片的第二竖直板;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的左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竖直板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板侧;所述支撑梁的右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竖直板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板侧,即,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板的同侧;且与所述第二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二竖直板的同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支撑梁上与所述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接触的面的相对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支撑梁长度方向的槽,从而可以提高所述支撑梁传输物料的效果。

所述左链条支架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左长条形孔,所述右链条支架上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右条形孔;所述左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左链条支架上,本实施例中,螺钉穿过左长条形孔将所述左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左链条支架,也就是说,左固定支架118在所述左链条支架上的位置是可调的,当左固定支架调整到预定的位置,通过螺钉固定即可。而且,所述右固定支架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右链条支架,且其于左固定支架的调整方式相同,在此将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横梁的左端固定于所述左固定支架,所述横梁的右端固定于所述右固定支架,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的运动方向垂直。

所述横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轨121,所述运动小车122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

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123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左端,且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右端,同时,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也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一同步带轮,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且所述运动小车固定于所述同步带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电机固定于所述横梁上,且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电机的输出轴可以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或者通过减速机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传动连接。

当所述移动电机运动时,带动第二同步带轮轴转动,并使得同步带运动,此时,与所述同步带固定的运动小车在所述横梁的导轨上滑动,当激光头设置于所述运动小车上时,可以实现激光头在横梁方向上的运动。

本实施例中,当物料被支撑梁输送时,为使得物料和支撑梁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所述激光裁床还包括重力胶轴,所述左固定支架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左竖直槽,所述右固定支架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右竖直槽,所述左竖直槽和右竖直槽的开口相对,所述重力胶轴的左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竖直槽内,所述重力胶轴的右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右竖直槽内,且所述重力胶轴与所述支撑横梁平行,本实施例的重力胶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上下运动,从而适应不同厚度的物料。

所述送料电机固定于所述右链条支架上,所述送料电机与所述后链轮轴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送料电机可以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后链轮轴传动连接,或者通过减速机与所述后链轮轴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所述送料电机能够输出大的扭矩,所述送料电机可以为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箱体2、中间轴3、轴承座4、盖板和输出轴5;

所述箱体2固定于所述电机本体1的壳体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2的中部设置有横板6,所述横板6将所述箱体2分割为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所述电机本体1的转动轴上同轴安装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一齿轮7位于所述下容置空间。

所述中间轴3上同轴安装有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7啮合,以当所述电机本体1工作时,即所述电机本体1的转动轴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中间轴3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的齿数多于第一齿轮7,以在第一齿轮7向第二齿轮传动时,实现减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轮位于所述下容置空间,所述第三齿轮位于所述上容置空间,所述中间轴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支撑于所述箱体的上壁和下壁,所述中间轴3的中部通过深沟球轴承支撑于所述横板6。

所述输出轴5的下端同轴设置有第四齿轮8,所述第四齿轮8和第三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8位于所述上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四齿轮8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从而当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8转动时,能够产生减速效果。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对所述输出轴5的位置进行有效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轴5的下端通过深沟球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横板6,所述输出轴5的上端穿过所述箱体2,位于所述箱体2外部。

所述轴承座4固定于所述箱体2上,且所述输出轴5通过深沟球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轴承座4内,且所述输出轴5还通过推力轴承9支撑于所述轴承座4上,更详细地,所述轴承座4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台阶,所述输出轴5上形成有轴肩,所述推力轴承9的下滚道设置于所述台阶上,所述推力轴承9的上滚道设置于轴肩上,从而实现轴承座对所述输出轴的支撑。

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轴承座4上,并对所述推力轴承9的上滚道进行限位,所述输出轴5穿过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盖板外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的运动,带动支撑梁运动,当物料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时,所述支撑梁能带动物料连续运动,此时配合运动小车的动作,实现激光头对物料的连续切割,加工效率高。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