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进行金属板轧制的三辊压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01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材料生产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进行金属板轧制的三辊压辊机。



背景技术: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金属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延展性良好的原因。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只显正价。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被称为重金属。

由于金属的电子倾向脱离,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带正价电,但当温度越高时,因为受到了原子核的热震荡阻碍,电阻将会变大。金属分子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伸展性良好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银、铂、铋以游离态存在。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

属于金属的物质有金、银、铜、铁、锰、锌等。在一大气压及25摄氏度的常温下,除汞(液态)外,其他金属都是固体。大部分的纯金属是银白(灰)色,只有少数不是,如金为黄赤色,铜为紫红色。金属大多带“钅”旁。

通常将具有正的温度电阻系数的物质定义为金属。使用的含112中种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共90种。位于“硼-砹分界线”的左下方,在s区、p区、d区、f区等5个区域都有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在固态金属导体内,有很多可移动的自由电子。虽然这些电子并不束缚於任何特定原子,但都束缚於金属的晶格内;甚至于在没有外电场作用下,因为热能,这些电子仍旧会随机地移动。但是,在导体内,平均净电流是零。挑选导线内部任意截面,在任意时间间隔内,从截面一边移到另一边的电子数目,等于反方向移过截面的数目。

金属制造(金属工艺),是一种把金属物料加工成为物品、零件、组件的工艺技术,包括了桥梁、轮船等的大型零件,乃至引擎、珠宝、腕表的细微组件。它被广泛应用在科学、工业、艺术品、手工艺等不同的领域。

金属材料的成型加工按其特点分为冷加工(机械加工、冷轧、冷锻、冲压等)和热加工(铸造、热扎、锻造、焊接、热处理等)。

按工艺分:

1、变形加工:

(1)塑性成型加工:

塑性(成型)加工是指高温加热下利用模具使金属在应力下塑性变形。

(2)固体成型加工:

固体成型加工:是指所使用的原料是一些在常温条件下可以进行造型的金属条、片以及其他固体形态。加工成本投入可以相对低廉一些。

(3)压力加工:

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称为压力加工。

压力加工的基本方式:锻造、板料冲压、轧制、挤压、拉拔。

(4)粉末冶金:

粉末冶金一种可以加工黑色金属元件也可以加工有色金属元件的工艺,包括将合金粉末混合以及将混合物,压入模具两项基本工序。金属颗粒经过高温加热烧结成型。这种工艺不需要机器加工,原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97%。不同的金属粉末可以用于填充模具的不同部分。

2、切削加工:

制造尺寸、形状、位置精度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较细的零件,通常采用切削加工方法。

金属切削机床就是利用刀具对金属毛坯进行切削加工的设备,通常简称为机床。

3、磨削加工:

利用磨料去除材料的加工方法,通常按工具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使用固定磨粒加工及使用自由磨粒加工两大类。

通常所说磨削主要指用砂轮或砂带进行去除材料加工的工艺方法,它是应用广泛的高效精密的终加工方法。

4、焊接,是一种永久性连接金属材料的工艺方法。焊接过程的实质是用加热或加压力等手段,借助于金属原子的结合与扩散作用,是分离的金属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分熔化焊、压力焊、钎焊三大类。

5、表面处理:

热处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给金属一定的加热与冷却,使金属获得一定的机械性能或化学性能的工艺方法。金属零件进行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硬度、强度及增加耐磨性;

降低硬度,便于机械加工;

消除加工过程中所引起的内应力;

提高表面耐磨、耐蚀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进行金属板轧制的三辊压辊机,能够对金属材料进行轧制成型处理,并在压辊机主支架与H型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加强筋用于提高压辊机强度及稳定度,避免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压辊机强度和稳定度的原因,而出现压辊机构坍塌,造成生产责任事故,并在压辊机主支架底部设置脚轮,方便压辊机的移动,整个结构基于设计简单、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进行金属板轧制的三辊压辊机,设置有一对压辊机主支架,所述压辊机主支架之间通过H型的支架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支架连接件的横杆与压辊机主支架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在一对压辊机主支架的上方设置有压辊机构,在其中一个压辊机主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动力机构;在所述压辊机主支架的底部还设置有脚轮。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动力机构的设置,并便于动力机构带动压辊机构进行工作,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的外侧。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为便于动力机构的设置,同时利用电动机带动控制机构进行运作,而后通过控制机构带动压辊进行工作,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动机、控制机构及用于安装电动机和控制机构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上,且电动机置于控制机构的下方,控制机构通过联轴器与压辊机构相连接,电动机的转轴通过皮带与控制机构的转轴相连接;在所述控制机构的上方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机供电的控制器。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压辊进行金属材料的轧制,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机构包括三根呈品字形设置的压辊及用于固定压辊的压辊支撑装置,且最上方为一根压辊,下方为两根压辊;所述压辊支撑装置固定在压辊机主支架上,且压辊通过联轴器与控制机构相连接;在所述压辊支撑装置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压辊间间距的压辊调节系统。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进行压辊机构的调节,调节压辊与压辊之间的间距,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调节系统包括位于动力机构侧且设置在压辊支撑装置上方的第一压辊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上方的压辊相连接的第一调节杆和横向贯通第一调节杆的第一杠杆。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进行压辊机构的调节,调节压辊与压辊之间的间距,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调节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另一侧压辊支撑装置上的第二压辊调节机构及第三压辊调节机构,所述第二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下方的其中一根压辊相连接的第二调节杆和横向贯通第二调节杆的第二杠杆;所述第三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下方的其中另一根压辊相连接的第三调节杆和横向贯通第三调节杆的第三杠杆。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调节压辊支撑装置与压辊机主支架之间的松紧度,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包括调节杆和横向贯穿调节杆的调节杠杆,且调节杆设置在非动力机构安装侧的压辊机主支架上,调节杆位于压辊支撑装置的下方。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便于压辊机的移动,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脚轮采用万向轮且至少有一个脚轮为带刹车的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金属材料进行轧制成型处理,并在压辊机主支架与H型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加强筋用于提高压辊机强度及稳定度,避免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压辊机强度和稳定度的原因,而出现压辊机构坍塌,造成生产责任事故,并在压辊机主支架底部设置脚轮,方便压辊机的移动,整个结构基于设计简单、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个呈品字形设置的压辊构成压辊机构,可以安全方便的对所需要进行轧制的金属材料进行轧制成型。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调节机构的设置方式,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对每一根压辊进行调节,从而得到质量系数高的轧制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二调节杆,2-第二杠杆,3-压辊机主支架,4-加强筋,5-第三调节杆,6-第三杠杆,7-调节杆,8-调节杠杆,9-脚轮,10-横杆,11-支架连接件,12-压辊,13-第一杠杆,14-第一调节杆,15-控制器,16-电动机,17-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用于进行金属板轧制的三辊压辊机,能够对金属材料进行轧制成型处理,并在压辊机主支架与H型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加强筋用于提高压辊机强度及稳定度,避免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压辊机强度和稳定度的原因,而出现压辊机构坍塌,造成生产责任事故,并在压辊机主支架底部设置脚轮,方便压辊机的移动,整个结构基于设计简单、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设置有一对压辊机主支架3,所述压辊机主支架3之间通过H型的支架连接件11固定,在所述支架连接件11的横杆10与压辊机主支架3之间设置有加强筋4,在一对压辊机主支架3的上方设置有压辊机构,在其中一个压辊机主支架3的一侧设置有动力机构;在所述压辊机主支架3的底部还设置有脚轮9,在设置时,优选的将支架连接件11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3的中下部,加强筋4与压辊机主支架3相连的位置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3的中上部,加强筋4采用方刚或角钢或槽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动力机构的设置,并便于动力机构带动压辊机构进行工作,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3的外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为便于动力机构的设置,同时利用电动机带动控制机构进行运作,而后通过控制机构带动压辊进行工作,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动机16、控制机构17及用于安装电动机16和控制机构17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在压辊机主支架3上,且电动机16置于控制机构17的下方,控制机构17通过联轴器与压辊机构相连接,电动机16的转轴通过皮带与控制机构17的转轴相连接;在所述控制机构17的上方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机16供电的控制器15,在使用时,控制器15控制电源给电动机16的供电通断情况,当电动机16通电后,将通过皮带传动到控制机构17的转轴上,控制机构17进行运作,而后利用联轴器带动压辊机构进行运转。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压辊进行金属材料的轧制,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机构包括三根呈品字形设置的压辊12及用于固定压辊12的压辊支撑装置,且最上方为一根压辊12,下方为两根压辊12;所述压辊支撑装置固定在压辊机主支架3上,且压辊12通过联轴器与控制机构17相连接;在所述压辊支撑装置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压辊间间距的压辊调节系统。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进行压辊机构的调节,调节压辊与压辊之间的间距,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调节系统包括位于动力机构侧且设置在压辊支撑装置上方的第一压辊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上方的压辊12相连接的第一调节杆14和横向贯通第一调节杆14的第一杠杆13,在使用时,利用第一杠杆13带动第一调节杆14进行转动从而达到调节最上方的压辊12的目的。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进行压辊机构的调节,调节压辊与压辊之间的间距,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压辊调节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另一侧压辊支撑装置上的第二压辊调节机构及第三压辊调节机构,所述第二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下方的其中一根压辊12相连接的第二调节杆1和横向贯通第二调节杆1的第二杠杆2;所述第三压辊调节机构包括与最下方的其中另一根压辊12相连接的第三调节杆5和横向贯通第三调节杆5的第三杠杆6。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调节压辊支撑装置与压辊机主支架之间的松紧度,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包括调节杆7和横向贯穿调节杆7的调节杠杆8,且调节杆7设置在非动力机构安装侧的压辊机主支架3上,调节杆7位于压辊支撑装置的下方。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便于压辊机的移动,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脚轮9采用万向轮且至少有一个脚轮9为带刹车的万向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