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7601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中装置,具体是一种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不锈钢板带生产的连续退火酸洗机组的套采用六层卧式结构,活套大车上布置有三根纠偏辊及四根转向辊,三根纠偏辊用于板带跑偏时对板带对中,防止板带偏移设备中心线;转向辊用于板带转向,引导板带流向。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活套存储层数多、长度长、作用辊系多等原因,导致活套纠偏能力不足,板带经常跑偏,偏移出设备中心线,而刮擦设备本体,造成边损、折皱、边浪等缺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断带、停车等恶性事故,严重影响公司的生产、物流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活套大车硬件设备及辊型进行优化改进,来提高活套的对中能力,确保板带不偏移出设备中心线,避免板带产生边损、折皱、边浪等缺陷以及停车、断带等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对中效果好的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能提高活套大车纠偏能力、确保板带不偏移出设备中心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包括活套以及布设在活套大车上的纠偏辊和转向辊,其中转向辊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二转向辊、第三转向辊、第四转向辊和第一转向辊,纠偏辊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纠偏辊、第二纠偏辊和第三纠偏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辊为中间高两端低呈双梯形布置的鼓形辊,第一纠偏辊的动作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一转向辊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连接在一起,第二纠偏辊的动作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三转向辊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连接在一起形成对中模式。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转向辊与第一连杆的连接端、以及第三转向辊与第二连杆的连接端的轴承采用可移动式轴承座固定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可移动式轴承座结构包括一与轴承相配套的矩形的滑动轨道作为座体,轴承可移动地安装在滑动轨道内。

再改进,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均为钢制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分别采用单侧安装的方式将第一纠偏辊与第一转向辊、第二纠偏辊与第三转向辊连接在一起。

再改进,所述转向辊的辊面中间凸度为5.5~6.5mm,两边各2.5~3.5mm;凸度分布为:550~650mm、450~550mm、550~650mm。

最后,所述转向辊的辊面中间凸度为6mm,两边各3mm;凸度分布为:600mm、500mm、6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转向辊轴承固定方式由固定式变更为移动式,使其具有积分调节的功能,将转向辊与纠偏辊绑定,使其共享纠偏辊调节机构,减少设备投资,降低能源消耗,使纠偏辊、转向辊同时动作且动作方向一致,实现对中效果的正向叠加,提高纠偏能力;转向辊由平辊改为鼓形辊,采取中间高两端低的双梯形布置,当板带通过时,根据锥辊效应,板带两侧始终受到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摩擦力,使得板带自动运行到机组中心线,具备自对中的功能,提高活套的纠偏能力。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提高多层卧式活套的纠偏能力、确保板带不偏移出设备中心线,有效避免板带跑偏而产生边损、折皱、边浪等缺陷以及停车、断带等事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还可广泛适用于薄膜、纺织、造纸及金属压力加工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入口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移动式轴承座以及转向辊与纠偏辊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应用于板带连续生产线多层卧式活套的对中装置,包括活套1以及布设在活套大车11上的纠偏辊和转向辊,本实施例的活套1为6层,转向辊采用中间高两端低呈双梯形布置的鼓形辊,转向辊的辊面中间凸度为6mm,两边各3mm;凸度分布为:600mm、500mm、600mm,这样当板带通过时,根据锥辊效应,板带两侧始终受到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摩擦力,使得板带自动运行到机组中心线,具备自对中的功能,提高活套1的纠偏能力;转向辊为四根,分别是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二转向辊2、第三转向辊3、第四转向辊4和第一转向辊5,纠偏辊为三根,分别是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纠偏辊6、第二纠偏辊7和第三纠偏辊8,第一纠偏辊6的动作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一转向辊5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10连接在一起,第二纠偏辊7的动作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三转向辊3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20连接在一起形成对中模式,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20均为钢制连杆,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20分别采用单侧安装的方式将第一纠偏辊6与第一转向辊5、第二纠偏辊7与第三转向辊3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构成“纠偏辊+转向辊”的组合对中模式,使纠偏辊、转向辊同时动作且动作方向一致,实现对中效果的正向叠加,提高纠偏能力;第一转向辊5与第一连杆10的连接端、以及第三转向辊3与第二连杆20的连接端的轴承31采用可移动式轴承座固定结构,可移动式轴承座结构包括一与轴承31相配套的矩形的滑动轨道9作为座体,轴承31可移动地安装在滑动轨道9内,使其具有积分调节的功能。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一、利用“辊效应”(即板带运行过程中总是力图保持和进入辊子轴线夹角为90度,如果辊子轴线与板带运行方向不垂直,就会发生板带在辊子表面发生横向移动而偏离原运行方向的积分现象),通过改进将转向辊轴承固定方式由固定式变更为移动式,使其具有积分调节的功能;通过改进,将转向辊与纠偏辊绑定,使其共享纠偏辊调节机构,减少设备投资,降低能源消耗。具体做法是:用一根钢制的连杆,采用单侧安装的方式,将第一纠偏辊动作一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一转向辊的同一端连接起来,并将第一转向辊连接连杆的一端的轴承固定方式由固定式改为移动式;再用一根钢制的连杆,采用单侧安装的方式,将第二纠偏辊动作一端与其入口侧的第三转向辊的同一端连接起来,并将第三转向辊连接连杆的一端的轴承固定方式由固定式改为移动式。构成“纠偏辊+转向辊”的组合对中模式,使纠偏辊、转向辊同时动作且动作方向一致,实现对中效果的正向叠加,提高纠偏能力。

二、利用“锥辊效应”(即板带运行时,由于力矩作用会出现向辊子大头端偏移的现象),通过改造将转向辊由平辊变为鼓形辊,采取中间高两端低的双梯形布置。当板带通过时,根据锥辊效应,板带两侧始终受到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摩擦力,使得板带自动运行到机组中心线,具备自对中的功能,提高活套的纠偏能力。

本实用新型经连续退火酸洗机组实际使用验证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了活套纠偏能力、确保板带不偏移出设备中心线,有效避免板带跑偏而产生边损、折皱、边浪等缺陷以及停车、断带等事故,极具推广意义,可广泛用于薄膜、纺织、造纸及金属压力加工等领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