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3075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治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聚合物电池的点焊工序中,通常是一人一机操作,而且由于所使用的点焊治具结构的局限性,导致操作人员一次只能点焊电芯极耳两端中的一端,使得焊接效率低,并且,在焊接过程中,还存在点焊的焊针容易接触电芯表面而划伤电芯的风险。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提高点焊效率且避免焊针接触电芯表面而划伤电芯的点焊治具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点焊治具结构局限导致焊接效率低且易导致焊针划伤电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定距架,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对称分布于所述定距架相对两侧的两组电芯定位组件,所述电芯定位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容置板和盖板,所述容置板和所述盖板同侧的两侧边转动连接;所述容置板上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容置定位电芯组件的容置槽,所述盖板封盖所述容置槽,且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容置槽分别对应的多个点焊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分居于所述定距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容置板及所述盖板底侧伸入于所述定位槽内形成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定距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定距柱,以及设置于所述多个定距柱顶部并与其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进一步地,所述定距柱一侧的竖直边上设置有第二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定距柱上嵌设有第一磁铁,所述容置板上正对所述第一磁铁的位置嵌设有与所述第一磁铁吸附配合的第二磁铁,且所述盖板上正对所述第二磁铁的位置嵌设有与所述第二磁铁吸附配合的第三磁铁。

进一步地,所述定距柱、所述容置板及所述盖板上均开设有镶嵌孔,所述第一磁铁、所述第二磁铁及所述第三磁铁分别嵌设于对应的所述镶嵌孔内。

优选地,所述容置板和所述盖板同侧的两侧边通过合页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设置于所述电芯顶端的保护板,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保护板的极耳;所述容置槽包括用于容置所述电芯的主槽和用于容置所述保护板的副槽,所述副槽位于所述主槽一端并与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板和所述盖板的同侧端上开设有扣手位。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可同时容置多个电芯组件的电芯定位组件,并在电芯定位组件中的盖板上开设多个点焊孔,使得容置在电芯定位组件的容置板上的多个电芯组件可同时进行点焊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针只能焊接一次的问题,且一操作人员可操作多个该点焊治具,有效提高了点焊效率;另外,通过在盖板上开设点焊孔,限定了焊针点焊区域,避免了焊针错误移动而接触电芯表面导致划伤电芯造成外观不良,如此,保证了电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距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芯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芯定位组件装入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该治具可包括底座1、定距架2及两组电芯定位组件3,定距架2设置在底座1上并位于其上表面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同时,两组电芯定位组件3也设置在该底座1上,且两组电芯定位组件3对称分布于定距架2的相对两侧,此处,相对两侧指的是定距架2的前后两侧。具体地,电芯定位组件3可包括相对设置的容置板31和盖板32,这里,容置板31和盖板32同侧的两侧边转动连接,即容置板31的顶侧边与盖板32的顶侧边转动连接,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容置板31与盖板32可相对转动。另外,本实施例中,容置板31上朝向盖板32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容置电芯组件4的容置槽310,这里,多个容置槽310沿容置板3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此处,盖板32封盖容置槽310,且盖板32上开设有与多个容置槽310分别对应的多个点焊孔320,该点焊孔320用以供焊针(附图中未画出)穿过盖板32并伸入容置槽310进行点焊操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聚合物电池自动点焊治具,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可同时容置多个电芯组件4的电芯定位组件3,并在该电芯定位组件3中的盖板32上开设多个点焊孔320,使得容置在该电芯定位组件3的容置板31上的多个电芯组件4可同时进行点焊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针只能焊接一次的问题,且一操作人员可操作多个该点焊治具,有效提高了点焊效率;另外,通过在盖板32上开设点焊孔320,限定了焊针点焊区域,避免了焊针错误移动而接触电芯表面导致划伤电芯造成外观不良,如此,保证了电池质量。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底座1上开设有定位槽10,该定位槽10分居于上述定距架2的相对两侧,此处,上述两组电芯定位组件3分别定位在定距架2相对两侧的定位槽10内,即定距架2前侧的部分定位槽10定位一组电芯定位组件3,定距架2后侧的部分定位槽10定位另一组电芯定位组件3,具体地,对于各组电芯定位组件3,其容置板31和盖板32的底侧伸入于定位槽10内形成定位。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两组电芯定位组件3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定位在底座1上,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槽10的外侧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倒角11。通过在该定位槽10的外侧边缘上设置第一倒角11,使得容置在该定位槽10中的电芯定位组件3取放更加方便。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提高电芯定位组件3在定位槽10中取放的便捷性,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定距架2可包括多个定距柱21和一固定板22,这里,多个定距柱21设置在上述底座1上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固定板22设置在多个定距柱21的顶部并与其通过螺钉连接形成固定。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优选固定有三个等间距间隔的定距柱21,且三者位于底座1上表面上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定距架2还可为其他的构造形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定距柱21一侧的竖直边上设置有第二倒角211,此处,位于上述底座1上左右两端的两个定距柱21的内侧边上设置第二倒角211,位于底座1中间位置的定距柱21内侧边或外侧边上设置第二倒角211。如上所述,通过在定距柱21一侧的竖直边上设置有第二倒角211,使得上述容置板31和盖板32方便放入上述定位槽10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定距柱21的外侧壁上嵌设有第一磁铁51,对应地,上述容置板31上正对第一磁铁51的位置上嵌设有与该第一磁铁51吸附配合的第二磁铁52,且上述盖板32上正对第二磁铁52的位置上嵌设有与该第二磁铁52吸附配合的第三磁铁53。装配时,当容置板31移动至定距柱21附近时,定距柱21上的第一磁铁51与容置板31上的第二磁铁52相吸附,如此,使得容置板31定位在上述定位槽10内的同时还与定距柱21吸附固定,同时,容置板31上的第二磁铁52与盖板32上的第三磁铁53吸附实现合并。如上所述,利用磁铁吸附实现固定,其连接可靠,且安装快速方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定距柱21、上述容置板31及上述盖板32上均开设有用于镶嵌磁铁的镶嵌孔,上述第一磁铁51、第二磁铁52及第三磁铁53分别嵌设于对应的镶嵌孔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容置板31和上述盖板32同侧的两侧边优选通过合页33转动连接,具体地,容置板31的顶侧边与盖板32的顶侧边通过合页33转动连接,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容置板31的顶侧边与盖板32的顶侧边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转动连接,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电芯组件4可包括电芯41、保护板42及极耳43,其中,保护板42和极耳43均设置在电芯41的顶端,且该极耳43分别连接电芯41和保护板42。本实施例中,上述容置槽310包括主槽3101和副槽3102,该副槽3102位于主槽3101的一端并与其连通,这里,主槽3101用于容置电芯41,副槽3102用于容置保护板42。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容置板31和盖板32的同侧端上开设有扣手位30。通过设置扣手位30,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方便地从上述定位槽10内取出。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上述容置板31和盖板32取放的便捷性,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替换和改进等等,这些修改、替换和改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