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6349发布日期:2018-07-31 22:4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seal)构件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现有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具备基座、输送板(plate)、输送基底(base)、输送气缸(cylinder)及升降用气缸。基座是在水平方向上展开的平板。输送板是在水平方向上展开的平板。输送板设置有相对于板厚而贯穿了的多个长孔,各个长孔沿左右方向延伸。输送板在基座的上方以相对于基座平行的方式而与基座连结。输送基底是在水平方向上展开的平板。输送基底以与输送板平行的方式而被配置在输送板的下侧。输送基底在上表面上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多个定位销。这些定位销(pin)能够插穿于设置在输送板上的长孔而使顶端部从输送板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输送基底在使定位销向输送板的上方突出的状态下相对于输送板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自如。输送气缸能够使输送基底在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升降用气缸能够使输送基底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

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对呈环状的密封构件(o型环(ring))进行输送并将其取出。首先,将密封构件载置于输送板的上表面上。然后,对升降用气缸进行驱动而使输送基底上升,并使三根定位销插穿输送板的长孔且使定位销的顶端部向输送板的上方突出。此时,这些定位销与密封构件的内周面的左侧抵接。具体而言,这些定位销中的第一根在密封构件的圆环的内侧与左端抵接,第二根及第三根以如下方式被配置,即,在俯视观察时,以第一根定位销为中心,且以圆环的中心轴为中心而在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上以45度而改变相位。然后,对输送气缸进行驱动而使输送基底向左方移动,从而使定位销的顶端部在向输送板的上方突出的同时向左方移动,由此将密封构件向左方进行输送。然后,对升降用气缸进行驱动而使输送基底下降,从而使多个定位销的顶端部向输送板的下侧下降。然后,对输送气缸进行驱动而使输送基底向右方移动。如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在维持密封构件的环状的同时对其进行输送而将其取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7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通过使设置有定位销的输送基底向左方移动从而对被载置于输送板的上表面上的密封构件进行输送并将其取出。因此,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自动地输送并取出较多的密封构件的情况下,需要使密封构件在输送板的上表面上于左右方向上排成一列。也就是说,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自动地输送并取出较多的密封构件的情况下,输送板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会变长。此外,将较多的密封构件配置在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上会比较费工夫。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待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取出较多的密封构件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具备轴构件、筒构件、移动构件及取出构件。轴构件为柱状或者筒状。筒构件呈筒状且在中心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穿于轴构件的外周,与轴构件长度相比较短,并且沿轴构件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移动构件使在轴构件及筒构件处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向轴构件的顶端方向移动。取出构件从轴构件的顶端将密封构件取出。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筒构件通过所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的内周面与筒构件的外周面抵接所产生的摩擦力,而与密封构件一起向轴构件的顶端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中,轴构件的基端与顶端相比位于重力方向上。此外,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筒构件上升后,在外周面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的数量减少,从而摩擦力变小时,筒构件因自重而落下。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轴构件在顶端部处具有形成为外径大于筒构件的内径的扩径部。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轴构件具有被设置在基端部的外周处的缓冲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纵剖视图,并且表示多个密封构件以从轴构件的下端部到上端部的方式被层叠的状态。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纵剖视图,并且表示通过移动构件而使支承构件、多个密封构件及筒构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纵剖视图,并且表示通过移动构件而使支承构件、多个密封构件向上方移动而筒构件向下方落下的状态。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纵剖视图,并且表示重叠地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相对于轴构件的中心轴在径向上任意地错开且多个密封构件的内圆周与筒构件的外周面任意地抵接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至3所示,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具备轴构件10、筒构件10j、支承构件12、移动构件13及取出构件14。

轴构件10具有轴构件主体10a、扩径部10b、根部10c、缓冲构件10d。轴构件主体10a呈圆柱状并且沿上下方向(上下为图1中的上下。以下相同。)延伸。轴构件主体10a在上端面处及下端处,在圆柱状的中心轴上设置有开口孔10e。

扩径部10b呈圆柱状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径比上侧的外径大。扩径部10b的上侧的外径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径相比略小。扩径部10b的上侧的上端部呈向上方变细的圆锥台状。扩径部10b的下侧的上端部呈向上方变细的圆锥台状。扩径部10b的下侧的下端部呈向下方变细的圆锥台状。扩径部10b的下侧的下端的外径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径相同。扩径部10b在下端面处设置有在圆柱状的中心轴上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圆柱部10f。第一圆柱部10f的外径与被设置在轴构件主体10a的上端面处的开口孔10e相同。第一圆柱部10f在下端面的周围被实施倒角加工。扩径部10b使第一圆柱部10f插入至设置在轴构件主体10a的上端面处的开口孔10e中从而与轴构件主体10a连结。扩径部10b的下侧的下端面与轴构件主体10a的上端面抵接。如此,轴构件10在作为顶端部的上端部处设置有扩径部10b。

根部10c呈圆柱状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根部10c的外径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径相比较大。根部10c在下端面处,在圆柱状的中心轴上设置有开口孔10g。该开口孔10g在将轴构件10安装于装置的底座(未图示)上时被使用。根部10c在上端面处设置有在圆柱状的中心轴上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圆柱部10h。第二圆柱部10h的外径与被设置在轴构件主体10a的下端面处的开口孔10e相同。第二圆柱部10h在上端面的周围被实施了倒角加工。根部10c使第二圆柱部10h插入至被设置在轴构件主体10a的下端面处的开口孔10e中从而与轴构件主体10a连结。根部10c的上端面与轴构件主体10a的下端面抵接。

缓冲构件10d呈具备上端面及下端面的圆环状。缓冲构件10d具有挠性。缓冲构件10d的外径与根部10c的外径大致相同。缓冲构件10d的圆环状的内径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径相同。缓冲构件10d被插穿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周,并使下端面与根部10c的上端面抵接。如此,轴构件10具有被设置在作为基端部的下端部的外周处的缓冲构件10d。也就是说,轴构件10的基端与顶端相比位于重力方向上。

筒构件10j呈作为筒状的圆筒状并且沿轴构件10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筒构件10j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是轴构件10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一半。筒构件10j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轴构件主体10a的长度相比较短。也就是说,筒构件10j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轴构件10及轴构件主体10a的长度相比较短。筒构件10j的外径与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径相同。筒构件10j的内径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径相比略大。筒构件10j在中心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穿于轴构件10的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周。筒构件10j的内径与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径及根部10c的外径相比较小。也就是说,扩径部10b的外径与筒构件10j的内径相比较大。因此,被插穿于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周处的筒构件10j不会从轴构件主体10a脱落。

支承构件12呈圆筒状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支承构件12的内径与筒构件10j的外径及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径相比略大。支承构件12的外径与根部10c的外径相比略小。支承构件12在外周面的上端处形成有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12a。支承构件1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穿于轴构件主体10a及筒构件10j的外周。支承构件12的内径与根部10c的外径相比较小。因此,支承构件12不会从根部10c向下侧脱落。

移动构件13具备连结板13c及一对臂(arm)构件13b。连结板13c为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左右为图1中的左右。以下相同。)上较长的平板。臂构件13b沿近前进深方向(近前进深为图1中的近前进深。以下相同。)延伸(未图示)。臂构件13b的相对于近前进深方向的直角截面为矩形形状。一对臂构件13b以顶端为近前方向,并将基端分别连结在连结板13c的左右两端部的上侧。一对臂构件13b的相互面对的面是平行的。一对臂构件13b相互面对的面之间的尺寸与支承构件12的外径相比略大。一对臂构件13b的相互的上端面的高度的位置相同。

连结板13c的进深侧与驱动装置(未图示)连结。由此,移动构件13能够通过对驱动装置进行驱动而沿上下方向进行升降。移动构件13的一对臂构件13b的上端面抵接在支承构件12的凸缘部12a的下侧。如此,移动构件13能够通过对驱动装置进行驱动而使支承构件12沿上下方向进行升降。

取出构件14具有一对爪构件14a。爪构件14a具备爪构件主体14b及把持部14c。爪构件主体14b沿上下方向延伸。爪构件主体14b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直角截面为矩形形状(未图示)。把持部14c从爪构件主体14b的下端向下方延伸。把持部14c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直角截面为矩形形状(未图示)。把持部14c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爪构件主体14b相比较小。

一对爪构件14a中,爪构件主体14b及把持部14c的各自的相互面对的面是平行的。一对爪构件14a中,把持部14c的相互面对的面之间的尺寸与爪构件主体14b的相互面对的面之间的尺寸相比较大。一对爪构件14a在轴构件10的正上方以相对于轴构件10的中心轴而对称的方式被配置。一对爪构件14a中的把持部14c的相互面对的面之间的尺寸与后文所述的密封构件s的外径相比较大。

一对爪构件14a的上端部与驱动部(未图示)连结。一对爪构件14a能够通过对驱动部进行驱动,从而以相对于轴构件10的中心轴对称的方式而分别沿左右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一对爪构件14a能够通过对驱动部进行驱动,从而使相互面对的面之间的尺寸发生变化。此外,一对爪构件14a通过对驱动部进行驱动,也能够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近前进深方向移动。

接下来,对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所示,在轴构件10上从上侧起向下方而层叠有作为o型环的呈圆环状的多个密封构件s。此时,多个密封构件s也在插穿于轴构件10的轴构件主体10a的外周的筒构件10j处层叠。此时,支承构件12的凸缘部12a从下方与位于最下方的密封构件s抵接。此外,位于轴构件10的顶端侧即最上方的密封构件s对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周面进行覆盖。密封构件s的圆环状的内径与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径及筒构件10j的外径相比略大。然后,使取出构件14的一对爪构件14a从左右方向与位于最上方的密封构件s抵接从而对密封构件s进行把持。并且,通过一对爪构件14a而将所把持的密封构件s从轴构件10向上方取出。

接下来,如图2所示,移动构件13向作为轴构件10的顶端方向的上方移动并与支承构件12一起使这些密封构件s向上方移动。此时,移动构件13向上方移动的距离是一个密封构件s的圆环状的轴向上的尺寸。具体而言,从轴构件10的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预定的尺寸而设置检测开关(switch)(未图示)。该检测开关能够检测位于最上方的密封构件s是否覆盖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周面。由此,在密封构件s已被一对爪构件14a而向上方取出时,使移动构件13向上方移动从而与支承构件12一起使多个密封构件s向上方向移动,直至接下来位于最上侧的密封构件s覆盖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周面为止。并且,当检测开关检测出接下来位于最上方的密封构件s覆盖了扩径部10b的下侧的外周面时,移动构件13停止向上方的移动。

此时,多个密封构件s的内圆周相对于轴构件10的中心轴而在径向上任意地错开,从而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任意地抵接(参照图4)。因此,这些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会任意地与筒构件10的外周面抵接而产生摩擦力。此外,密封构件s具有挠性。因此,由于所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中下侧的密封构件s与上侧的密封构件s相比而被压缩得更多,从而下侧的密封构件s的圆环状的内径会变小,因此更容易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当移动构件13向上方移动从而与支承构件12一起使多个密封构件s向上方移动时,多个密封构件s通过移动构件13而向上方移动,并且筒构件10j向作为轴构件10的顶端方向的上方移动。此外,筒构件10j能够与多个密封构件s一起向上方移动至该筒构件10j的上端与被形成在扩径部10b的下侧的下端部处的圆锥台抵接的上升位置。

如此,通过反复实施如下动作,即,将这些密封构件s通过取出构件14而从轴构件10向上方取出并且使移动构件13向上方移动,从而在轴构件10层叠的密封构件s的数量会减少。于是,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任意地抵接的密封构件s的数量也会减少。也就是说,筒构件10j上升后在外周面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数量会减少。此外,在筒构件10j处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中下侧的密封构件s所承受的压力会变小,因此,变小的圆环状的内径将复原。另外,由于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任意地抵接的数量减少,因此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任意地抵接而产生摩擦力会变小。并且,当摩擦力的大小变得小于施加于筒构件10j的重力的大小时,筒构件10j会向下方落下,从而筒构件10j的下端与缓冲构件10d发生碰撞(参照图3)。也就是说,当在筒构件10j的外周面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被取出从而使摩擦力变小时,筒构件10j会因自重而落下。

如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使多个密封构件s在轴构件10及筒构件10j处层叠。因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为了供给较多的密封构件s,与使外周面相邻而排成一列来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装置的尺寸。此外,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中,在筒构件10j处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不会与轴构件10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在配置有筒构件10j的上下方向的区间内,在密封构件s与轴构件10之间不会产生摩擦力。因此,与未插穿筒构件10j而使密封构件s以从轴构件10的下端部到上端部的方式被层叠的情况相比,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减小密封构件s与轴构件10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由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利用移动构件13而容易地使在轴构件10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向上方移动。

因此,实施方式1的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良好地取出较多的密封构件s。

此外,本发明的筒构件10j通过所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抵接而产生的摩擦力,从而与密封构件一起向轴构件的顶端方向移动。如此,与未插穿筒构件10j而使密封构件s以从轴构件10的下端部到上端部的方式被层叠的情况相比,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缩短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与轴构件10的外周面擦过的距离。因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对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与轴构件10的外周面擦过而磨损等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中,轴构件10的基端与顶端相比位于重力方向。此外,本发明的筒构件10j上升后,在外周面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数量减少从而摩擦力变小时,筒构件10j会因自重而落下。因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随着在筒构件10j处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数量减少,密封构件s与筒构件10j的外周面抵接而产生的摩擦力会变小。于是,筒构件10j能够因施加于筒构件10j的重力而向下方落下。因此,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无需设置在筒构件10j的上端达到了预定的高度时使筒构件10j向下方移动的机构。也就是说,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使装置的机构简化。

此外,本发明的轴构件10在顶端部处具有形成为外径大于筒构件10j的内径的扩径部10b。如此,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中,由于筒构件10j向上方向移动,筒构件10j的上端部会与扩径部10b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筒构件10j上升并从轴构件10脱落的情况。此外,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能够对在密封构件s通过移动构件13而向上方移动并到达扩径部10b时密封构件s相对于轴构件10的中心轴在径向上的偏离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利用取出构件14而容易地取出。

此外,本发明的轴构件10具有被设置在基端部的外周处的缓冲构件100。如此,在该密封构件取出装置中,当通过与在外周面层叠的多个密封构件s的内周面抵接所产生的摩擦力而与多个密封构件s一起向上方移动的筒构件10j向下方落下时,筒构件10j的下端会与缓冲构件10d发生碰撞。由于该缓冲构件10d能够缓和筒部材10j向下方落下从而使筒构件10j的下端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对筒构件10j受损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载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例如如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密封构件为o型环,但是并不限于此,密封构件也可以是环状的油封(oilseal)、唇边式密封件(lipseal)等。

(2)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将扩径部及根部设为独立于轴构件主体的构件,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扩径部或者根部的至少一方与轴构件主体一体成型。在该情况下,利用具有挠性的材料而使筒构件成型,并从外周面的一端到另一端而在中心轴方向上设置狭缝。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使筒构件向径向扩大而挠曲的同时插穿于轴构件主体。

(3)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一对爪构件而对密封构件进行把持,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两个以上的爪构件而对密封构件进行把持。

(4)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筒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轴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一半,但是并不限于此,筒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既可以短于轴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一半,也可以长于轴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一半。

(5)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轴构件沿上下方向延伸,但是只要通过与多个密封构件的内周面抵接所产生的摩擦力而与多个密封构件一起向上方移动的筒构件能够向下方落下,则轴构件也可以从垂直方向倾斜。

(6)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检测开关而对在轴构件层叠的位于最上方的密封构件是否覆盖扩径部的下侧的外周面进行检测,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位移检测用激光单元(laserunit)等来进行检测。

(7)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在根部的下端面处设置有开口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根部的下端面处设置向下方向延伸的圆柱部。在该情况下,将该圆柱部插穿于设置在底座上的开口孔,从而将轴构件安装在底座上。

符号说明

s…密封构件,10…轴构件,10b…扩径部,10d…缓冲构件,10j…筒构件,13…移动构件,14…取出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