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7632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速线材稀油润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速线材设备中,高速线材稀油润滑系统中的压力储油罐的作用是稳定系统压力,并在事故情况下,如精轧机组正在工作,但稀油润滑系统却突然停止时,为精轧机组提供单次轧制所需要的润滑流量,在不损坏精轧机组的前提下保证此次轧钢过程的完成。目前使用的压力储油罐的上部为气体侧,充有压缩空气,下部为储油侧,储存有润滑油,稀油润滑系统未开机前,压力储油罐只有底部少许润滑油,压力储油罐中空气压力为大气压,当稀油润滑系统开启后,润滑油开始进入压力储油罐中,压力储油罐中液位开始上升。由于压力储油罐是个密闭的压力容器,罐中上部的空气开始被上升的液位压缩,空气压力开始提高,当空气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液位上升开始变得缓慢,按照目前的做法,必须加入人工干预,否则压力储油罐液位很难达到正常液位;在人工干预后,压力储油罐达到正常液位,但是由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压力波动和可能出现的气路元件缓慢漏气的现象,会导致压力储油罐中的液位出现波动,现有的压力储罐系统设计无法纠正这一点,液位波动范围较大,不能随时保证压力储油罐中的液位要求,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急保护的作用;此外由于其较大的液位波动范围,造成了系统压力波动也大,可能会产生频繁的液位和压力报警,如果处理不当有造成事故停机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尤其适合用于含有压力储油罐的稀油润滑系统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压力储油罐设有连接于润滑泵的进油管、连接于精轧机组的出油管,其特点是该装置包括主控机、气路控制机构、液位监测机构、油路控制机构,所述气路控制机构连接压缩空气源和压力储油罐;所述液位监测机构设置在上述的压力储油罐的一侧;所述油路控制机构设置在出油管上;所述气路控制机构、液位监测机构、油路控制机构的电气部件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气路控制机构包括球阀a、气动三联件、气路通断阀、主气路单向阀、增压缸、压力继电器、气路放气阀、手动放气阀、两只压力表及相配套的压气管路,球阀a、气动三联件、气路通断阀、主气路单向阀、压力继电器、气路放气阀、手动放气阀依次设置在压气管路上,增压缸与主气路单向阀并联设置,压气管路一端与压缩空气源连接连通,另一端与压力储油罐连接连通,其中球阀a、气路通断阀、增压缸、压力继电器、气路放气阀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一只压力表接入气路通断阀前的压气管路上,另一只压力表接入手动放气阀与压电继电器之间的压气管路上。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液位监测机构包括连接管及液位计,液位计通过连接管与压力储油罐连接连通,实现对液位的变化进行监控。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油路控制机构包括油路通断阀及进油球阀,其中油路通断阀选用为先导活塞式电磁阀,先导活塞式电磁阀的阀体设置在出油管上,先导活塞式电磁阀的先导阀通过进气管连接于位于气动三联件与气路通断阀间的压气管路上,进油球阀设置在进油管上,油路通断阀、进油球阀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气路通断阀为失电打开,得电关闭;气路放气阀为得电打开,失电关闭;油路通断阀为失电打开,得电关闭;增压缸设置在气路通断阀之后,与主气路单向阀并联设置,增压缸的进口设置有球阀b,增压缸的出口设置有支路单向阀和球阀c,支路单向阀可以防止高压气体返流,球阀b、球阀c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压力继电器、手动放气阀和气路放气阀布置在增压缸接入点后的压气管路上。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压力继电器具有两个发讯点,两个发讯点分别为高压发讯点和低压发讯点,两个发讯点以现场调整为宜,初步预设置为高于6.5bar和低于5.0bar分别报警;压力继电器与放气阀直接与压力储油罐上部气路相连接,可以测得压力储油罐内的压力。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所述液位计具有五个发讯点,五个发讯点分别对应为液位极高发讯点、液位高发讯点、参考位发讯点、液位低发讯点、液位极低发讯点。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在所述压力储油罐的气体侧顶部外侧设置有安全阀,用于限制罐内的最高压力。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在所述压力储油罐的底部设置有放油阀,当检修时可以将罐内的油排空。

在上述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中,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油路旁通,油路旁通设有油路旁通阀,油路旁通阀为手动阀,油路旁通的一端接入点位于进油球阀前的进油管上,油路旁通的另一端接入点位于油路通断阀后的出油管上,当压力储油罐需要在润滑系统工作时检修,可以将进油球阀关闭,将润滑油从油路旁通送至精轧机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控制容易、便于维修的特点,采用液位计、气路通断阀、气路放气阀、压力继电器与主控机电器连接,实现对压力储油罐内液位的控制,压力储油罐内的液位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减少系统压力波动,提高高速线材稀油润滑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从而减少高速线材稀油润滑站故障时间,提高高速线材设备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球阀a、2-气动三联件、3-压力表、4-气路通断阀、5-先导活塞式电磁阀先导阀、6a-主气路单向阀、6b-支路单向阀、7-增压缸、8-压力继电器、9-气路放气阀、10-安全阀、11-压力储油罐、12-液位计、13-先导活塞式电磁阀阀体、14-手动放气阀、15-放油阀、16-进油球阀、17-油路旁通阀、18-球阀b、19-球阀c。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没有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实用新型的更多其他实施例。

请结合参考图1,下面就通过这个给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压力储油罐11设有连接于润滑泵的进油管、连接于精轧机组的出油管,该装置包括主控机(图中未标注)、气路控制机构、液位监测机构、油路控制机构及油路旁通,气路控制机构、液位监测机构、油路控制机构的电气部件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气路控制机构包括球阀a1、气动三联件2、气路通断阀4、主气路单向阀6a、增压缸7、压力继电器8、气路放气阀9、手动放气阀14、两只压力表3及相配套的压气管路,球阀a1、气动三联件2、气路通断阀4、主气路单向阀6a、压力继电器8、气路放气阀9、手动放气阀14依次设置在压气管路上,压气管路一端与压缩空气源连接连通,另一端与压力储油罐11连接连通,压缩空气进气压力为5~8bar,经过气动三联件减压至5~6bar;压缸7设置在气路通断阀4之后,与主气路单向阀6a并联设置,压力继电器8、手动放气阀14和气路放气阀9布置在增压缸7接入点后的压气管路上,增压缸7的进口设置有球阀b18,增压缸的出口设置有支路单向阀6b和球阀c19,支路单向阀可以防止高压气体返流,其中球阀a1、球阀b18、球阀c19、气路通断阀4、增压缸7、压力继电器8、气路放气阀9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一只压力表3接入气路通断阀4前的压气管路上,另一只压力表接入手动放气阀14与压电继电器8之间的压气管路上。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气路通断阀型号:VXD2D0NF、(DC24V)、RC1(失电打开)、主气路单向阀型号:KA-L20、DN20、气动三联件:QLPY320-0537-Z,G3/4、增压缸VBA40A-04、压力继电器7MF1565-3CA00-1P、气路放气阀VXD230CA、(DC24V)、RC1/2(得电打开)、手动放气阀Q11F-16C、DN20、球阀Q11F-16C、DN20。

压力储油罐的容量与精轧机稀油润滑系统的流量油管,一般为系统流量Q的5倍,即储油罐容量V(L)=5×Q(L/min),增压缸增压比一般为1:2,其排气量约为系统流量Q的1/3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位监测机构包括连接管及液位计12,液位计12通过连接管与压力储油罐11连接连通,实现对液位的变化进行监控,位计的型号:UHS-A1.0-DN20-1000-0.85-60-AH304K5,耐压PN=16bar。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油路控制机构包括油路通断阀及进油球阀16,其中油路通断阀选用为先导活塞式电磁阀,先导活塞式电磁阀的阀体13设置在出油管上,先导活塞式电磁阀的先导阀5通过进气管连接于位于气动三联件2与气路通断阀4间的压气管路上,进油球阀16设置在进油管上,油路通断阀、进油球阀16分别与主控机实现电气连接,其中先导活塞式电磁阀型号:K25D-20、DC24V两位五通电磁换向阀(带消音器),其可以用来控制气控制蝶阀:D671J-10、DN200。

进一步的,油路旁通设有油路旁通阀17,油路旁通阀为手动阀,油路旁通的一端接入点位于进油球阀16前的进油管上,油路旁通的另一端接入点位于油路通断阀后的出油管上,当压力储油罐需要在润滑系统工作时检修,可以将进油球阀关闭,将润滑油从油路旁通送至精轧机组,正常使用时,油路旁通阀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气路通断阀4为失电打开,得电关闭;气路放气阀9为得电打开,失电关闭;油路通断阀为失电打开,得电关闭。

压力继电器8具有两个发讯点,两个发讯点分别为高压发讯点和低压发讯点,两个发讯点以现场调整为宜,初步预设置为高与6.5bar和低于5.0bar分别报警。

液位计12具有五个发讯点,五个发讯点分别对应为液位极高发讯点、液位高发讯点、参考位发讯点、液位低发讯点、液位极低发讯点。

另外,为了限制压力储油罐内的最高压力,确保使用的安全,在压力储油罐的气体侧顶部外侧设置有安全阀10,安全阀型号为A41Y-16C、DN25、PN16bar,预设安全压力值为8bar。

在压力储油罐的底部还设置有放油阀15,放油阀为手动阀,当检修时可以将压力储油罐内的油排空。

稀油润滑系统泵启动后,润滑泵开始往外供润滑油,进油球阀打开,润滑油进入压力储油罐11中,这时压气管路上的气路通断阀4和气路放气阀处于关闭状态,油路通断阀处于打开状态,压力继电器8会低压发讯,当液位逐渐上升,压力储油罐内的气体被压缩,压力上升,当压力上升至压力继电器8低压不发讯时,液位上升会变得很缓慢,若液位计12未至参考位发讯,说明压力储油罐的液位尚未达到要求,这时气路放气阀9打开,压力储油罐的气体侧压力开始降低,液位继续升高,当液位升高至液位计12参考位发讯时,气路放气阀9关闭,液位会继续上升,同时压力储油罐内气体压力开始增高,压力继电器8会随着罐内压力的逐渐增高,其不会低压发讯,当液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罐内压力开始平衡,液位不会继续上升,系统压力稳定,开始正常工作。

如果液位继续上升,上升至液位计12液位高发讯时,气路通断阀3将打开,气路放气阀9关闭,增压缸开始工作,压力储油罐内气压开始上升,设置增压缸将罐内气压增高至大于油泵压力,压力继电器8会高压发讯,一段时间后压力储油罐内液位开始下降,当液位下降至液位计参考位不发讯时,气路通断阀3关闭,停止送气增压,液位停止下降,并维持平衡,罐内气压会下降至正常范围,压力继电器8高压不发讯,系统正常工作。

如果系统正常工作后,罐内液位还缓慢上升,并辅以压力继电器8低压开始发讯,可以认为是气路上的原件密封损坏气体泄露造成的,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如果液位继续上升至液位计12的高液位处,则气路通断阀4打开,增压缸开始工作,气体压力开始增高,液位降至液位计12参考位不发讯后,气路通断阀关闭,停止向压力储油罐内增压;如果气路通断阀4打开,增压缸开始工作的情况,液位还继续上升,上升至液位计12液位极高发讯,则说明气路通断阀或增压缸损坏,提示压力储油罐气路故障,马上检修,同时报给主轧线上控制室,要求该稀油润滑系统停机,主轧线停止过钢;如果在系统正常工作后,液位持续下降,并辅以压力继电器8高压发讯,则可以判断是气路通断阀故障,阀门不能关闭,应提示工作人员安排检修,当液位下降至液位计12液位低发讯时,则应开启气路放气阀9,将液位提高至液位计12参考位发讯后,关闭气路放气阀9,如果液位反复在液位计12参考位和液位低位之间游走的话,应提示气路压力过高,提醒工作人员重新整定气体压力,如果开启放气阀9后,液位仍然继续降低,降低至液位计12液位极低发讯,则说明系统出现严重故障,应报给主轧线上控制室,要求该稀油润滑系统停机,主轧线停止过钢,并停机检查原因。

当稀油润滑系统正常停机时(润滑泵停止供油),则应该开启气路通断阀4,关闭气路放气阀9,开启油路通断阀13,增压缸开始工作将罐内油液排出供给设备使用,当液位降至液位计12液位低发讯时,气路通断阀4关闭,当液位下降至液位计12液位极低发讯时,油路通断阀关闭。

稀油润滑系统因事故停机时,压力储油罐的控制与正常停机时一样,但需要通知主轧线控制室,稀油润滑系统是事故停机,并通知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查。

本实用新型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结构简单、维修方便、配管容易,能够大大的提高压力储油罐的自动化程度,将罐内液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稳定压力,使其能真正起到对需要润滑的设备安全保护的作用。

以上仅以举例方式来详细阐明本实用新型的高速线材稀油润滑压力储油罐控制装置,这些个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施方式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改进。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并为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权利要求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