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管机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0296阅读:2591来源:国知局
弯管机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管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弯管机弯模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弯管机仅具单向弯折管件的用途,主要包含有一机座,于该机座上设置一供输送管件的送料机构,以及一供承接管件的弯管机构,该弯管机构对应该送料机构设置;所述管件自该弯管机构入料,并夹持于该送料机构,再进一步推送此欲弯折的管件至弯管机构,使管件产生相异径向弧度。

目前市面为了符合加工复杂度,以及制造效率的需求,逐渐发展出可双向弯管的弯管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利用该弯管机构更分设有上、下弯管组,且该机座更包含一第一移动单元,使该弯管机构作纵向位移;以及一第二移动单元,使该弯管机构作横向位移;使用时,该上弯管组先使夹持于送料机构的管件向左弯折,再翻转完成左向弯折的管件呈可进行右向弯折处,为避免管件干涉情形须清空管件下方,同时配合该第一移动单元及第二移动单元,驱使该弯管机构移动到该下弯管组可夹掣管件,并对管件进行右向弯折。

第二种则针对第一种构造的改良,其中,该机座更包含一旋转机构,相对于该机座作径向圆周运动;当管件输送至该弯管机构时,便利用该第一移动单元驱动该弯管机构,使该上弯管组进行左向弯折功能,接着,该送料机构持续推送管件,并配合该旋转机构的转动,变换该下弯管组之位置,至前述上弯管组进行左向弯折处,同时透过该第二移动单元让该下弯管组形成右向弯折功能,上、下弯管组由该旋转机构配合该第一移动单元、第二移动单元,才得以相互转换方位,并达致双向连续弯管作用。

第一种仅采用该移动单元变换上、下弯管组的作动方式,需透过多次旋转管件,以满足制作管件的造型需求,进而衍生出双向弯管的过程中,容易耗费时间的问题,而第二种利用旋转机构带动上、下弯管组变换的方式,实际上因机件具有一定的重量,导致该旋转机构势必得完全承担转动过程的重力,当使用一段时间后,造成该旋转机构易于损坏,进而产生须中断制程及维修机件等问题,又因习用弯管机构须设有上、下弯管组,且为避免发生管件干涉情形,皆存有机座体积庞大而占据空间的缺失。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弯管机弯模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管机弯模结构,可以双向弯折管件成相异曲度,达到减省时间、提高弯折准确性和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弯管机弯模结构,包括载座,载座一侧纵向设置枢转部,且该枢转部同轴设置弯模座;弯管曲手,枢接于该枢转部,且该弯管曲手于其顶面设有夹模座,该夹模座对应于该弯模座,该弯管曲手与夹模座之间更设有第二位移单元,该第二位移单元包含一滑槽座,该滑槽座设置于该夹模座,且该滑槽座设有第一排齿;及对应该滑槽座的滑轨座,该滑轨座设置于该弯管曲手,且装设有两个同轴设置的齿轮及第二排齿,该齿轮分别啮合于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第二排齿于相对啮合齿轮的另端连结空压缸;以及组设于该载座顶面的导模单元,该导模单元具有第一导模座及第二导模座,该第一导模座与第二导模座系呈反向设置;该弯管曲手绕该枢转部旋动,该导模单元于该载座进行直线位移,该第一导模座、第二导模座分别对应该夹模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模单元与载座之间更设有第一位移单元,该第一位移单元包含多个导槽,多个导槽固设于该载座顶面;及多个导轨,该多个导轨链接于该导模单元底部,并对应组设于该多个导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含一机台,该机台一侧设有升降座,该升降座组设于该载座设有枢转部的相反侧,并带动该弯管机弯模结构垂直升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座与载座之间更组设一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供带动该弯管机弯模结构进行横向位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台顶面架设一对应该弯管机弯模结构的送料机构,该送料机构用以夹持管件,并输送该管件至该弯管机弯模结构进行弯折。。

本实用新型弯管机弯模结构,包括载座,载座的一侧纵向设置一枢转部,且该枢转部同轴设置弯模座;弯管曲手,枢接于该枢转部,且该弯管曲手于其顶面设有夹模座,该夹模座对应于该弯模座;以及导模单元,组设于该载座顶面,且该导模单元具有第一导模座及第二导模座,该第一导模座与第二导模座系呈反向设置;该弯管曲手绕该枢转部旋动,该导模单元于该载座进行直线位移,使该第一导模座、第二导模座分别对应该夹模座,故可避免管件干涉,达到减省时间、提高弯折准确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装设于机台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夹掣管件示意图;

图4为夹掣管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5为夹掣管件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6为弯管曲手进行右向弯折示意图;

图7为设于机台的升降座及管件作动示意图;

图8为夹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夹模座的结构作动示意图;

图10为夹模座的作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弯管机弯模结构1,包括:载座11,其一侧纵向设置一枢转部111,且该枢转部111同轴设置一弯模座112;一弯管曲手12,枢接于该枢转部111,且该弯管曲手12于其顶面设有一夹模座121,该夹模座121对应于该弯模座112,该弯管曲手12及夹模座121分别链接有伺服马达122、1211;以及一导模单元13,组设于该载座11顶面并连结一气缸 131。

该导模单元13具有一第一导模座132及一第二导模座133,该第一导模座 132与第二导模座133呈反向设置,该导模单元13与载座11之间更设有一第一位移单元14,该第一位移单元14包含多个导槽141及多个导轨142,多个导槽141固设于该载座11顶面;多个导轨142链接于该导模单元13底部,并对应组设于多个导槽141。

该弯管曲手12与夹模座121之间还设有一第二位移单元15,该第二位移单元15包含一滑槽座151及一对应该滑槽座151之滑轨座152,该滑槽座151 设置于该夹模座121,该滑轨座152系设置于该弯管曲手12。

如图2和图3所示,一机台2顶面架设一对应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的送料机构3,该送料机构3用以夹持一管件4,并输送该管件4至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进行弯折,且该机台2一侧设有一升降座21,该升降座21组设于该载座 11设有枢转部111的相反侧,并带动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垂直升降,该升降座 21与载座11之间更组设一移动单元22,该移动单元22系供带动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进行横向位移。

实际操作时,就如图3至图5所示,先由该夹模座121对应弯模座112之间进行人工入料,并使所述管件4夹持于该送料机构3,由于该弯管曲手12 及夹模座121分别链接有伺服马达122、1211,该夹模座121可受伺服马达1211 驱动,而靠近或远离该弯模座112,于人工入料后该伺服马达1211将驱使该夹模座121靠近弯模座112,所述管件4系夹掣于该夹模座121与弯模座112之间,同时该导模单元13受气缸131驱使而位移至该第一导模座132抵掣于管件4。

如图6所示,该弯管曲手12受伺服马达122以该枢转部111为中心转动 180度(此转动角度仅为举例并无限定,实际上依照管件4制作需求而定),即对管件4进行右向弯折,该导模单元13也对应弯管曲手12转动,透过该第一导模座132引导管件4弯折,而朝前方移动至对应该枢转部111的中心处,便能完成管件4右向弯折作用。

当弯管曲手12进行左向弯折时,该弯管曲手12及导模单元13会复归未夹掣管件4状态,如图7所示,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由该升降座21垂直下降,直到该弯模座112低于管件4,且该管件4持续受送料机构3向前推送,若因应管件4制作需求,该管件4能透过该送料机构3进行翻转。

此外,特别说明该第二位移单元15的作动方式,如图8至图9所示,该滑槽座151设有一第一排齿1511;该滑轨座152系装设有二同轴设置的齿轮 1521及一第二排齿1522,齿轮1521分别啮合于该第一排齿1511及第二排齿 1522,该第二排齿1522于相对啮合齿轮1521的另一端更连结一空压缸1523;当空压缸1523驱动该第二排齿1522位移时,所述同轴设置的齿轮1521将因啮合于第二排齿1522,进而同方向转动并带动该第一排齿1511进行位移。

如图10所示,该夹模座121由前述工作方式,在该弯管曲手12前方位移,若该第二位移单元15的作动方式与前述相反时,该夹模座121受第一排齿1511 反向带动,便能于该弯管曲手12后方位移,即该夹模座121利用该第二位移单元15而可于该弯管曲手12前后位移,此时,在进行管件4左向弯折前,该导模单元13必须待该夹模座121位移至前方,才可使第二导模座133移动至对应该夹模座121的位置,再加上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通过升降座21与移动单元22,使该弯管机弯模结构1重新上升至该管件4位于弯模座112与夹模座 121之间,该夹模座121同样靠近弯模座112并夹掣管件4,最后,重复依上述弯管作业方式,弯管曲手12便能对管件4进行左向弯折。

本实用新型弯管机弯模结构,包括载座11,载座11的一侧纵向设置一枢转部11,且该枢转部111同轴设置弯模座112;弯管曲手12,枢接于该枢转部 111,且该弯管曲手12于其顶面设有夹模座121,该夹模座121对应于该弯模座112;以及导模单元13,组设于该载座11顶面,且该导模单元13具有第一导模座132及第二导模座133,该第一导模座132与第二导模座133呈反向设置;该弯管曲手12绕该枢转部111旋动,该导模单元13于该载座进行直线位移,使该第一导模座132、第二导模座133分别对应该夹模座121,故可避免管件4干涉,达到减省时间、提高弯折准确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