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丝机的排线机构及收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685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拉丝机的排线机构及收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丝机的排线机构及收线装置。



背景技术:

漆包圆铜线的生产过程中,拉丝工序是重要的环节,要将直径较大的铜丝经过拉丝机的一次或多次拉延才能成型为需要的规格尺寸,拉丝完成后,出口模到收线轴之间的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当铜线经过第二巡回导轮出来通过排线导轮收于收线轴上时,要从位置1到位置2(见图2),一般距离为270mm-300mm,铜线在这两个极限位置附近时,铜线与排线导轮的侧面发生了摩擦并产生应力,这个应力会使铜线发生卷曲,在生产漆包线时即使有再次退火工艺,依然不能完全消除该应力,导致漆包线打卷,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生卡机和断裂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丝机排线机构及收线装置,旨在防止排线时丝线与排线导轮的侧面发生摩擦而导致丝线的卷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丝机的排线机构,包括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排线导轮和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从上往下依次与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排线导轮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导轮的轴向线与第二过渡导轮的轴向线平行,所述第二过渡导轮、排线导轮上均设有环形过线槽,所述第二过渡导轮的环形过线槽与排线导轮环形过线槽的径向剖切面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均为可转动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的直径为40-6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导轮设置在第二过渡导轮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之间的距离为50-150 mm,所述第二过渡导轮和排线导轮之间的距离为100-150 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丝机的收线装置,包括传线机构、收线轴和如上所述的排线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传线机构包括传动导轮、第一巡回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所述传动导轮上设有环形过线槽,所述传动导轮的环形过线槽的上部与拉丝机出口模的水平线相切,所述第一巡回导轮、第二巡回导轮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巡回导轮设置传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平衡杆导轮设置的位置低于传动导轮,所述传动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沿拉丝机出口模到排线机构的路径依次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巡回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的直径均为40-60mm,所述传动导轮的直径大于其他导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导轮的轴向线与收线轴的轴向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导轮的轴向线与传动导轮、第一巡回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的轴向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线导轮前设置过渡导轮,使得排线导轮在来回移动过程中丝线(如漆包圆铜线)进入排线导轮的角度基本不变,防止丝线与排线导轮的侧面发生摩擦而产生应力,导致丝线的卷曲,改善丝线的品质,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断线现象,提高用户使用丝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收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排线机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排线机构工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为第一过渡导轮,12为第二过渡导轮,13为排线导轮,14为连接支架,21为传动导轮,22为第一巡回导轮,23为平衡杆导轮,24为第二巡回导轮,3为收线轴,4为出口模,51为位置一,52为位置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丝机的排线机构,参照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排线机构包括第一过渡导轮11、第二过渡导轮12、排线导轮13和连接支架14,所述连接支架从上往下依次与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排线导轮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导轮的轴向线与第二过渡导轮的轴向线平行,所述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排线导轮上均设有环形过线槽,所述第二过渡导轮的环形过线槽与排线导轮环形过线槽的径向剖切面相切。所述排线机构用于沿排线导轮的轴向(与被绕物体的轴向平行)来回活动使丝线均匀分布在被绕物体上。

拉丝机在拉丝完成后,丝线从出口模4出来,由传线机构引导到排线机构上,丝线穿过第一过渡导轮与第二过渡导轮之间的空隙,与第二过渡导轮接触后进入排线导轮,由于第二过渡导轮的环形过线槽与排线导轮环形过线槽的径向剖切面相切(此时排线导轮在收线轴边上来回移动,位置一51到位置二52之间,以便丝线能够均匀地缠绕在收线轴3上,通过连接支架能够保持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和排线导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丝线基本是垂直于排线导轮的轴向线进入排线导轮,有效防止丝线与排线导轮的侧面发生摩擦而产生应力,导致产品的不良。

基于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导轮设置在第二过渡导轮的正上方,为了减小丝线与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的摩擦力,将所述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均为可转动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为将排线机构应用在小型拉丝机(如将0.23mm拉延到0.10mm以下尺寸时)中,此时将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的直径设置为40-60mm,并且为了保持传线机构出口(第二巡回导轮)到第一过渡导轮之间的距离,使传线机构出口与第一过渡导轮之间的夹角较小,所述第一过渡导轮和第二过渡导轮之间的距离为50-150 mm,所述第二过渡导轮和排线导轮之间的距离为100-150 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丝机的收线装置,包括传线机构、排线机构和收线轴3,所述传线机构用于将拉丝机出口模的线引导到排线机构,所述排线机构用于在收线轴工作时将线均匀排布在收线轴上,所述排线机构为上述的排线机构。

实施时,丝线从拉丝机的出口模出来,由传线机构引导到排线机构上,丝线穿过第一过渡导轮与第二过渡导轮之间的空隙,与第二过渡导轮接触后进入排线导轮,由于第二过渡导轮的环形过线槽与排线导轮环形过线槽的径向剖切面相切(此时排线导轮在收线轴边上来回移动,以便丝线能够均匀地缠绕在收线轴上,通过连接支架能够保持第一过渡导轮、第二过渡导轮和排线导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丝线基本是垂直于排线导轮的轴向线进入排线导轮,有效防止丝线与排线导轮的侧面发生摩擦而产生应力,导致产品的不良。

基于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传线机构包括传动导轮21、第一巡回导轮22、平衡杆导轮23、第二巡回导轮24,所述传动导轮上设有环形过线槽,所述传动导轮的环形过线槽的上部与拉丝机出口模的水平线相切,所述第一巡回导轮、第二巡回导轮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巡回导轮设置传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平衡杆导轮设置 的位置低于传动导轮,沿拉丝机出口模到排线机构的路径,所述传动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依次分布;所述排线导轮的轴向线与收线轴、传动导轮、第一巡回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的轴向线平行,所述收线轴可为带有工字轮的收线轴 。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传线机构的实现结构。

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为将收线装置应用在小型拉丝机(如将0.23mm拉延到0.10mm以下尺寸时)中,所述第一巡回导轮、平衡杆导轮、第二巡回导轮的直径均为40-60mm,所述传动导轮的直径大于其他导轮的直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