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高的CNC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274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安全性高的CNC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CNC(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是一种由程序控制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计算机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执行规定好了的动作,通过刀具切削将毛坯料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零件。

现有的CNC机加工设备,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机床的高速运转以及切削运动,容易造成加工设备及加工零件表面温度急剧上升,因此需要在加工设备处设置冷却管,通过冷却管内的液体将加工设备表面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降温。现有的CNC设备使用时均是直接开机使用,直到加工完成才会停止,当加工时间比较长时,冷却管内的液体的温度也会上升,导致冷却效果降低,从而造成设备温度难以降到合理的范围以内,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随着加工时间增加机床内会积满许多油雾,影响机床内部各个零件的运转,从而影响加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产品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的CNC加工设备,其可根据冷却液温度控制设备的开关,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安全性高的CNC加工设备,包含机床本体、温度传感器、冷却油箱、冷却油管和PLC控制器,所述机床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内侧设有冷却油箱,所述冷却油箱设有循环进油口和循环出油口,所述冷却油管的两端分别与循环进油口和循环出油口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循环进油口处,所述PLC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并依温度传感器传递的温度信息控制设备开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油雾过滤器,所述油雾过滤器固定安装于机床本体一端的上方,所述机床本体内形成有油雾收集腔,所述油雾过滤器通过连接管与油雾收集腔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雾收集腔具有向外的开口,所述开口设于机床本体的上端,所述开口处设有密封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CNC加工设备主要包括有五轴四头机、五轴刀库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在冷却油箱的循环进油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检测从设备处循环回来的油液的温度实现了对设备温度的监控,从而通过PLC控制器对设备进行及时管理,保证了设备工作时处于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设备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了设备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情况,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油雾过滤器,可以保证本床本体在工作时油雾的及时清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机床本体、 2.固定板、 3.活动板、

4.冷却油箱、 5.循环进油口、 6.循环出油口、

7.温度传感器、 8.油雾过滤器、 9.PLC控制器、

10.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安全性高的CNC加工设备,包含机床本体1、温度传感器7、冷却油箱4、冷却油管和PLC控制器9,所述机床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活动板3,所述活动板3的内侧设有冷却油箱4,所述冷却油箱4设有循环进油口5和循环出油口6,所述冷却油管的两端分别与循环进油口5和循环出油口6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7设于循环进油口5处,所述PLC控制器9与温度传感器7连接,并依温度传感器7传递的温度信息控制设备开关。所述PLC控制器9设于固定板2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有油雾过滤器8,所述油雾过滤器8固定安装于机床本体1一端的上方,所述机床本体1内形成有油雾收集腔,所述油雾过滤器8通过连接管与油雾收集腔连接。所述油雾收集腔具有向外的开口,所述开口设于机床本体1的上端,所述开口处设有密封盖1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CNC加工设备主要包括有五轴四头机、五轴刀库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却油箱4的循环进油口5处设置温度传感器7,通过检测从设备处循环回来的油液的温度实现了对设备温度的监控,从而通过PLC控制器9对设备进行及时管理,保证了设备工作时处于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设备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了设备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情况,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油雾过滤器8,可以保证本床本体在工作时油雾的及时清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