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765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刀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部分变速箱壳体螺纹孔由自动设备的浮动丝锥加工完成。接杆是浮动丝锥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杆的结构决定着丝锥的浮动量。然而,现有浮动丝锥组件的浮动量较大,在加工过程中,多次因连接位置——尤其是接杆和丝锥夹头的连接位置容易进铝屑,进而出现接杆卡死或损坏的问题,并造成了加工零件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现有接杆连接位置易进铝屑,造成接杆卡死或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保证接杆功能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铝屑进入,同时还能节约成本的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杆本体,所述接杆本体一端与伸入丝锥卡头内,另一端与丝锥夹头连接;所述接杆本体伸入丝锥卡头内的一端设有周向环形凹槽,并通过上述环形凹槽与丝锥卡头活动连接,所述接杆本体的另一端设有轴向盲孔,且所述盲孔孔壁设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顶丝孔,顶丝穿过所述顶丝孔固定伸入所述盲孔的丝锥夹头。

优选的,所述接杆本体为两段阶梯轴状零件,轴径小的一端端部设有所述环形凹槽,轴径大的一端端部设有所述盲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杆本体轴径大的段靠近轴颈小的段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台,丝锥卡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凹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杆本体轴径大的段远离轴径小的段的端面设有第二凹槽,丝锥夹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凸台。

优选的,多个所述顶丝孔均是沿径向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多个所述顶丝孔位于同一轴向法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丝能与丝锥夹头接触的一端为球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接杆通过顶丝固定的方式减小了各连接件间的浮动间隙,有效的防止了铝屑进入造成的接杆卡死或损坏问题的发生,结构简单、验证稳定可靠、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接杆本体1(环形凹槽1.1、盲孔1.2、顶丝孔1.3、第一凸台1.4、第二凹槽1.5)、丝锥卡头2、顶丝3、丝锥夹头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1~图2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设计的防浮动丝锥进屑的接杆结构,包括接杆本体1,所述接杆本体1为两段阶梯轴状零件,轴径小的一端端部设有周向的环形凹槽1.1,轴径大的一端端部设有盲孔1.2;所述接杆本体轴径小的一段与伸入丝锥卡头2内并通过所述环形凹槽1.1与丝锥卡头2活动连接,所述接杆本体轴径大的一段的外壁上设有多个顶丝孔1.3,所述顶丝孔1.3将所述盲孔1.2与外部连通,顶丝3穿过所述顶丝孔1.3将伸入所述盲孔1.2的丝锥夹头4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杆本体1轴径大的段靠近轴颈小的段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台1.4,丝锥卡头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1.4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接杆本体1轴径大的段远离轴径小的段的端面设有第二凹槽1.5,丝锥夹头4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5配合的第二凸台。如此进一步限制接杆本体1、丝锥卡头2和丝锥夹头4之间的周向位移。本例中第一凸台1.4靠近所述接杆本体1轴径较大的段的端面外轮阔的边缘,且左右对称布置,一般设一组,它们的连线过所述接杆本体1的轴线,第一凹槽相应的与第一凸台适配;同样,第二凸台也采用这样的设计,再次不赘述。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多个所述顶丝孔1.3均是沿径向设置;优选的,多个所述顶丝孔1.3位于同一轴向法面。

优选的,所述顶丝3能与丝锥夹头4接触的一端为球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组合、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