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6827阅读:865来源:国知局
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



背景技术:

锥齿轮定位夹具是锥齿轮各级加工工序加工的必备工具,夹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中国专利号03248062.8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精锻直齿锥齿轮齿模座》,其设计要点在于齿模座齿形凹面与齿轮渐开线齿面形成面接触进行定位,以克服传统滚珠节圆定位结构加工工艺复杂精度难于控制的技术缺陷。由于该技术方案中锥齿轮的齿顶面、齿根面均与齿模座接触且齿形一一对应,则齿模座对产品的变形很敏感,直齿锥齿轮齿形的轻微形变即会导致定位不准确;由于定位夹具的齿形与产品齿形必须一致,也使得定位夹具不具备通用性,进而增加了夹具的制造成本与管理成本,其定位精度以及通用性仍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通用性好的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其具有一底座,所述底座由其中部向外延伸出一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延伸部的表面沿其周向等间距开设有数个轮齿通槽,所述轮齿通槽两个相对的轮齿槽槽壁为分别向槽底中心方向倾斜的平面,轮齿槽槽壁的倾斜角度保证当待加工齿轮的轮齿嵌入轮齿通槽时待加工齿轮的齿形渐开线表面与两个轮齿槽槽壁相切,并且待加工齿轮的齿顶面与轮齿通槽的槽底之间以及齿根与环形延伸部的表面之间均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轮齿槽槽壁均由开口段以及与封闭段两段组成,两个所述封闭段分别与槽底连接并与槽底组成待加工齿轮的齿顶容纳空间,所述开口段向槽底中心方向倾斜,开口段的倾斜角度保证当待加工齿轮的轮齿嵌入轮齿通槽时待加工齿轮的齿形渐开线表面与两个轮齿槽槽壁相切,并且待加工齿轮的齿顶面与轮齿通槽的槽底之间以及齿根与环形延伸部的表面之间均留有间隙。该结构易于加工,精度有保证。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其将用于容纳待加工齿轮轮齿的轮齿通槽的轮齿槽壁设计为向槽底中心方向倾斜的平面,即采用斜线代替常规的齿形线,定位作业时待加工齿轮的齿形渐开线表面与轮齿槽壁相切,在齿形方向上由传统的面接触转变为点接触,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定位更加准确、可靠;因轮齿通槽与直齿锥齿轮仅相切处点接触其它地方不接触,则同一个定位夹具可适应多种不同齿宽的锥齿轮,使其具备通用性。所述定位夹具可使用加工中心一次装夹加工成型,加工精度高,并能同时把夹具外圆或内孔加工出来,通过检验、检测定位夹具的外圆或内孔精度,进而等效检测了定位夹具的齿槽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的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待加工齿轮与轮齿通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直齿锥齿轮定位夹具,其具有一底座1,所述底座由其中部向外延伸出一环形延伸部2,所述环形延伸部2的表面沿其周向等间距开设有数个轮齿通槽3,每个所述轮齿槽槽壁31均由开口段311以及与封闭段312两段组成,两个所述封闭段312分别与槽底32连接并与槽底32组成待加工齿轮10的齿顶101容纳空间;所述开口段311向槽底32中心方向倾斜,开口段311的倾斜角度保证当待加工齿轮10的轮齿嵌入轮齿通槽3时待加工齿轮的齿形渐开线表面102与轮齿槽槽壁开口段311相切,并且待加工齿轮的齿顶面101与轮齿通槽的槽底32之间以及齿根103与环形延伸部2的内表面之间均留有间隙。

加工直齿锥齿轮时,先将定位夹具固定于机床上(如钻床、车床、磨床),而后将待加工直齿锥齿轮的轮齿嵌入对应的轮齿通槽内,其齿形渐开线表面与两个轮齿槽的槽壁相切,实现了直齿锥齿轮在定位夹具上的准确定位。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直接将所述轮齿通槽两个相对的轮齿槽槽壁为分别向槽底中心方向倾斜的平面,只要轮齿槽壁的倾斜角度保证当待加工齿轮的轮齿嵌入轮齿通槽时待加工齿轮的齿形渐开线表面与两个轮齿槽槽壁相切,并且待加工齿轮的齿顶面与轮齿通槽的槽底之间以及齿根与轮齿通槽之间均留有间隙即可,但实施例的结构更容易加工。点接触时所述轮齿槽槽壁的倾斜角度或轮齿槽槽壁开口段的倾斜角度数值等于相切点处齿形压力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轮齿通槽的数量不多于待加工齿轮的轮齿数量,可以将待加工齿轮的轮齿全部嵌入轮齿槽,也可以仅设置容纳部分对称的轮齿的轮齿通槽。因轮齿槽槽壁与直齿锥齿轮仅相切处点接触其它地方不接触(如图3所示),则同一个定位夹具可适应多种不同齿宽的锥齿轮,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使用加工中心一次装夹加工成型,加工精度高,并能同时把夹具外圆或内孔加工出来,通过检验、检测定位夹具的外圆或内孔精度,进而等效检测了定位夹具的齿槽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