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辊压钢带的钢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7784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辊压钢带的钢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带生产制造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种用于辊压钢带的钢模。



背景技术:

钢带是指以碳钢制成的输送带作为带式输送机的牵引和运载构件,也可用于捆扎货物;是各类轧钢企业为了适应不同工业部门工业化生产各类金属或机械产品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窄而长的钢板。

钢带是产量大、用途广、品种多的钢材。按加工方法分为热轧钢带和冷轧钢带;按厚度分为薄钢带(厚度不大于4mm)和厚钢带(厚度大于4mm);按宽度分为宽钢带(宽度大于600mm)和窄钢带(宽度不大于600mm);窄钢带又分为直接轧制窄钢带和由宽钢带纵剪窄钢带。

钢带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复的辊压,传统对钢带进行辊压的辊压机只能够对钢带进行粗略的辊压,不能对钢带进行细致的辊压,故而辊压的工序需要一遍又一遍极为繁琐,加工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有效提高对钢带加工效率的种用于辊压钢带的钢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辊压钢带的钢模,包括上模体及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之间构成有用于钢带活动的滚压开口,上模体的端面上设有上辊件,下模体的端面上设有下辊件,上辊件和下辊件错位排布,所述下辊件包括分别置于下模体两侧的下基座,两下基座之间活动连接有若干第一主动辊轴,相邻两根第一主动辊轴之间设有第一从动辊轴,第一从动辊轴置于第一主动辊轴下方且和第一主动辊轴抵触,当第一主动辊轴转动时带动第一从动辊轴转动,所述下基座上用于安装第一主动辊轴的位置上设有上凸轮,相邻两个凸轮之间构成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主动辊轴的两端分别通过接有扭转杆和凸轮转动连接,扭转杆贯穿凸轮且一端伸出凸轮,该伸出凸轮的端头上接有帽盖,凸轮内设有用于扭转杆连接的轴承,

所述上辊件包括第二主动辊轴、第二从动辊轴、上基座,在钢带在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的滚压开口活动时,第二主动辊轴和第一从动辊轴配合、第二从动辊轴和第一主动辊轴配合对钢带辊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带通过滚压开口时,会带动上辊件和下辊件当中的辊轴转动,辊轴在传动的同时进一步对钢带进行辊压。由于下辊件由若干第一从动辊轴和第一主动辊轴组合构成,提高了对钢带辊压的量,在同一位置上实现多次辊压的效果,由于上辊件和下辊件错位设置进而,使得滚压开口的端面呈波浪状,大大提高了对钢带的辊压力,实现对钢带细致化辊压的目的,确保了钢带从本钢模过渡后,无需再多次辊压,大大缩短了加工的工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体和下模体的进料口及出料口上均设有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包括基座及若干滚筒,各个滚筒通过中心轴和基座滚动连接,所述基座的上端面呈斜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组件的设置方便了钢带伸入滚压开口,上模体和下模体的进料口及出料口为滚压开口的两端。由于基座的上端密呈斜面状,增大了两个基座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当钢带和滚筒抵触后,就可快速进入至滚压开口内。为了确保各滚筒的同步传动,故而利用中心轴将些滚筒串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模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具体结构包括:上模体1及下模体2,上模体1和下模之间构成有用于钢带活动的滚压开口10,上模体1的端面上设有上辊件,下模体2的端面上设有下辊件,上辊件和下辊件错位排布。

下辊件包括分别置于下模体2两侧的下基座21,两下基座21之间活动连接有若干第一主动辊轴3,相邻两根第一主动辊轴3之间设有第一从动辊轴4,第一从动辊轴4置于第一主动辊轴3下方且和第一主动辊轴3抵触,当第一主动辊轴3转动时带动第一从动辊轴4转动。第一从动辊轴4的两端和下基座21传动连接,第一从动辊轴4部分伸入两个第一主动辊轴3之间实现部分填充两个第一主动辊轴3下方间隙,进而当第一主动辊轴3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从动辊轴4传动,第一从动辊轴4进一步实现对钢带的辊压。

下基座21上用于安装第一主动辊轴3的位置上设有上凸轮2a,相邻两个凸轮2a之间构成有限位凹槽20,第一主动辊轴3的两端分别通过接有扭转杆和凸轮2a转动连接,扭转杆贯穿凸轮2a且一端伸出凸轮2a,该伸出凸轮2a的端头上接有帽盖,凸轮2a内设有用于扭转杆连接的轴承。

凸轮2a的设置大大提高了第一主动辊轴3的装配稳定性,凸轮2a和限位凹槽20的构造实现了第一主动辊轴3和第一从动辊轴4之间位置凸凹的关系,进而实现上模体1和下模体2当中上辊件和下辊件错位的配合关系,构造方式简单。

为了进一步方便第一主动辊轴3的转动稳定性及传动效率,故而在凸轮2a内设置了轴承。

上辊件包括第二主动辊轴、第二从动辊轴、上基座11,在钢带在上模体1和下模体2之间的滚压开口10活动时,第二主动辊轴和第一从动辊轴4配合、第二从动辊轴和第一主动辊轴3配合对钢带辊压。

上基座11的结构和下基座21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了装配第二主动辊轴的凸轮和配合实现错位关系的限位凹槽,在实际配合关系过程中,第二主动辊轴伸入两第一主动辊轴3之间并和第一从动辊轴4对立、第一主动辊轴3会伸入两第二主动辊轴之间并和第二从动辊轴对立。

钢带通过滚压开口10时,会带动上辊件和下辊件当中的辊轴转动,辊轴在传动的同时进一步对钢带进行辊压。由于下辊件由若干第一从动辊轴4和第一主动辊轴3组合构成,提高了对钢带辊压的量,在同一位置上实现多次辊压的效果,由于上辊件和下辊件错位设置进而,使得滚压开口10的端面呈波浪状,大大提高了对钢带的辊压力,实现对钢带细致化辊压的目的,确保了钢带从本钢模过渡后,无需再多次辊压,大大缩短了加工的工序。

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进料口及出料口上均设有牵引组件,牵引组件包括基座及若干滚筒,各个滚筒通过中心轴和基座滚动连接,基座的上端面呈斜面状。

牵引组件的设置方便了钢带伸入滚压开口10,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进料口及出料口为滚压开口10的两端。由于基座5的上端密呈斜面状,增大了两个基座5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当钢带和滚筒51抵触后,就可快速进入至滚压开口10内。为了确保各滚筒51的同步传动,故而利用中心轴52将些滚筒51串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