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直送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4877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校直送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校直送线机构,属于基本上无切削的由线制造弹簧线材的加工或处理金属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弹簧是床垫加工、弹簧机械、五金电器等场合,对于普通器械而言,弹簧的加工精度要求并不高,然而,随着消费者对使用舒适性(如床垫等)、安装稳定性(如弹簧机械)、加工精密度(如五金电器等)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0.5mm 以下的细小线材,普通加工设备很产生线材拉不均匀,产生抖动等现象,导致该线材无法稳定输送,送线长度不均匀,使在加工弹簧的过程中,由于线材的不平稳而降低弹簧的精度。

弹簧加工过程主要概括为:钢丝由送线架送出,经校直、初步拉伸后,送至卷簧工序中,卷绕成圈后,切断形成弹簧粗坯,然后后处理即完成弹簧的加工。其中,在校直工序中,常规方式是以两个滚轴作为与钢丝接触的校直元件,其中,两个滚轴中,一个为定轴,一个为动轴,操作过程中,通过调节动轴的位置,来改变动轴与定轴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直径钢丝的加工。这种方式虽然实现了不同直径钢丝的加工,然而,由于两个滚轴中一动一定,单侧位置的改变,非常容易造成中心位置的改变,从而使钢丝在校直过程中出现两侧校直程度不同的现象,加工精度严重降低。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弹簧加工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双向调距、中心线稳定、送线流畅的校直送线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校直送线机构,包括一对预定轮、一对槽轮和一对转轴,所述的一对预定轮安装在一组预轴承座上,两个预定轮之间留有允许钢丝通过的预送槽;一对槽轮安装在一组校直轴承座上,两个槽轮之间留有允许钢丝通过的通道,该通道与预送槽对应,包括前槽和后槽,前槽与后槽以两个槽轮中心连线为分界,且预送槽、前槽、后槽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预送槽、前槽、后槽依次设置并连通;一对转轴分别顶靠在一对校直轴承座外侧,该一对转轴为联动转轴,分别用于控制各校直轴承座中槽轮的移动,以适应不同钢丝直径加工的需求。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一对转轴分别对应从动轴一和从动轴二,从动轴一、从动轴二分别与同一根主动轴啮合连接,主动轴转动,带动从动轴一、从动轴二转动,即实现一对转轴的联动。主动轴上设置主动齿轮,从动轴一上设置从动齿轮一,从动轴二上设置从动齿轮二,从动齿轮一、从动齿轮二分居主动齿轮两侧,且从动齿轮一与主动齿轮啮合,即实现从动轴一与主动轴的啮合连接,从动齿轮二与主动齿轮啮合,即实现从动轴二与主动轴的啮合连接,从动轴一、从动轴二均与主动轴连接,主动轴在电机驱动下的转动,即带动从动轴一、从动轴二随之联动,很好的实现两根转轴的同步运动,进而带动相应的槽轮同步移位,确保了两个槽轮之间中心线位置的稳定性。

所述的槽轮为V形槽轮,槽轮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即形成钢丝运行轨道。

所述的通道结构中,前槽与后槽宽度相同或不同,更优选的,所述的前槽与后槽宽度不同,且前槽为宽度均匀且相同的方形槽,后槽为呈喇叭状、宽度递增结构。前槽与后槽宽度不同,且后槽呈喇叭口状外放结构,使钢丝在经过一对槽轮校直处理后,后槽为其提供一个缓冲空间,允许其形变回复和压力舒缓。

所述的一对校直轴承座安装在座套中,两个校直轴承座之间设置有校准弹簧,且该校准弹簧位于通道底部。当两个校直轴承座的位移不一致,位于两个校直轴承座之间的校准弹簧对其两侧的校直轴承座进行缓冲和反作用,确保两个槽轮中心线位置基本保持在固定位置。

所述的校直轴承座内侧设置配槽,配槽中设置校直弹簧,用于调节两个校直轴承座之间的位置,并在无外力作用时对其复位。

所述的校直轴承座外侧设置弧形外凸结构,该外凸结构与槽轮弯曲方向一致,转轴的轴头对应安装在该外凸结构外侧。外凸结构与轴头配合,实现转轴的位移快速转化为校直轴承座的移动。

所述的一对转轴均可以采用调节螺栓。

本申请通过两个联动转轴分别安装在两独立的校直轴承座内,使两V形槽轮在两转轴的作用下,根据不同线径在水平方向调节,从而达到在所需的水平位置输送不同线径线材的目的;同时,两个校直轴承座的分别调整,以及一对转轴结构的设置彻底解决了传统结构中上、下压紧线径中心线上、下不定、送线不畅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侧面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剖面图;

图3为图1中轴承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轴承座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轴承座部分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 预定轮;11. 预轴承座;1a. 预送槽;2. 槽轮;21. 校直轴承座;211. 内侧;212. 外侧;213. 配槽;22. 座套;2a. 前槽;2b. 后槽;3. 转轴;31. 轴头;4. 主动轴;41. 主动齿轮;5. 从动轴一;51. 从动齿轮一;6. 从动轴二;61. 从动齿轮二;7. 校准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校直送线机构,结合图1,包括一对预定轮1、一对槽轮2和一对转轴3,一对预定轮1安装在一组预轴承座11上,该上、下两个预定轮1之间留有允许钢丝通过的预送槽1a;一对槽轮2安装在一组校直轴承座21上,该上、下两个槽轮2之间留有允许钢丝通过的通道,该通道与预送槽1a对应,通道包括前槽2a和后槽2b,前槽2a与后槽2b以两个槽轮2的竖直方向中心连线为分界,且预送槽1a、前槽2a、后槽2b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预送槽1a、前槽2a、后槽2b依次设置并连通;一对转轴3分别顶靠在一对校直轴承座21外侧,该一对转轴3为联动转轴,分别用于控制各校直轴承座21中槽轮2的移动,以适应不同钢丝直径加工的需求。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结合图2,一对转轴3分别对应从动轴一5和从动轴二6,从动轴一5、从动轴二6分别与同一根主动轴4啮合连接,主动轴4转动,带动从动轴一5、从动轴二6转动,即实现一对转轴3的联动。主动轴4上设置主动齿轮41,从动轴一5上设置从动齿轮一51,从动轴二6上设置从动齿轮二61,从动齿轮一51、从动齿轮二61分居主动齿轮41两侧,且从动齿轮一51与主动齿轮41啮合,即实现从动轴一5与主动轴4的啮合连接,从动齿轮二61与主动齿轮41啮合,即实现从动轴二6与主动轴4的啮合连接,从动轴一5、从动轴二6均与主动轴4连接,主动轴4在电机驱动下的转动,即带动从动轴一5、从动轴二6随之联动,很好的实现两根转轴3的同步运动,进而带动相应的槽轮2同步移位,确保了两个槽轮2之间中心线位置的稳定性。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结合图2,槽轮为V形槽轮,槽轮中心位置向内凹陷,即形成钢丝运行轨道。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更优选的设置为:结合图3,前槽2a与后槽2b宽度不同,且前槽2a为宽度均匀且相同的方形槽,后槽2b为呈喇叭状、宽度递增结构。前槽2a与后槽2b宽度不同,且后槽2b呈喇叭口状外放结构,使钢丝在经过一对槽轮2校直处理后,后槽2b为其提供一个缓冲空间,允许其形变回复和压力舒缓。

结合图4,通道结构中,前槽2a与后槽2b宽度相同。更优选的,通道结构中还设置有校准弹簧7,校准弹簧7两端上下分别与与之相邻的两个校准轴承座21连接。当两个校直轴承座21的位移不一致,位于两个校直轴承座21之间的校准弹簧7对其两侧的校直轴承座21进行缓冲和反作用,确保两个槽轮2中心线位置基本保持在固定位置;并在转轴3移开时将校直轴承座21进行复位。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结合图2,一对校直轴承座21安装在座套22中,两个校直轴承座21之间设置有校准弹簧7,且该校准弹簧7位于通道底部。当两个校直轴承座21的位移不一致,位于两个校直轴承座21之间的校准弹簧7对其两侧的校直轴承座21进行缓冲和反作用,确保两个槽轮2中心线位置基本保持在固定位置。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结合图4和图5,校直轴承座21内侧设置配槽213,配槽213中设置校直弹簧7,用于调节两个校直轴承座21之间的位置,并在无外力作用时对其复位。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结合图3、图4和图5,校直轴承座21的外侧211设置弧形外凸结构,该外凸结构与槽轮2弯曲方向一致,转轴3的轴头31对应安装在该外凸结构外侧。外凸结构与轴头31配合,实现转轴3的位移快速转化为校直轴承座的移动。

上述方案中,一对转轴3均可以采用调节螺栓。

本申请通过两个联动转轴3分别安装在两独立的校直轴承座21内,使两V形槽轮2在两转轴3的作用下,根据不同线径在水平方向调节,从而达到在所需的水平位置输送不同线径线材的目的;同时,两个校直轴承座21的分别调整,以及一对转轴3结构的设置彻底解决了传统结构中上、下压紧线径中心线上、下不定、送线不畅的缺陷。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