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1442发布日期:2018-10-23 20:44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陶瓷物品的加压装置。

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加压陶瓷物品的装置,所述装置由与公开EP150048相同的申请人设计,在本领域中通过该文献而为人所知,在所述公开中将被加压的粉剂材料以在支承平面上的层的形式布置,该支承平面由在下部加压器上可滑动地支撑的连续的传送带构成。利用上部加压器通过插入连续的环绕带进行加压,所述连续的环绕带的外部表面面向连续传送带。



背景技术:

在当前可用的装置中可能发生(特别是在存在较厚的层(例如超过30mm厚)的情况下)层的粉剂的颗粒和/或部分从加压空间逃逸,掉落到连续的传送带的两边中。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期望的,因为压机的多个可移动部件,尤其是下部活塞的液压致动器部件,布置在连续的传送带下方。陶瓷粉剂的任何沉积可能因此破坏联接和机构,包括下部活塞的密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当前可用的加压装置的缺陷。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提供了重要的优势,防止陶瓷粉剂掉落和/或在加压空间外沉积。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性和优势将在下面通过附图中的非限定性示例示出的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更加明显,其中:

图1示出了在竖直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加压装置的示意图;

图1a示出了在竖直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加压装置的替代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在竖直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加压装置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和3示出了在图1的迹线A-A的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处于两种操作构造的图1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4和5示出了在图1a的迹线B-B的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处于两种操作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替代实施例;

图6、7和8示出了在图1b的迹线C-C的平面上以部分截面示出的处于两种操作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压装置的进一步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加压装置包括设置有面向上的加压表面(10a)的下部加压器(10)和设置有面向下的加压表面(11a)的上部加压器(11)。两个加压器是没有具体示出的压机的部件,通过压机,加压器被致动以相互接近和远离来进行为陶瓷材料层形式的沉积载荷(L)的加压。上部加压器(11)可以在下方设置有施加至其加压表面(11a)的成形元件(6),所述加压表面构造成限定载荷(L)上的轮廓,材料沿着所述轮廓变得更加紧凑。然而,成形元件(6)的存在不是必需的。

所述装置还包括下部带(2),其具有设置有面向上的支承表面的活动部分(3)。活动部分(3)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上部加压器(11)和下部加压器(10)之间。下部带(2)因此布置成其活动部分(3)在下部加压器(10)上方并且在上部加压器(11)下方。下部带(2)的活动部分(3)可以沿着前进方向(Y)移动,以用于将要被加压的材料的层(L)进给到在两个加压器(10、11)之间构成的空间中。使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并且未在此详细示出的方法将要被加压的载荷(L)沉积在两个加压器上游的下部带(2)上。下部带(2)以本领域所知的方式通过相对于将要遵循的路径布置的辊(R)致动。这样的辊已经仅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

加压装置优选地包括上部带(4),该上部带设置有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下部带(2)和上部加压器(11)之间的活动部分(5)。上部带(4)的活动部分(5)可以沿着与下部带(2)的活动部分(3)一致的前进方向(Y)移动。至少对于布置在加压器(10、11)处及其上游和下游的部分而言,两个活动部分(3、5)都与前进方向(Y)平行。上部带(4)也以本领域所知的方式通过相对于将要遵循的路径布置的辊(R)致动。辊已经仅在附图中示意性示出。

在载荷(L)供给到加压器(10、11)期间,可移动带(2、4)优选地以相同速度移动。可以通过回溯控制(retroactive)以已知的方式实现可移动带(2、4)的对准和同步。在这个步骤期间,加压器(10、11)分开较大的距离以允许形成载荷(L)进入加压器之间构成的空间的入口。在这种构造中,活动部分(3、5)彼此平行并且分开一段距离以允许形成载荷(L)的入口,该入口的厚度(即与下部活动部分(3)的支承表面垂直地测量的高度)小于活动部分(3、5)分开的距离。

下部加压器(10)和上部加压器(11)总体限定了加压空间(V),载荷(L)的加压发生在所述加压空间内。

为了防止载荷(L)的颗粒或者部分从加压空间(V)逃逸、沉积在不期望的区域中,加压装置包括侧边屏障(13、14、15),侧边屏障布置成将层(L)侧向地容置在加压空间(V)内。这样的侧边屏障(13、14、15)不干扰加压器(10、11)的移动,即它们不影响载荷(L)的加压,并且将载荷(L)维持在加压空间(V)内。具体地,侧边屏障(13、14、15)防止载荷(L)的颗粒或者部分逃逸到下部带(2)的侧边。优选地,侧边屏障(13、14、15)位于加压器(10、11)的操作区域内,该操作区域指的是这样的区域,即在该区域中加压器能够施加压力。以这种方式,侧边屏障与层(L)一起被压缩,即,它们通过完整的加压循环执行它们的容置功能。

在图2和3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中,侧边屏障(13、14、15)包括一对下部元件(13),其牢固地约束到下部带(2)并且总体沿着与前进方向(Y)平行的方向取向。在下部带(2)的活动部分(3)中,下部元件(13)朝上突出到加压空间(V)的侧边。下部元件(13)可以例如布置在下部带(2)的侧边区域中。

在可能的实施例(未示出)中,下部带(2)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长度的部件形成,其彼此相连以形成单个带。在这样的情况下,下部元件(13)可以在不同长度之间的连接的区域中中断。下部带(2)的运动和载荷(L)的沉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即载荷(L)随后沉积在下部元件(13)存在的部分中。

在代表的实施例中,下部元件(13)包括与下部带(2)关联的包层(13a)和容置在包层(13a)内的内部体(13b)。包层(13a)优选地由柔性材料构成。内部体(13b)优选地可从包层(13a)移除。这使将要被使用的内部体能够例如相对于将要被加压的载荷(L)的厚度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厚度。当将要被加压的载荷(L)的厚度增加时,可以使用具有较大厚度(H)的内部体(13b),其中厚度指的是内部体(13b)的相对于下部带(2)的表面区域的高度。

在加压步骤期间,下部元件(13)在加压器之间被压缩,如图3中所示发生弹性变形。为了限定施加在下部元件上的压力,可以设置两个堆部(stack)(11b)。这样的堆部(11b)优选地布置在上部加压器(11)的加压表面(11a)上。堆部(11b)基本上遵循凹部的形式并且在竖直平面上与相应的下部元件(13)对准。

在图4和5示出的进一步可能的实施例中,侧边屏障(13、14、15)包括一对上部元件(14),其牢固地约束到上部带(4)并且总体沿着与前进方向(Y)平行的方向取向。沿着上部带(4)的活动部分(5),上部元件(14)向下突出到加压空间(V)的侧边。上部元件(14)可以例如布置在上部带(4)的侧边区域中。

在可能的实施例(未示出)中,上部带(4)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长度的部件形成,其彼此相连以形成单个带。在这样的情况下,上部元件(14)可以在不同长度之间的连接的区域中中断。上部带(4)的运动和下部带(2)上载荷(L)的沉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即载荷(L)与上部元件(14)同时定位在加压空间(V)中。

在图4和5示出的可能的实施例中,上部元件(14)包括牢固约束到上部加压器(11)的包层(14a)和容置在包层(14a)内的内部体(14b)。和用于上述下部元件(13)的方式相同,包层(14a)由柔性材料构成。内部体(14b)优选地可从包层(14a)移除。这使将要被使用的内部体能够例如相对于将要被加压的载荷(L)的厚度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厚度。当将要被加压的载荷(L)的厚度增加时,可以使用具有较大厚度(H)的内部体(14b),其中厚度指的是内部体(14b)的相对于上部带(4)的表面区域的高度。

在图6、7和8示出的进一步可能的实施例中,侧边屏障(13、14、15)包括一对上部元件(15),其与上部加压器(11)关联并且总体沿着与前进方向(Y)平行的方向取向。上部元件(15)从上部加压器(11)向下突出到加压空间(V)的侧边。上部元件因此插置在上部加压器(11)和上部带(4)的活动部分(5)之间。

上部元件(15)可以构造成呈现具有较小容积的非活动构造和具有较大容积的活动构造。例如,上部元件(15)可膨胀以呈现活动构造。上部元件(15)优选地定位以使其不干扰上部带(4),上部带可以在载荷(L)供给期间保持自由滑动。例如,上部元件(15)可以定位到上部带(4)的活动部分(5)的侧边。上部元件(15)可以在将载荷(L)供给到加压空间(V)期间被保持在非活动构造中,如图6所示,并且在实际加压步骤之前被引入活动构造中,如图7所示。这使加压器(10、11)在引入载荷(L)的步骤中被保持得非常近,因此使加压器本身的加压行程所需的时间能够减少。在加压步骤期间,如图8所示,上部元件(14)被加压并且发生形变,以维持加压空间(V)的限定或者侧向闭合。

上部元件(15)可以与上部加压器(11)直接关联,或者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额外支撑来关联。

根据本发明的加压装置获得了重要的优势。

侧边屏障(13、14、15)的使用防止了载荷(L)(即使是厚载荷(L)的情况下)的部分或者颗粒从加压空间(V)逃逸,沉积在机器的不期望区域中。具体地,侧边屏障防止了载荷(L)的部分而使其不能够掉落到下部带(2)的活动部分(3)的侧边。而且,侧边屏障不干扰载荷(L)的加压。

沿着可移动带的完整长度的侧边屏障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其防止了载荷(L)的部分或者颗粒沿着完整加压线路逃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