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3798发布日期:2019-06-05 22:2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工件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件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与多工位压力机相比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一理由、以及技术改革带来的速度提高,经常使用串联压力机生产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工件输送装置中,在利用滚珠螺杆机构升降移动的载体中,在基端部可摆动地安装有第一杠杆部,在第一杠杆部的前端可摆动地安装有第二杠杆部。在第二杠杆部的前端安装有横杆,在横杆安装有保持工件的保持器具(吸盘等)。而且,载体升降移动,并且第一杠杆部以及第二杠杆部摆动,工件被输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159438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近年来,要求压力机生产线速度的进一步的提高,并谋求工件输送装置的速度的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输送速度提高,需要载体的升降移动的速度提高,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升降机构中,只能通过加快马达的旋转速度来应对,面对市场的要求不能充分地加快速度。

本发明考虑上述以往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工件的输送速度的工件输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使用于冲压装置,该工件输送装置具备支承部、第一移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驱动部、以及传递机构。支承部支承将工件装卸自如地进行保持的保持器具。第一移动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将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第二移动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使第二移动部件沿上下方向移动。传递机构为了与第二移动部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连动地使第一移动部件沿上下方向移动,将第二移动部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传递到第一移动部件,并使第一移动部件的移动量比第二移动部件的移动量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工件的输送速度的工件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压力机系统的图。

图2是从右侧观察图1的工件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图2的工件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2的工件输送装置取下了杠杆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图5起提升载体移动到下方的状态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提升载体与中间载体的移动量之差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2(a)、(b)、(c)是分别与图9、图10以及图11对应的状态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侧面示意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工件输送装置的载体驱动机构的构成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工件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工件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在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工件输送装置。

<1.构成>

(1-1.压力机系统100)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压力机系统100的构成的示意图。

压力机系统100具备第一冲压装置200、第二冲压装置210、以及设于第一冲压装置200与第二冲压装置210之间的工件输送装置10。第一冲压装置200以及第二冲压装置210沿工件的输送方向x配置。

各个冲压装置200、210主要具有立柱202、顶冠部203、工作台204。

立柱202是柱状的部件,在未图示冲压床上配置有四根。四根立柱202被配置成在俯视时形成矩形状的各顶点。

顶冠部203利用四根立柱202被支承于上方。在图1中,为了易于目视确认工件输送装置10,用虚线示出了顶冠部203、立柱202以及工作台204。顶冠部203悬挂未图示滑动件。在顶冠部203设有使滑动件升降移动的滑动件驱动部。在滑动件的下侧能够装卸地安装上模具。

工作台204配置于立柱202之间、并且是滑动件的下方。在工作台204的上侧配置下模具。

在上述构成中,滑动件朝向工作台204移动,从而在上模具以及下模具之间进行冲压加工。

工件输送装置10设于两个第一冲压装置200以及第二冲压装置210之间,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的第一冲压装置200取出工件,向下游侧的第二冲压装置210输送工件w。

(1-2.工件输送装置10)

如图1所示,在上游侧的冲压装置200中的下游侧的两个立柱202之间设有安装框架205。该安装框架205固定于两个立柱202,支承工件输送装置10。

图2是从右侧观察工件输送装置10的立体图。图3是从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观察工件输送装置10的主视图。图4是工件输送装置10的右侧视图。这里,右侧是朝向输送方向x时的右侧,用箭头r表示。另外,用箭头l表示朝向输送方向x时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如图2所示,主要具有载体支承框架11(框架的一个例子)、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载体驱动机构13、以及杠杆单元14(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载体支承框架11支承提升载体12以及载体驱动机构13。提升载体12能够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升降移动。载体驱动机构13使提升载体12升降移动。在杠杆单元14装卸自如地安装保持工件w的保持器具15。杠杆单元14支承于提升载体12,通过提升载体12的升降进行升降移动。

(1-3.载体支承框架11)

如图1所示,载体支承框架11在其上部固定于安装框架205。载体支承框架11的外形为大致立方体形状,且朝向下方较长地形成。载体支承框架11支承载体驱动机构13,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升降地支承提升载体12。

(1-4.提升载体12)

如图2以及图4所示,提升载体12是大致板状的部件,朝向载体支承框架11的输送方向x而在右侧面11a侧与右侧面11a大致平行地配置。提升载体12支承后述的杠杆单元14。

图5是表示取下了杠杆单元14的状态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立体图。

在载体支承框架11的右侧面11a沿上下设有两根滑动导轨111。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提升载体12的载体支承框架11侧的面(左方向l侧的面)设有多个滑动引导件121,并与载体支承框架11的滑动导轨111嵌合。

通过这种构成,提升载体12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于载体支承框架11。另外,关于使提升载体12升降移动的载体驱动机构13,之后详细叙述。

如图5所示,提升载体12在其上部安装有第一杠杆支承部16。提升载体12在其下部具有用于安装第二杠杆支承部17的载体基座173的支点轴12b。

(1-5.杠杆单元14、第一杠杆支承部16、第二杠杆支承部17)

图6是工件输送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6中,为了说明,在杠杆单元14以及第二杠杆支承部17的立体图与提升载体12的立体图中,朝向不同。

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杠杆单元14主要具有第一杠杆51、滑臂52、第二杠杆53、以及横杆54。第一杠杆51、滑臂52、第二杠杆53、以及横杆54从提升载体12侧起依次连结。

如图6所示,第一杠杆51在其基端部51a经由第一杠杆支承部16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提升载体12。第一杠杆51在其前端部51b能够旋转地连结于设于滑臂52的旋转轴521。旋转轴521配置于滑臂52的左侧(箭头l侧),朝向左方向l而形成。

第一杠杆支承部16连接于第一杠杆51的基端部51a的左侧(箭头l)(参照图6的箭头)。第一杠杆支承部16具有驱动轴161和使驱动轴161旋转的驱动部160。驱动轴161从提升载体12的右方向(箭头r)侧的表面突出地设置,并插入第一杠杆51的基端部51a而被固定。如图6所示,驱动部160固定于提升载体12的设有滑动引导件121的面(左方向(箭头l)侧的面)。驱动部160具有伺服马达以及减速器等。伺服马达被配置为其旋转轴沿左右方向(箭头lr)。减速器使伺服马达的旋转减速而传递到第一杠杆51。通过伺服马达的旋转,第一杠杆51以伺服马达的旋转轴为中心(轴a)摆动。

滑臂52能够旋转地连结于第一杠杆51的前端部51b。如图6所示,在滑臂52的上端部52a形成有旋转轴521。该旋转轴521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一杠杆51的前端部51b的孔部。由此,第一杠杆51与滑臂52能够以轴b为中心相互转动地连结。

如图2以及如图6所示,第二杠杆支承部17设于滑臂52的左侧面侧(箭头l方向)。第二杠杆支承部17主要具有引导件172(例如,线性引导件)和载体基座173。

如图6所示,引导件172设有四个,并各以两个嵌合于沿长度方向配置于滑臂52的左侧面52c的两根导轨522(参照图6)。引导件172沿导轨522滑动移动。

载体基座173固定于多个引导件172,伴随着引导件172的移动,相对于滑臂52相对地进行滑动移动。

另外,在载体基座173形成有孔部173a,在孔部173a的周围配置有交叉滚子轴承。如图6所示,在该孔部173a嵌有提升载体12的支点轴12b。这样,利用交叉滚子轴承,载体基座17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提升载体12以轴c为中心旋转。

即,载体基座17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提升载体12旋转,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滑臂52滑动。

第二杠杆53能够摆动地连结于滑臂52的下端部52b。

如图6所示,在滑臂52的下端部52b以及第二杠杆53的上端设有使第二杠杆53摆动的驱动部71。驱动部71具有旋转马达(伺服马达)以及使旋转马达(伺服马达)的旋转减速而传递到第二杠杆53的减速器。通过该旋转马达的旋转驱动,第二杠杆53以沿着左右方向(lr方向)的轴d为中心相对于滑臂52摆动(参照图6的箭头t)。

在第二杠杆53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lr方向)设有横杆54。横杆54如图6所示,为左右一对,经由未图示的驱动部连结于第二杠杆53的下端部。驱动部具有伺服马达与减速器。通过伺服马达的旋转驱动,横杆54以沿着左右方向(lr方向)的轴e为中心旋转。

在横杆54设有保持工件w的保持器具15。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具15具有吸附垫,但并不限定于此。

(1-6.载体驱动机构)

接下来,对使上述提升载体12升降移动的载体驱动机构13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载体驱动机构13具有中间载体21(参照图2)、驱动部22、转换机构23、传递机构24、以及平衡缸26。在图5中,中间载体21(参照图2)为了说明而由虚线示出,其内侧的构成被示出。

驱动部22具有作为使中间载体2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220。转换机构23将电动马达22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下运动而传递到中间载体21。传递机构24将中间载体21的移动传递到提升载体12,以便提升载体12与中间载体21的上下移动一起上下移动。平衡缸26对中间载体21赋予朝向上方的力。

(1-6-1.中间载体)

中间载体21是大致板形状的部件,如图5所示,与载体支承框架11的下游侧的侧面11b大致平行地配置于侧面11b。中间载体21构成为能够利用滑动导轨113以及滑动引导件211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一对滑动导轨113沿上下方向固定于侧面11b。八个滑动引导件211被固定于中间载体21的载体支承框架11侧的面,在各个滑动导轨113各嵌合有四个滑动引导件211。

(1-6-2.驱动部)

驱动部22具有伺服马达等电动马达220以及减速器,经由托架112安装于载体支承框架11。电动马达220以其旋转轴221沿着左右方向(参照箭头lr)的方式配置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侧面11b的左方向l侧的端部。

(1-6-3.转换机构)

转换机构23具有小齿轮231与齿条232。小齿轮231固定于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的旋转轴221。齿条232固定于中间载体21的左方向l侧的端面,并沿上下方向配置。小齿轮231的形成有齿的部分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而配置,与小齿轮231啮合。

若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旋转,则小齿轮231旋转,因此支承于齿条232的中间载体21与齿条232一起沿滑动导轨11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1-6-4.传递机构)

传递机构24具有小齿轮241、齿条242、以及齿条243。小齿轮24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中间载体21。小齿轮241固定于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中间载体21的轴部244。轴部244与输送方向x平行地配置于中间载体21的右方向r侧的端附近。小齿轮241配置于中间载体21与载体支承框架11的侧面11b之间。

齿条242固定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侧面11b。齿条242在小齿轮241的左方向l侧并且沿上下方向配置。齿条242的形成有齿的部分朝向右方向r侧,并与小齿轮241啮合。

齿条243沿上下方向固定于提升载体12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端部。齿条243的形成有齿的部分朝向左方向l侧,并与小齿轮241啮合。即,齿条242与齿条243相向地配置,在齿条242与齿条243之间配置有小齿轮241。

(1-6-5.平衡缸)

平衡缸26经由托架114固定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侧面11b。平衡缸26配置于中间载体21的上侧,并以杆26a的伸长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杆26a的下端固定于中间载体21。

<2.动作>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2-1.提升载体12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对工件输送装置10的整体的动作进行说明之前,对提升载体12向上下方向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提升载体12移动到下方的状态的图。在图7中,中间载体21(参照图2)为了说明而用虚线表示,其内侧的构成被示出。

若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将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驱动,使小齿轮231以从右方向r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旋转,则齿条232向上方向移动。由于齿条232固定于中间载体21,因此中间载体21也向上方向移动。

伴随着中间载体21向上方向的移动,与固定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齿条242啮合的小齿轮241以从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旋转。

通过小齿轮241的顺时针的旋转,齿条243向上方移动。由于齿条243固定于提升载体12,因此提升载体12也与齿条243的移动一起向上方移动。

这里,使用图8对中间载体21与提升载体12向上方的移动量进行说明。在图8中,也为了说明而用虚线示出中间载体21,并示出其内侧的构成。图8中的左侧的图是表示提升载体12位于最下点的状态的图。图8中的右侧的图是表示提升载体12位于最上点的状态的图。

如图8的左侧的图至右侧的图所示,通过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的旋转,中间载体21向上方向移动l1。在图8中,l1以中间载体21的下端21e向上方的移动距离示出。于是,能够旋转地固定于中间载体21的小齿轮241也利用固定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齿条242旋转距离l1的移动量。通过该小齿轮241的距离l1相应的旋转,齿条243向上方向移动,因此提升载体12也相对于中间载体21向上方向移动l1。在提升载体12相对于中间载体21移动了l1时,中间载体21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向上方向移动了l1。

即,提升载体12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移动约为中间载体21的移动量l1的成倍的距离即l2。在图8中,l2由提升载体12的下端12e向上方的移动距离表示。

这样,提升载体12以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的旋转速度所对应的速度与距离的两倍的速度与距离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工件输送装置10的工件w的输送速度。

另外,下降时的动作与上升时的动作相反。

(2-2.工件输送装置的整体动作)

图9~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动作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工件输送装置10保持上游侧的冲压装置200的工件w(未图示)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工件输送装置10将工件w(未图示)输送到下游侧的冲压装置210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工件输送装置10将工件w(未图示)配置于下游侧的冲压装置210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2(a)、(b)、(c)是大致与图9、图10以及图11的各个对应的状态的工件输送装置10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9以及图12(a)所示的状态下,提升载体12位于下方。如图9所示,若在保持工件w的状态下,第一杠杆支承部16的驱动部160的伺服马达驱动,则第一杠杆51以作为第一杠杆51的摆动中心的轴a为中心,在轴a的上侧朝向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摆动(参照箭头k1)。

随着该第一杠杆51的摆动,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滑臂52向上方(参照箭头k2)滑动,并且以下端部52b以作为载体基座173的孔部173a的中心的轴c为摆动中心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式摆动(参照箭头k3)。在图10以及图12(b)所示的状态下,提升载体12位于上方。

若第一杠杆51摆动到比轴a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则伴随着第一杠杆51的摆动,滑臂52向下方(参照箭头k4)滑动,并且以图11所示轴c为中心进一步摆动。此时,如图12(c)所示,提升载体12位于下方。另外,驱动部22、160、71等以如下方式进行驱动:伴随着上述第一杠杆51以及滑臂52的移动,使设于横杆54的吸附垫所保持的工件w,一边保持设定好的倾斜度一边朝向输送方向x移动。

如以上那样,能够使工件w朝向输送方向x移动。另外,为了输送下一工件w而使在横杆54向上游侧移动时,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

另外,如图12(a)~图12(c)所示,由于从吸附工件w的吸附点(图12(a))和释放工件w的释放点(图12(c))处的滑臂52倾倒的状态,移动到滑臂52直立的中间点(图12(b)),因此在输送工件w时,摆动点大幅度上下移动。该上下移动限制了工件输送的速度。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用倍速机构(传递机构24),能够提高工件输送速度。

<3.特征>

(3-1)

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使用于冲压装置200、210,该工件输送装置10具备杠杆单元14(支承部的一个例子)、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驱动部22、以及传递机构24。杠杆单元14支承将工件w装卸自如地保持的保持器具15。提升载体12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将杠杆单元14可摆动地支承。中间载体21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22使中间载体21沿上下方向移动。传递机构24为了使提升载体12与中间载体21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连动地上下方向移动而将中间载体21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传递到提升载体12,并使提升载体12的移动量大于中间载体21的移动量。

这样,提升载体12与通过驱动部22移动的中间载体21的移动连动地移动比中间载体21的移动量大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使提升载体12的移动速度比中间载体21快,并且也能够加长移动距离。

因此,能够提高工件输送装置10中的升降速度,能够提高工件w的输送速度。

(3-2)

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还具备载体支承框架11(框架的一个例子)。载体支承框架11将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提升载体12的移动量是提升载体12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移动量(l2),中间载体21的移动量是中间载体21相对于载体支承框架11的移动量(l1)。

由此,提升载体12以及中间载体21能够沿载体支承框架11移动。

(3-3)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传递机构24具有齿条243(第一齿条的一个例子)、小齿轮241(第一小齿轮的一个例子)、以及齿条242(第二齿条的一个例子)。齿条243(第一齿条的一个例子)沿上下方向配置于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小齿轮241能够旋转地配置于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并与齿条243(第一齿条的一个例子)啮合。齿条242沿上下方向固定于载体支承框架11,并与小齿轮241啮合。

这样,作为将中间载体21的移动传递到提升载体12的机构,使用小齿轮241、齿条242、以及齿条243,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设计,并且耐久性也能够改善。

(3-4)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驱动部22作为驱动源具有电动马达220。

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升降动作。

(3-5)

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还具备转换机构23。转换机构23将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转换为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由此,能够通过电动马达220的驱动使中间载体21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提升载体12也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3-6)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转换机构23具有齿条232(第三齿条的一个例子)和小齿轮231(第二小齿轮的一个例子)。齿条232沿上下方向配置于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小齿轮231与齿条232啮合,并通过电动马达220旋转。

由此,能够将电动马达220的旋转驱动传递到中间载体21。

(3-7)

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还具备平衡缸26。平衡缸26对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赋予向上方提起的力。

由此,能够针对中间载体21的移动减少施加于驱动部22的负载。另外,由于对中间载体21设有平衡缸26,因此相比于对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设置平衡缸26,可缩短行程,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装置的大小。

(3-8)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为大致平板状,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为大致平板状。

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工件输送装置10。

(3-9)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为大致平板状,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为大致平板状,提升载体12(第一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中间载体21(第二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彼此的面正交的方式配置于载体支承框架11(框架的一个例子)。

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工件输送装置10。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载体驱动机构13中,转换机构23具有小齿轮231与齿条232,但也可以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使用滚珠螺杆。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载体驱动机构13′的构成的图。在图13所示的载体驱动机构13′未设有上述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23,而是设有具有滚珠螺杆61的转换机构23′。转换机构23′具有滚珠螺杆61和与滚珠螺杆61螺合的块62。滚珠螺杆61能够旋转地固定于上述载体支承框架11。驱动部22的电动马达220经由减速器构222等连结于滚珠螺杆61。电动马达220以其旋转轴与滚珠螺杆61的旋转轴成为同轴上的方式配置。块62固定于中间载体21。块62具有插通于滚珠螺杆61的贯通孔,形成于贯通孔的内周面的螺纹形状与形成于滚珠螺杆61的表面的螺纹形状螺合。

通过这种构成,若电动马达220旋转,则滚珠螺杆61的旋转,从而中间载体21与块62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伴随着中间载体21的移动,提升载体12也利用传递机构24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图13中,电动马达220与滚珠螺杆61配置于同轴上,但也可以是,电动马达220与滚珠螺杆61平行地配置,电动马达220的旋转力通过带轮与带等传递到滚珠螺杆61。

另外,也可以取代使用了滚珠螺杆61的转换机构23′而使用带驱动。也可以是中间载体21连结于带、且该带利用电动马达220旋转的构成。

(b)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载体支承框架11固定于安装框架205,不能沿输送方向x移动,但也可以是载体支承框架11能够沿输送方向x移动。图14是表示工件输送装置10能够移动的构成的图。例如,在冲压装置200与冲压装置210隔开间隔的情况下,在冲压装置200与冲压装置210之间配置有上下一对引导框架70。设于工件输送装置10的移动机构72具有以能够沿输送方向x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引导框架70的块721、以及线性马达(未图示)等。块721在载体支承框架11的左方向l侧的左侧面11c上下配置有一对。线性马达具有配置于块721的线圈和配置于引导框架70的磁体,通过在线圈中流过电流,能够使工件输送装置10沿输送方向x移动。

由此,例如即使在冲压装置间的距离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

(c)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工件输送装置10中,杠杆单元14在第二杠杆支承部17以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提升载体12,但也可以不在第二杠杆支承部17处被支承。在图15中,杠杆单元14′在一个位置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提升载体12′。杠杆单元14′具有第一杠杆51′、第二杠杆53、以及横杆54。第一杠杆51′在其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提升载体12′。第二杠杆5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杠杆51′的前端部。横杆5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安装于第二杠杆53的前端部。

如图15所示,也可以对杠杆单元14不滑动而是旋转的构成的工件输送装置10′应用本发明的构成。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杠杆单元14设有第一杠杆51、滑臂52、第二杠杆53、以及横杆54,但这些构成也可以被适当增减。例如,也可以在滑臂52与第二杠杆53之间设有使第二杠杆53以长度方向为轴而旋转那样的连结机构。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件输送装置10在串联压力机中进行了冲压装置200之间的工件w的输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一个冲压装置内使用于工件w向多个模具间的输送。另外,也可以使用于工件w从带式输送机等输送装置向冲压装置200的输入,还可以使用于工件w从冲压装置200向带式输送机等输送装置的输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工件的输送速度的效果,作为压力机生产线系统等较为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工件输送装置

11:载体支承框架

12:提升载体

13:载体驱动机构

14:杠杆单元

15:保持器具

16:第一杠杆支承部

17:第二杠杆支承部

21:中间载体

22:驱动部

23:转换机构

24:传递机构

26:平衡缸

100:压力机系统

200:第一冲压装置

205:安装框架

210:第二冲压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