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0731发布日期:2018-11-24 13:11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板材加工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国内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除了外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外,各种民间资本,地方政府也纷纷上马汽车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汽车品牌和汽车工厂多达数百家。

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日趋激烈,集中体现在降低成本上,以成本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低成本为基础,以价格竞争作为抢占市场的法宝,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必然选择,成本控制成为各汽车巨头的一种市场战略。

汽车车身件作为汽车组成的四大件之一,其制作流程的整合与改善,减少不必要的分工与无法增值的作业(或动作),成为成本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一张卷料来料,为了将其加工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常用的加工方式如图1所示,先采用落料工艺,将卷料来料切割成多张长方形的板件,再通过精剪工艺,再在每张长方形板件两个顶角位置切割出倾斜角,采用以上加工方式,分两步进行操作,工序复杂,工时复杂更长,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工序简单、省时、低成本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其包括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和直线落料模组(3),直线落料模组(3)包括上模刀(31)、下模刀(32)、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上下正对设置,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上下正对设置且分别固定在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分别固定于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表面,特征在于:还包括切角模组(4),切角模组(4)包括上切角刀、下切角刀(41)、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下正对设置且分别固定于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分别固定于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表面,下模刀(32)和下切角刀(41)左右并排设置且表面平齐。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刀刃部分呈三角形,下切角刀(41)内部设置有落料通道。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上模刀固定座(33)、下模刀固定座(34)、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35),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设置有并排排列的螺纹孔(11),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上角切刀固定座分别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下模刀固定座(34)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分别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上模刀固定座(33)、下模刀固定座(34)、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表面设置有镂空部分。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下模刀固定座(34)上入料一侧设置有倾斜块(36)。进一步优选的,所属下模刀固定座(34)表面设置有矩阵排列的弹性树脂件(37),弹性树脂件(37)顶部向出料一侧倾斜,弹性树脂件(37)顶部与倾斜块(36)顶部表面平齐。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卷料来料进行水平放卷,卷料来料依次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之间、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之间;

s2,停止放卷,上固定板(1)下压,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共同在卷料来料表面切出斜角废料,同时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将板件从卷料来料中切落,取出切落的板件;

s3,继续放卷,重复步骤s1~s2,对卷料来料进行重复切割。

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现有的落料模具表面加设切角模组,可一次性在卷料来料表面切割出斜角,并切割出成型的板件,工序简单、省时、低成本;

(2)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分别与上模刀固定座、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模刀固定座、下切角刀固定座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来料,调节上、下模刀和上、下切角刀之间的间距,适应不同尺寸的来料加工要求,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的加工工艺图;

图2为实施例2的加工工艺图;

图3为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爆炸图;

图5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爆炸图;

图6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下模刀固定座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3~6所示,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包括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直线落料模组3和切角模组4。

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上下正对设置,分别用于固定直线落料模组3和切角模组4。整个落料模具重量较大,为了降低能耗,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表面设置有镂空部分。

直线落料模组3,包括上模刀31、下模刀32、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其中,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上下正对设置且分别固定在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具体的,上模刀固定座33、下模刀固定座34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35,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设置有并排排列的螺纹孔11,上模刀固定座33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下模刀固定座34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如此,可根据不同尺寸的来料,调节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在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的固定位置,适应不同尺寸来料的加工要求。具体的,上模刀固定座33、下模刀固定座34表面设置有镂空部分,减轻整体重量,降低能耗。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分别固定于上模刀固定座33和下模刀固定座34表面,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相对运动,带动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相对运动,从而对置于二者之间的卷料来料进行落料,切割出单个的板件。

切角模组4包括上切角刀(图中未标识)、下切角刀41、上角切刀固定座(图中未标识)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下正对设置且分别固定于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具体的,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35,上角切刀固定座分别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下切角刀固定座42分别与上固定板1通过螺栓孔35和螺纹孔11紧固连接。如此,可根据不同尺寸的来料,调节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在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2表面的固定位置,适应不同尺寸来料的加工要求。具体的,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表面设置有镂空部分,减轻整体重量,降低能耗。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分别固定于上角切刀固定座和下切角刀固定座42表面,对置于二者之间的卷料来料进行切割,切出顶部的斜角。具体的,所述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刀刃部分呈三角形,下切角刀41内部设置有落料通道,方便切落的三角形废料自动脱落。具体的,下模刀32和下切角刀41左右并排设置且表面平齐,如此,可保证卷料来料一次性通过下模刀32和下切角刀41,分别进行切角和落料切割。具体的,所述下模刀固定座34上入料一侧设置有倾斜块36。方便卷料来料进入切角模组4内。具体的,所属下模刀固定座34表面设置有矩阵排列的弹性树脂件37,弹性树脂件37顶部向出料一侧倾斜,弹性树脂件37顶部与倾斜块36顶部表面平齐。如此,矩阵排列的弹性树脂件37可对卷料来料起到防滑固定的作用,提高落料切割环节的工艺质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介绍本发明的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及工艺。

实施例1

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对卷料来料进行落料,切割出多张长方形的板件;然后,在单张长方形的板件表面顶角部位进行精剪,切割出顶部斜角。

假设一个月的板件需求量10000片,完成此落料工艺的加工步骤需要的时间12小时,完成精剪工艺的加工步骤,需要100小时,总计需要工时数为1120000小时。

实施例2

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2所示,对卷料来料一次性落料,将其加工成多张两个顶角位置为斜角的长方形板件。

具体的,首先,卷料来料进行水平放卷,卷料来料依次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板件通用落料模具的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之间、上切角刀和下切角刀41之间;其次,停止放卷,上固定板1下压,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共同在卷料来料表面切出斜角废料,同时上模刀31和下模刀32将板件从卷料来料中切落,取出切落的板件;然后,继续放卷,重复步骤s1~s2,对卷料来料进行重复切割。

假设一个月的需求量10000片,完成此零件的加工需要的时间12小时,总计需要工时数为120000小时。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本发明加工工艺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加工工时,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