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线打网碰焊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5435发布日期:2018-09-04 22:42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线打网碰焊成型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排线打网碰焊模具。



背景技术:

碰焊网又称碰网,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养殖、建筑、交通运输、采矿等方面。如机器防护罩、兽畜围栏、花木围栏、护窗栏、通道围栏、煤矿护顶、隧道、桥梁建设、路基网筋、建筑工地,因为其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生产质量备受大家关注,现在生活中见到的碰焊网焊接点连接强度小,容易出现焊接点崩坏的现象,这是由于在焊接过程中,非焊接处具有向外的力,因此焊接处两根金属丝的接触面积小而导致焊接强度小,现在的碰焊模具只能焊接一种规格的碰焊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网孔大小、结构稳定的一种排线打网碰焊模具。

一种排线打网碰焊模具,包括布线板,所述布线板上设有基线槽,所述布线板上设有与基线槽垂直排列的副线槽,所述基线槽和副线槽的两侧设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包括两端相通的外壳和与所述外壳的一侧连接的后盖,所述后盖中部位置设有入气孔,所述后盖的朝向后盖的一侧设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后盖的一端设有压紧端子,所述布线板的平行所副线槽的两端设有可调节的拉伸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布线板上设有拉伸板,布线板能够在拉伸板上拉伸调节,布线板上设有的压紧件能够固定好基线和副线的位置,防止基线和副线弯曲,能够均匀稳定的进行焊接,压紧件后盖上的入气孔能够进入高压气,能够稳定的控制压紧端子的伸缩,布线和焊接后取下都很方便,压紧件的后盖和外壳不是一体,内件安装方便。

优选的,所述布线板和拉伸板上设有尺寸相同的固定孔,所述布线板在拉伸板抽拉调节网孔大小,所述布线板和拉伸板通过螺栓连接,能够根据需求调节网孔大小,节约资源。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孔为方形,所述外壳远离后盖一端的内孔内敛,保障较好的密封性,挡住压紧端子,压紧端子远离弹簧端不会全部伸出。

优选的,所述压紧端子的形状为连接弹簧端边长长度等于外壳内孔边长长度,远离弹簧端边长长度等于外壳的内孔收敛端边长长度的阶梯型,所述压紧端子远离弹簧的一端开有弧形缺口,压紧件密封性好,弧形缺口与原材料形状契合,紧固型号。

优选的,所述基线槽的深度大于副线槽的深度,符合基线和副线的放置顺序,放置和取出方便。

优选的,所述压紧端子在入气孔没有通气时伸入外壳的内孔中,布线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紧端子伸出的压紧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紧端子缩入的压紧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基线和副线焊接后结构示意图:

1-布线板、2-基线槽、3-副线槽、4-压紧件、5-外壳、6-后盖、7-入气孔、8-弹簧、9-压紧端子、10-拉伸板、11-固定孔、12-基线、13-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排线打网碰焊模具,包括布线板1,所述布线板1上设有基线槽2,所述布线板1上设有与基线槽2垂直排列的副线槽3,所述基线槽2和副线槽3的两侧设有压紧件4,所述压紧件4包括两端相通的外壳5和与所述外壳5的一侧连接的后盖6,所述后盖6中部位置设有入气孔7,所述后盖6的朝向后盖6的一侧设有弹簧8,所述弹簧8远离后盖6的一端设有压紧端子9,所述布线板1的平行所副线槽3的两端设有可调节的拉伸板10。

所述布线板1和拉伸板10上设有尺寸相同的固定孔11,所述布线板1在拉伸板10抽拉调节网孔大小,所述布线板1和拉伸板10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外壳5的内孔为方形,所述外壳5远离后盖6一端的内孔内敛。

所述压紧端子9的形状为连接弹簧端边长长度等于外壳5内孔边长长度,远离弹簧端边长长度等于外壳5的内孔收敛端边长长度的阶梯型,所述压紧端子9远离弹簧8的一端开有弧形缺口。

所诉基线槽2的深度大于副线槽3的深度。

所述压紧端子9在入气孔7没有通气时伸入外壳5的内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首先调节布线板1,确定好所要加工碰焊网网孔的大小,用螺栓把布线板1和拉伸板10固定在一起,准确放入基线12,然后放入副线13,通过高压气泵的从入气孔7打入高压空气,压紧端子9受到高压空气的压力向外伸出,弹簧8发生形变,压紧端子9固定好基线12和副线13.然后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把高压气泵关闭,压紧端子9失去高压空气的压力,并在弹簧8恢复力的作用下缩入外壳5的内孔中,基线12和副线13失去压紧力,人工把加工好的成品取下,即一轮操作循环的完成。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