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8658发布日期:2018-10-16 18:12阅读:14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加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偏心工装。



背景技术:

偏心零件在机械设备上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偏心零件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主要问题是难以把握好偏心距。在批量生产时,若按照传统方法加工装卡校正困难,效率低下,且不易达到尺寸及公差的要求。

如附图1所示的压缩机盖,需要在盖体上钻孔以满足使用要求,但是若按照传统方法加工装卡校正困难,效率低下,且不易达到尺寸及公差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偏心工装,利用该偏心工装固定待加工工件,提高加工精准度,提升加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偏心工装,所述偏心工装包括座体、开设于所述座体表面用于置放工件的置放槽、设于所述置放槽内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固定部、设于所述置放槽内用于支撑所述工件加工部位的支撑部,所述的支撑部的中心线与所述座体的转动轴心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偏心工装还包括设于所述置放槽内的定位部、设于所述的定位部上的用于穿过所述工件上定位孔的定位柱。定位柱与固定部相配合对工件进行进一步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支撑部上开设有避位槽,所述避位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座体的转动轴心线重合。避位槽对加工钻头进行避位,以防止钻孔时钻头与座体接触而损坏。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连接有夹紧螺栓,所述夹紧螺栓将所述工件夹紧在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包括开设在所述固定部表面的第一定位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固定部的中心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置放槽为开口槽。便于置放和拿取工件,提高加工效率。

优选地,所述的座体呈圆柱形。座体的转动轴心线与中心线重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偏心工装,座体的转动轴心线与车床旋转工作台的轴心线在重合,同时通过夹紧螺栓和定位柱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准确定位,保证对待加工工件的加工精度。同时,置放槽为开口槽,便于置放和拿取工件,提高加工效率。本偏心工装设计合理,安装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工件经加工后的俯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偏心工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偏心工装的立体俯视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工件本体;2、加工部位;21、通孔;22、盲孔;3、定位孔;4、座体;5、置放槽;6、固定部;61、固定孔;62、第一定位槽;63、第二定位槽;7、支撑部;71、避位槽;8、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附图1所示的工件,其包括工件本体1、位于工件本体1上的加工部位2、开设于工件本体1上的定位孔3。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加工部位2开设通孔21和盲孔22。且通孔21和盲孔22的中心线重合。

如附图2至附图4所示的偏心工装,用于夹持工件,并带动工件以偏心工装的转动轴心进行转动,以便于对工件进行钻孔。本偏心工装包括座体4、开设于座体4表面用于置放工件的置放槽5、设于置放槽5内用于固定工件的固定部6、设于置放槽5内用于支撑工件的加工部位2的支撑部7。偏心工装还包括设于置放槽5内的定位部8、设于定位部8上的用于穿过工件上定位孔3的定位柱。支撑部7的中心线与座体4的转动轴心线重合。优选的,座体4呈圆柱形,转动轴心线为其的中心线。定位部8与固定部6一体设置。

支撑部7上开设有避位槽71,避位槽71的中心线与座体4的转动轴心线重合。避位槽71用于避位对钻头,避免钻头与座体4相接触而损坏。

固定部6上开设有固定孔61,固定孔61内连接有夹紧螺栓。夹紧螺栓用于将工件夹紧在固定部6上。同时,固定部6上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与工件的凸起部分相配合,使得偏心工装对工件固定的更加稳定。定位槽包括开设在固定部6表面的第一定位槽62、开设在第一定位槽62内的第二定位槽63。第一定位槽62、第二定位槽63的中心线与固定部6的中心线重合。优选的,固定部6与支撑部7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置放槽5为开口槽,其侧边设有开口,工件置放在置放槽5内时,有部分位于置放槽5的外部,以便于操作人员从侧边放置和拿取工件,提高加工效率。

当工件置放在置放槽5内时,夹紧螺栓穿过工件本体1,将其夹紧在固定部6上;同时,定位柱穿过工件的定位孔3,与夹紧螺栓共同形成对工件的定位;支撑部7位于工件加工部位2的下方,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支撑部7对加工部位2进行支撑,以防止工件变形。对工件加工之后,工件本体1上至少形成一个通孔21。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