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5317发布日期:2019-02-11 00:3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



背景技术:

减压阀是安装在液化气钢瓶角阀上连接角阀与胶管,起到降低输出压力和稳定输出压力的家用燃气具配套中的重要燃气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压力稳定、重量轻、调节安装方便等优点。燃气减压阀由上壳体、下壳体、阀杆、进气顶杆、膜片、调压弹簧等部件组成。

减压阀的上壳体及下壳体需要经过铆接加工,然而,传统的铆接机在铆接上壳体和下壳体边缘时,上壳体与下壳体边缘结合不稳固,容易出现产品品质不稳定,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解决了传统铆接机在铆接上壳体和下壳体时,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边缘结合不稳固,容易出现产品品质不稳定,影响加工效率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包括:

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件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挤压件旋转,使所述挤压件形成挤压结构;及

进给装置,所述进给装置包括安装件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安装件用于固定所述上壳体或/及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件沿所述挤压件移动,所述挤压件能够与所述上壳体的待铆接端或/及所述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抵接,使所述挤压结构能够挤压所述上壳体的待铆接端或/及所述下壳体的待铆接端。

上述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包括挤压装置及进给装置,其中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件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进给装置包括安装件及第二驱动机构,在使用时,以将下壳体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为例,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朝向所述挤压件设置,将上壳体的待铆接端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待铆接端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挤压件旋转,使所述挤压件形成一个挤压结构,在使用时,所述挤压件与下壳体的外边缘抵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安装件沿所述挤压件移动进给,如此,在所述挤压结构在挤压的同时,安装件不断向上进给,提高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铆接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铆接的稳固性。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转台,所述转台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设有连接体,所述挤压件呈滚轮状,所述挤压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连接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挤压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挤压件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挤压件设有第一挤压体及所述第二挤压体,所述第一挤压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挤压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挤压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挤压体的直径,所述第一挤压体与所述第二挤压体连接的端部设有倒角,所述倒角与靠近所述第一挤压体的端部配合形成所述挤压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件及第三驱动机构,所述按压件朝向所述安装件设置,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按压件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使所述按压件能够按压所述上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件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设有安装槽,当所述按压件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与所述上壳体的端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拾取装置,所述拾取装置包括第一拾取部、第二拾取部、第四驱动机构、第五驱动机构及第六驱动机构,所述第四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拾取部拾取下壳体,所述第五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拾取部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六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拾取部沿第三预设路径移动,当所述第一拾取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拾取部能够将所述下壳体设置于所述安装件的承压面上、且所述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朝向所述挤压件设置,当所述第二拾取部移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拾取部能够将所述上壳体的待铆接端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待铆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安装台,所述安装件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安装台的承压面上,另一端设有用于与下壳体连接的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外壁设有多个限位凸起,且多个限位凸起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减速装置、丝杆、与所述丝杆配合的螺母及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所述减速装置包括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与所述第一皮带轮及第二皮带轮配合的皮带,所述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皮带轮的直径,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套设在所述螺母的外壁,所述螺母穿设于所述丝杆上,所述丝杆与所述安装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挤压装置及所述进给装置通信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的处于铆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的处于铆接状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0、挤压装置,101、转台,102、挤压件,103、第一驱动机构,104、挤压部,105、倒角,106、第一挤压体,107、第二挤压体,108、连接轴,200、进给装置,201、安装台,202、第二驱动机构,203.安装件,300、按压装置,301、第三驱动机构,302、按压部,400、拾取装置,401、第二拾取部,402、第四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包括:挤压装置100,挤压装置100包括挤压件102及第一驱动机构103,第一驱动机构103用于驱动挤压件102旋转,使挤压件102形成挤压结构;及进给装置200,进给装置200包括安装件203及第二驱动机构202,安装件203用于固定上壳体或/及下壳体,第二驱动机构202用于驱动安装件203沿挤压件102移动,挤压件102能够与上壳体的待铆接端或/及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抵接,使挤压结构能够挤压上壳体的待铆接端或/及下壳体的待铆接端。

上述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包括挤压装置100及进给装置200,其中挤压装置100包括挤压件102及第一驱动机构103,进给装置200包括安装件203及第二驱动机构202,在使用时,以将下壳体设置于安装件203上为例,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朝向挤压件102设置,将上壳体的待铆接端设置于下壳体的待铆接端上,第一驱动机构103用于驱动挤压件102旋转,使挤压件102形成一个挤压结构,在使用时,挤压件102与下壳体的外边缘抵接,第二驱动机构202驱动安装件203沿挤压件102移动进给,如此,在挤压结构在挤压的同时,安装件203不断向上进给,提高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铆接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上壳体及下壳体铆接的稳固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第一驱动机构103可以是步进电机,但不局限于步进电机还可以是伺服电机等电机,第二驱动机构202可以是丝杆螺母结构,但不局限于丝杆螺母结构,还可以是丝杆滑台或直线模组结构等驱动机构。

如图1及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转台,转台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设有连接体,挤压件呈滚轮状,挤压件可转动的设置于连接体上。如此,挤压件102在下壳体的外边缘之间实现滚动摩擦,便于挤压件102挤压下壳体的外边缘,且当挤压件102在下壳体的外边缘滚动时,整个挤压装置100受力更加均衡。在本次实施例中,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还包括连接轴108及轴承,挤压件102设有安装孔,轴承的外壁与安装孔的内壁连接,连接轴108的一端穿设于轴承的内孔内,另一端与转台101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挤压件10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挤压件102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在本次实施例中,挤压件102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挤压件102间隔设置在转台101上,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挤压件102设有第一挤压体106及第二挤压体107,第一挤压体106的一端和第二挤压体107的一端连接,且第一挤压体106和第二挤压体107之间设有向内凹设的挤压部104,如此,挤压部104挤压上壳体的待铆接端和/或下壳体的待铆接端使,上壳体和下壳体结合更加紧密,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挤压体106的直径大于第二挤压体107的直径,第一挤压体106与第二挤压体107连接的端部设有倒角105,倒角105与靠近第一挤压体106的端部配合形成挤压部104,如此,在挤压件102挤压下壳体边缘时,挤压后的边缘呈圆弧形,如此,上壳体和下壳体结合更加紧密。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还包括按压装置300,按压装置300包括按压件及第三驱动机构301,按压件朝向安装件203设置,第三驱动机构301用于驱动按压件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使按压件能够按压上壳体。如此,通过按压件按压上壳体,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结合紧密,进而,当上壳体与下壳体在挤压装置100挤压时,上壳体与下壳体能够连接的更加稳固,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按压件包括按压部302,按压部302设有安装槽,当按压件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安装槽的内壁与上壳体的端部抵接,如此,通过安装槽的内壁与上壳体的端部抵接,使按压部302更加稳固的上壳体。第三驱动机构301可以是丝杆螺母结构,但不局限于丝杆螺母结构,还可以是丝杆滑台或直线模组结构等驱动机构。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还包括拾取装置400,拾取装置400包括第一拾取部、第二拾取部401、第四驱动机构402、第五驱动机构及第六驱动机构,第四驱动机构402用于驱动第一拾取部拾取下壳体,第五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拾取部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第六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拾取部401沿第三预设路径移动,当第一拾取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拾取部能够将下壳体设置于安装件203的承压面上、且下壳体的待铆接端朝向挤压件102设置,当第二拾取部401移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第二拾取部401能够将上壳体的待铆接端设置于下壳体的待铆接端。如此,可以实现自动为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提供上壳体和下壳体。有必要指出的是,第一拾取部和第二拾取部401包括气动手指但不局限于气动手指还可以是真空吸盘和磁性吸盘等拾取装置400,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拾取部和第二拾取部401位气动手指,第四驱动结构为气缸,第五驱动机构及第六驱动机构可以是丝杆螺母结构,但不局限于丝杆螺母结构,还可以是丝杆滑台或直线模组结构等驱动机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还包括安装台201,安装件203的一端固设于安装台201的承压面上,另一端设有用于与下壳体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的外壁设有多个限位凸起,且多个限位凸起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结构。如此,避免下壳体在铆接时横移,出现铆接不稳固和错位连接的问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驱动机构202包括减速装置(未示出)、丝杆(未示出)、与丝杆配合的螺母(未示出)及电机(未示出),电机包括输出轴(未示出),减速装置包括第一皮带轮(未示出)、第二皮带轮(未示出)及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配合的皮带(未示出),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第一皮带轮与输出轴连接,第二皮带轮套设在螺母的外壁,螺母穿设于丝杆上,丝杆与安装台201连接。如此,通过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皮带的配合实现对电机减速,使下壳体在进给时的速度较低,进而,使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处更加均匀,更加稳固。其中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和第二皮带轮的直径根据需要设置,只需要满足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燃气减压阀的壳体铆接系统10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挤压装置100及进给装置200通信连接。如此,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03驱动挤压件102挤压下壳体,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02驱动安装件203移动,实现进给功能,进而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铆接的自动化。

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以为PLC可编程控制器,但不局限于PLC可编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运动采集卡或移动PC端,但只要满足控制装置与挤压装置100及进给装置200通信连接,使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03驱动挤压件102挤压下壳体,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02驱动安装件203移动,实现进给功能,进而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铆接的自动化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