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8235发布日期:2019-01-02 21:33阅读:1827来源:国知局
主轴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主轴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控机床的定位重复精度和刀具性能也得到了不断提高,机床中常见的几何误差和切削力误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由于主轴高速旋转发热引发的热误差正逐渐成为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数控机床主轴冷却方式主要有三种:(1)在整个主轴外部或内部加工螺旋槽以形成冷却腔体,采用循环水冷或油冷来降低主轴温升;(2)采用风冷方式进行冷却,即在主轴上加装风扇,由风扇旋转使空气产生对流而降低主轴的温升;(3)使用成熟产品主轴冷却机进行冷却。以上三种方式都能对主轴进行冷却,但是,以上三种方式都忽略了主轴马达的发热。主轴马达在运转时逐渐温升发热,主轴马达温度过高也将引发热误差,影响主轴运转,进而影响机床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主轴冷却结构,达到便于对主轴马达进行冷却,进而减小热误差引发的加工精度失准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主轴冷却结构,包括主轴、主轴头、连接板和马达,所述主轴设于所述主轴头下部,所述马达通过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主轴头上部,所述马达带动所述主轴转动,所述连接板设有马达冷却油路,所述马达冷却油路包括进油油路、出油油路和设于所述连接板内部的循环油路,所述循环油路环绕所述连接板设置,所述循环油路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油油路和所述出油油路连通,所述进油油路设有入口,所述出油油路设有出口。

优选的,还包括轴承冷却油路,所述轴承冷却油路包括进油口、出油口和环形油槽,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设于所述主轴头外表面,所述环形油槽设于所述主轴头内部,且所述环形油槽环绕所述主轴头设置,所述环形油槽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连通。

优选的,所述主轴外表面开设有螺旋形油槽,所述螺旋形油槽下端与所述环形油槽连通,所述螺旋形油槽上端与所述出油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螺旋形油槽上下两端均设有油封。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一侧设有前油冷板,所述进油油路和所述出油油路均开设于所述前油冷板。

优选的,所述前油冷板两端均设有塞头。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在与所述前油冷板相对的一侧设有后油冷板,所述后油冷板为盲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连接板设置马达冷却油路,冷却油从进油油路的入口进入,经由循环油路,冷却油在循环油路内对马达进行冷却,从出油油路的出口排出,进而达到了便于对主轴马达进行冷却,从而减小热误差引发的加工精度失准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轴冷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马达冷却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轴冷却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中:1、主轴;2、主轴头;3、连接板;31、前油冷板;311、塞头;32、后油冷板;4、马达;51、进油油路;511、入口;52、出油油路;521、出口;53、循环油路;6、轴承;71、进油口;72、出油口;73、环形油槽;8、螺旋形油槽;9、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主轴冷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主轴1、主轴头2、连接板3和马达4,主轴1安装在主轴头2下部,马达4通过连接板3安装在主轴头2的上部,且马达4与主轴1连接,由马达4驱动主轴1转动,进而实现对工件的加工。结合图2所示,连接板3设有马达冷却油路,马达冷却油路包括进油油路51、出油油路52和循环油路53,循环油路53设于连接板3内部且环绕连接板3设置,循环油路53两端分别与进油油路51和出油油路5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油路53绕连接板3一圈,在其他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循环油路53可绕连接板3多圈。进油油路51设有入口511,出油油路52设有出口521。冷却油从入口511进入,在循环油路53内循环实现对马达4的冷却,冷却油从出口521排出。在其他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冷却油或水等可用于冷却的各类冷却液进行冷却。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连接板3相对的两侧一侧设有前油冷板31,另一侧设有后油冷板32。进油油路51和出油油路52均开设于前油冷板31,但进油油路51和出油油路52不直接连通。前油冷板31两端均设有塞头311,使冷却油不外漏。后油冷板32为盲板,能够起到密封作用,使油不外漏。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进一步优化的,主轴1通过轴承6安装于主轴头2,本实施例中的主轴冷却结构还包括轴承冷却油路。轴承冷却油路包括进油口71、出油口72和环形油槽73,进油口71和出油口72均设于主轴头2外表面,环形油槽73设于主轴头2内部且环绕主轴头2设置,且环形油槽73与进油口71和出油口72均连通。轴承6安装于主轴头2内后,环形油槽73环绕轴承6。冷却油从进油口71进入主轴头2内部,先流入环形油槽73,实现对轴承6的冷却,最后从出油口72流出。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主轴1外表面开设有螺旋形油槽8,且螺旋形油槽8下端与环形油槽73连通,螺旋形油槽8上端与出油口72连通,出油口72位于进油口71靠近马达4的上方。冷却油从进油口71进入后,流入至环形油槽73,随后流入至螺旋形油槽8,实现对轴承6和主轴1的同步冷却,最后从出油口72流出。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为防止螺旋形油槽8漏油,在螺旋形油槽8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油封9。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