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2358发布日期:2019-04-09 23:18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加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金属管之间进行焊接加工时,由于金属管端部齐平,管材与管材之间交叉焊接的接触面较小,严重影响焊接强度,一般需要对金属管端面冲压成对应的弧口后才能进行焊接,增加焊接的有效接触面积,使焊接后的金属管连接牢固,在焊接之前,通常采用冲弧机来完成对金属管端面的弧口成形加工。现有的冲弧装置一般是手动和机械设备配合,人工拿着管材,使管材的一端头伸入到冲头中,冲完后拿出管材。冲弧之前的操作需要手工插入,增加了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其可实现对冲弧机实现自动上料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管装置1、取管装置2、碾送装置3,所述碾送装置3正对圆管冲弧机4入口设置,排管装置1设于碾送装置3侧部,取管装置2设于排管装置1和碾送装置3之间,所述排管装置1为并排设置向下倾斜15~30度的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底部设有止块12,支撑架11底部设有取管装置2;所述取管装置2包括叉手21、支撑气缸22、推送气缸23,所述叉手21设于支撑气缸22的活塞杆顶部,所述支撑气缸22的气缸座底部设有滑块25,滑块25设于导轨24中,导轨24一端设于取管装置2底部,导轨24另一端设于碾送装置3底部,推送气缸23的活塞杆连接支撑气缸22的气缸座;所述碾送装置3为并排设置的碾送轮,所述碾送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所述的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为圆台形,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下部直接大于上部直径;所述支撑气缸22、推送气缸23分别由控制器连接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排管装置1具有一定的坡度,圆管在排管装置1上排布,并在止块作用下不脱离排管装置1。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支撑气缸22在排管装置1最底部的圆管下方向上举起,叉手21将圆管举起并脱离排管装置1。在推送气缸23对支撑气缸22的推送下,支撑气缸22沿着导轨滑至碾送轮处,支撑气缸22活塞杆缩回。圆管落到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之间,在主动轮和受动轮的碾送下,圆管自动进入圆管冲弧机入口。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圆管冲弧机自动上管操作,降低操作者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排管装置-1、支撑架-11、止块-12、取管装置-2、叉手-21、支撑气缸-22、推送气缸-23、碾送装置-3、主动轮-31、受动轮-32,圆管冲弧机-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圆管冲弧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管装置1、取管装置2、碾送装置3,所述碾送装置3正对圆管冲弧机4入口设置,排管装置1设于碾送装置3侧部,取管装置2设于排管装置1和碾送装置3之间,所述排管装置1为并排设置向下倾斜15~30度的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底部设有止块12,支撑架11底部设有取管装置2;所述取管装置2包括叉手21、支撑气缸22、推送气缸23,所述叉手21设于支撑气缸22的活塞杆顶部,所述支撑气缸22的气缸座底部设有滑块25,滑块25设于导轨24中,导轨24一端设于取管装置2底部,导轨24另一端设于碾送装置3底部,推送气缸23的活塞杆连接支撑气缸22的气缸座;所述碾送装置3为并排设置的碾送轮,所述碾送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所述的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为圆台形,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下部直接大于上部直径,圆管在自身重力作用,圆管落入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之间,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之间的碾送将圆管输送至圆管冲弧机4入口,而不至于圆管从主动轮31和受动轮32之间缝隙脱落;所述支撑气缸22、推送气缸23分别由控制器连接控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上述优选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