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7808发布日期:2019-09-17 20:0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属于山茶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山茶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蒸,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油。茶油与橄榄油的成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也优于其它任何油脂。橄榄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达75%-90%,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则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茶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对抑制癌细胞也有明显的功效。同时在护肤品领域也会将山茶油融入到护肤品中,以使得皮肤直接吸收,同样也能达到健康的效果。在现有山茶油加工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是压榨方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其有效成分不被破坏,但目前的压制装置存在着压榨效果差,出油含有杂质较多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该压榨装置压榨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够有效过来压榨过程中产生的杂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其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内筒体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外侧,所述内筒体的左右两边均长于所述外筒体,所述内筒体的内部为压榨室,所述内筒体和所述外筒体之间为出油室,所述压榨室和所述出油室通过出油孔连通,所述出油孔设置在所述内筒体的侧壁上,所述出油室的下部分设有两层滤板框,所述出油室的底部连接出油管,所述内筒体上端的左侧连接进料斗,所述内筒体的左侧壁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右端连接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内筒体的左侧壁连接到所述压榨室内,所述转轴上缠绕螺旋挤压叶片,所述螺旋挤压叶片的间距从左至右逐渐缩小。

所述内筒体的右端开有出渣口。

所述内筒体为圆筒结构,所述外筒体的上部分为半圆筒结构,下部分长方体结构。

所述外筒体下部分的前后侧壁各连接两块支撑块,两层所述滤板框分别放置在同一高度的前后两块所述支撑块上,上滤板和下滤板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滤板框的内壁。

所述外筒体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滤板框穿过的通道,所述滤板框穿过所述外筒体的侧壁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外部的提手。

所述滤板框为可更换式。

所述上滤板和所述下滤板及其他们外侧连接的滤板框为可更换式。

所述内筒体的右端露出所述外筒体的部分为圆台形结构。

所述外筒体的下侧壁为凹面,所述出油管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最低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采用间距不断缩小的螺旋挤压叶片来对山茶籽进行压榨,压榨产生的山茶油直接通过出油孔进入到出油室,压榨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

2、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采用双层滤板,能够有效过滤压榨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且滤板为可抽出式,便于清渣;

3、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无需耗费大量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内筒体,2为外筒体,3为压榨室,4为出油室,5为出油孔,6为滤板框,7为出油管,8为进料斗,9为电机,10为转轴,11为螺旋挤压叶片,12为出渣口,13为支撑块,14为上滤板,15为下滤板,16为通道,17为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其包括内筒体1和外筒体2,内筒体1连接在外筒体2的外侧,内筒体1的左右两边均长于外筒体2,内筒体1的内部为压榨室3,内筒体1和外筒体2之间为出油室4,压榨室3和出油室4通过出油孔5连通,出油孔5设置在内筒体1的侧壁上,出油室4的下部分设有两层滤板框6,出油室4的底部连接出油管7,内筒体1上端的左侧连接进料斗8,内筒体1的左侧壁连接电机9,电机9的右端连接转轴10,转轴10穿过内筒体1的左侧壁连接到压榨室3内,转轴10上缠绕螺旋挤压叶片11,螺旋挤压叶片11的间距从左至右逐渐缩小。

内筒体1的右端开有出渣口12。

内筒体1为圆筒结构,外筒体2的上部分为半圆筒结构,下部分长方体结构。

外筒体2下部分的前后侧壁各连接两块支撑块13,两层滤板框6分别放置在同一高度的前后两块支撑块13上,上滤板14和下滤板15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滤板框6的内壁。

外筒体2的一侧设有供滤板框6穿过的通道16,滤板框6穿过外筒体2的侧壁连接到设置在外筒体2外部的提手17。

滤板框6为可更换式。

上滤板14和下滤板15及其他们外侧连接的滤板框6为可更换式。

内筒体1的右端露出外筒体2的部分为圆台形结构。

外筒体2的下侧壁为凹面,出油管7连接在外筒体2的最低处。

一种山茶油压榨装置的运行方法:其包括以下过程:

过程一:启动电机9,通过转轴10带动螺旋挤压叶片11旋转;

过程二:山茶从进料斗8进入内筒体1内的压榨室3,被螺旋挤压叶片11挤压,并在螺旋挤压叶片11的带动下从左至右螺旋前进,在此过程中山茶的山茶油被挤压出来,并通过出油孔5进入出油室4;

过程三:山茶油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通过上滤板14和下滤板15依次过滤后,通过出油管7排出;

过程四:压榨室3挤压出来的废渣从出渣口12排出;

过程五:当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对上滤板14和下滤板15会堵塞,此时只需要通过提手17抽出滤板框6,进行清洗或更换即可。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