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0915发布日期:2019-08-21 00:5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斜辊矫直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



背景技术:

斜辊矫直机专用于圆断面钢材的矫直机,矫直辊与圆材倾斜相交,辊子转动时圆材既转动又前进,辊子对圆材的压弯轨迹呈螺旋线形,是一种全方位矫直的矫直机,使轧件在旋转前进过程中各断面受到多次弹塑性弯曲,最终消除各方向的弯曲和断面的椭圆度,对于圆断面的轧件,斜辊矫直是最有效的矫直方式,所以斜辊矫直机被广泛用于轧制、拉拔、焊管和其他车间,按辊数为两大类,即二斜辊矫直机和多斜辊矫直机。

多斜辊矫直机由于其本身的高效率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在现有技术中,多斜辊矫直机的应用逐步具有普遍性,但现有的多斜辊矫直机依然存在着认为调节角度使矫直效果不理想,固定性差,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以解决现有的多斜辊矫直机依然存在着认为调节角度使矫直效果不理想,固定性差,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包括夹料块,滑槽,底柱,顶块,控制器,开关,上辊轴,圆孔帽,辅助转轴,电机,放置块,底辅块,底座,液压缸,接料区,上辊,下辊轴,顶帽和下辊,所述接料区的后端焊接有底座,且底座的后端设置有底辅块,该底座的表面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底柱,且底柱的上端设置有滑槽,该滑槽的上方设置有顶块;所述顶块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且顶块的上方设置有开关,该顶块的下方设置有上辊轴;所述上辊轴的表面设置有上辊,且上辊轴的两端分别设置圆孔帽,该上辊轴的后方设置有辅助转轴;所述上辊采用不规则曲线结构的铸钢材质,且上辊的中间直径小于两端直径,该上辊采用若干个;所述辅助转轴的后端通过电机连接有放置块,且辅助转轴的下方通过下辊轴连接有下辊;

所述下辊采用同上辊结构的铸钢材质,且下辊与上辊为镜像分布,该下辊与上辊为搭配使用;所述上辊与下辊分别环绕分布在上辊轴与下辊轴的表面,且上辊与下辊分别固定为二十度、二十五度、三十度与三十五度,该上辊与下辊为等量分布;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器,驱动模块和液压驱动模块,且处理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该处理器采用酷睿I5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口通过稳压模块连接有电源,且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驱动模块与液压驱动模块连接有电机与液压缸,该驱动模块与液压驱动模块分别采用L298N驱动模块与L293D液压驱动模块,其中电机与液压缸分别采用BOOR9U6S64电机与HSG63液压缸;所述下辊轴包括前抵块和抵脚,且下辊轴的前端设置有前抵块,该前抵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抵脚。

所述底柱包括隔离块,内凸和弹夹,且底柱的表面设置有隔离块,该隔离块的内部通过内凸连接有弹夹;所述弹夹采用半弧形结构的UNITY弹性结构,且弹夹的数量为两个,该弹夹对称分布在内凸两侧的内壁表面,有利于确保装置的使用固定性,保证装置的使用体验。

所述上辊轴包括箍圈和顶控区,且上辊轴的外围设置有箍圈,该上辊轴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有顶控区;所述箍圈采用扁长形环形结构的铸钢,且箍圈环绕分布在上辊轴的表面,该箍圈的中心设置有同上辊轴相同结构的空腔,确保选择装置固定角度的斜辊时,能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所述上辊轴与下辊轴采用圆柱形结构的铸钢,且上辊轴与下辊轴为搭配使用,该上辊轴与下辊轴分别可以旋转调整,有利于确保装置的使用体验,确保装置的使用便利性,保证装置的高效率做工。

所述抵脚采用不规则长方形结构的铸钢,且抵脚对称分布在前抵块的两端,该抵脚与弹夹为搭配使用,有利于确保装置的固定性,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上辊与下辊的设置,保证装置在精准的角度下进行工作,保证矫直的效果,确保装置的使用体验。

2.本实用新型上辊轴与下辊轴的设置,有利于确保装置的便利性,为使用者提供新型的矫直装置选择。

3.本实用新型弹夹的设置,可以保证装置连接固定性,确保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抵脚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夹料块,2-滑槽,3-底柱,31-隔离块,32-内凸,33-弹夹,4-顶块,5-控制器,51-处理器,52-驱动模块,53-液压驱动模块,6-开关,7-上辊轴,71-箍圈,72-顶控区,8-圆孔帽,9-辅助转轴,10-电机,11-放置块,12-底辅块,13-底座,14-液压缸,15-接料区,16-上辊,17-下辊轴,171-前抵块,172-抵脚,18-顶帽,19-下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多斜辊矫直机,包括夹料块1,滑槽2,底柱3,顶块4,控制器5,开关6,上辊轴7,圆孔帽8,辅助转轴9,电机10,放置块11,底辅块12,底座13,液压缸14,接料区15,上辊16,下辊轴17,顶帽18和下辊19,所述接料区15的后端焊接有底座13,且底座13的后端设置有底辅块12,该底座13的表面安装有液压缸14;所述液压缸14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底柱3,且底柱3的上端设置有滑槽2,该滑槽2的上方设置有顶块4;所述顶块4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5,且顶块4的上方设置有开关6,该顶块4的下方设置有上辊轴7;所述上辊轴7的表面设置有上辊16,且上辊轴7的两端分别设置圆孔帽8,该上辊轴7的后方设置有辅助转轴9;所述上辊16采用不规则曲线结构的铸钢材质,且上辊16的中间直径小于两端直径,该上辊16采用若干个;所述辅助转轴9的后端通过电机10连接有放置块11,且辅助转轴9的下方通过下辊轴17连接有下辊19;

所述下辊19采用同上辊16结构的铸钢材质,且下辊19与上辊16为镜像分布,该下辊19与上辊16为搭配使用;所述上辊16与下辊19分别环绕分布在上辊轴7与下辊轴17的表面,且上辊16与下辊19分别固定为二十度、二十五度、三十度与三十五度,该上辊16与下辊19为等量分布;所述控制器5包括处理器51,驱动模块52和液压驱动模块53,且处理器51的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6,该处理器51采用酷睿I5处理器;所述处理器51的电源端口通过稳压模块连接有电源,且处理器5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驱动模块52与液压驱动模块53连接有电机10与液压缸14,该驱动模块52与液压驱动模块53分别采用L298N驱动模块与L293D液压驱动模块,其中电机10与液压缸14分别采用BOOR9U6S64电机与HSG63液压缸;所述下辊轴17包括前抵块171和抵脚172,且下辊轴17的前端设置有前抵块171,该前抵块17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抵脚172。

所述底柱3包括隔离块31,内凸32和弹夹33,且底柱3的表面设置有隔离块31,该隔离块31的内部通过内凸32连接有弹夹33;所述弹夹33采用半弧形结构的UNITY弹性结构,且弹夹33的数量为两个,该弹夹33对称分布在内凸32两侧的内壁表面,有利于确保装置的使用固定性,保证装置的使用体验。

所述上辊轴7包括箍圈71和顶控区72,且上辊轴7的外围设置有箍圈71,该上辊轴7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有顶控区72;所述箍圈71采用扁长形环形结构的铸钢,且箍圈71环绕分布在上辊轴7的表面,该箍圈71的中心设置有同上辊轴7相同结构的空腔,确保选择装置固定角度的斜辊时,能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所述上辊轴7与下辊轴17采用圆柱形结构的铸钢,且上辊轴7与下辊轴17为搭配使用,该上辊轴7与下辊轴17分别可以旋转调整,有利于确保装置的使用体验,确保装置的使用便利性,保证装置的高效率做工。

所述抵脚172采用不规则长方形结构的铸钢,且抵脚172对称分布在前抵块171的两端,该抵脚172与弹夹33为搭配使用,有利于确保装置的固定性,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通过旋转上辊轴7与下辊轴17选择需要的角度,然后分别通过箍圈71与抵脚172固定上辊轴7与下辊轴17,接通外部电源,液压缸通过装置内部的动力轴带动上辊16与下辊19开始在两侧的子轴承内转动,将待矫直材料运送至辅料转轴9与夹料块1中间的空间内进行运送固定,电机带动辅助转轴9带动,来料受力进行转动前行,接触上辊16与下辊19,来料受力旋转并前进,完成矫直,最后出料至接料区15。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