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6905发布日期:2019-12-03 19:0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



背景技术:

如图1~3所示,在对长条状折弯产品1进行折弯加工时通常有两种方式。方式一,见图4,是通过模具直接对单个产品1进行单边的折弯,即通过上模2和脱料块4定位产品1,并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下模3运动,在单个产品1上压制出折弯。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产品1的长度较长,压制时产品1容易发生拉料,进而导致产品折弯后的尺寸精度无法保证。方式二,见图5,与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式二是通过模具对一对产品1同时进行双边的折弯,即通过上模2和下模3在竖直方向的相对运动在两个产品1上分别压制出折弯,然后通过裁切分割成两个产品1。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裁切后的产品1边缘无法有效压毛刺,因此对产品1的品质带来了不利影响。

综上可知,现有的两种折弯加工方式都存在缺陷,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运动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以及所述下模组件中连设有多个冲头;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座、上夹板、上脱背板以及上脱板;所述上脱板固定于所述上脱背板的下方,所述上脱背板与所述上夹板滑动配合,当上夹板向上位移时,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上脱背板之间具有一间隙,各冲头未向下伸出所述上脱板;当上夹板向下位移时,所述上夹板贴合并压迫所述上脱背板,各冲头向下伸出所述上脱板,伸出的行程对应所述间隙的高度;所述上夹板固定于所述上模座的下方;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以及下模座,所述下模板固定于所述下模座的上方;

产品的料带通过一驱动机构拖动料带两侧的引导边在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之间从后向前步进位移,同时通过所述上模组件以及所述下模组件中的多个冲头分步对料带中部的产品区域进行冲压加工,最终成为产品的成品;

位于上模组件中的各冲头的上端固设于所述上夹板中,下端竖直设置与所述料带对应;位于下模组件中的各冲头相对所述下模板定位;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中的全部所述冲头按从后向前的顺序依次排列,分别用于完成冲压加工的各工序;

其中,第一冲头用于在料带的所述引导边上冲预孔,第二冲头用于在料带所述产品区域冲孔,第三冲头用于在料带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一次飞边压制,第四冲头用于对冲孔形成的多个内孔进行面压,第五冲头用于在料带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二次飞边压制,第六冲头用于对产品的外形进行面压,第七冲头为一v形冲头,用于对产品以及连接产品与料带的连接带一并进行冲压折弯,第八冲头用于对所述连接带进行拍平处理,第九冲头用于裁切所述连接带。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五冲头与所述第六冲头之间、所述第六冲头与所述第七冲头之间、所述第七冲头与所述第八冲头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冲头与所述第九冲头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空步。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四冲头定位于所述下模板中,第四冲头的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板的表面,凸出的高度对应所述内孔的高度,且所述上端面的周部形成有圆弧过渡。

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六冲头定位于所述下模板中,第六冲头的上端面设有两凸点,两所述凸点凸出于所述下模板的表面,凸出的高度对应所述产品厚度,且两所述凸点相对侧为斜面。

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六冲头中还设有一顶料销,该顶料销通过一弹簧沿竖直方向弹性定位于所述下模板中,所述弹簧的下端定位于所述下模座中。

5.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以及所述下模组件通过导向柱在竖直方向导向连接。

6.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中的所述上脱背板相对所述上夹板通过导向结构在竖直方向导向连接。

7.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模组件中还设有一浮料块,该浮料块弹性支撑于所述下模板中,浮料块的上表面支撑于所述料带后侧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连续级进加工单边弯折产品,模具结构和产品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且容易出料,不仅不会拉料还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材料的利用率也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主视图;

附图2为图1的右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图;

附图4为现有技术单边加工的模具示意图;

附图5为现有技术双边加工的模具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料带上各工序加工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分离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图9中的a处放大图;

附图11为图9中的b处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1.产品;2.上模;3.下模;4.脱料块;5.上模组件;6.下模组件;7.上模座;8.上夹板;9.上脱背板;10.上脱板;11.料带;12.下模板;13.下模座;14.引导边;15.第一冲头;16.预孔;17.第二冲头;18.内孔;19.外孔;20.第三冲头;21.第一矩形槽;22.连接带;23.第四冲头;24.第五冲头;25.第二矩形槽;26.第六冲头;27.第七冲头;28.第八冲头;29.第九冲头;30.第四冲头的上端面;31.圆弧过渡;32.凸点;33.斜面;34.顶料销;35.弹簧;36.导向柱;37.浮料块;h.间隙;s1~s9.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6~11所示,一种单边折弯产品加工用连续级进模;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运动的上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所述上模组件5以及所述下模组件6中连设有多个冲头。

所述上模组件5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座7、上夹板8、上脱背板9以及上脱板10;所述上脱板10固定于所述上脱背板9的下方,所述上脱背板9与所述上夹板8滑动配合,当上夹板8向上位移时,所述上夹板8与所述上脱背板9之间具有一间隙h,各冲头未向下伸出所述上脱板10;当上夹板8向下位移时,所述上夹板8贴合并压迫所述上脱背板9,各冲头向下伸出所述上脱板10,对料带11进行冲压,伸出的行程对应所述间隙h的高度;所述上夹板8固定于所述上模座7的下方。

所述下模组件6包括下模板12以及下模座13,所述下模板12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3的上方。

产品的料带11通过一驱动机构(图中未绘出)拖动料带11两侧的引导边14在所述上模组件5和所述下模组件6之间从后向前步进位移,同时通过所述上模组件5以及所述下模组件6中的多个冲头分步对料带11中部的产品区域进行冲压加工,最终成为产品1的成品。

其中,位于上模组件5中的各冲头的上端固设于所述上夹板8中,下端竖直设置与所述料带11对应;位于下模组件6中的各冲头相对所述下模板12定位;上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中的全部所述冲头按从后向前的顺序依次排列,分别用于完成冲压加工的各工序。

其中,第一冲头15用于在料带11的所述引导边14上冲预孔16,该预孔16作为引导孔,供所述驱动机构定位拖动;

第二冲头17用于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冲孔,形成内孔18和外孔19;

第三冲头20用于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一次飞边压制,对产品1进行第一次冲外型,在靠近产品中间的位置切出第一矩形槽21,同时在产品长度方向的两端冲出产品1与料带11的连接带22;

第四冲头23用于对冲孔形成的多个内孔18进行面压,使各内孔18的边缘平顺;

第五冲头24用于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二次飞边压制,对产品1进行第二次冲外型,在第一矩形槽21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切出第二矩形槽25,所述第一矩形槽21与两所述第二矩形槽25连通,从而在料带11的产品区域分割出前后两所述产品1的外型;

第六冲头26用于对产品1的外形进行面压,使产品1的边缘平顺;

第七冲头27为一v形冲头,用于对产品1以及连接产品1与料带11的连接带22一并进行冲压折弯,使产品1沿其宽度方向向上弯折,从而使产品1成为成品,此时产品1的横截面中两条边的夹角为直角;

第八冲头28用于对所述连接带22进行拍平处理,为后续的裁切做好准备;

第九冲头29用于裁切所述连接带22,使产品1脱离料带11并落料,完成产品1加工全过程。

其中,所述第五冲头24与所述第六冲头26之间、所述第六冲头26与所述第七冲头27之间、所述第七冲头27与所述第八冲头28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冲头28与所述第九冲头29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空步。借此形成的间隔一方面用于避位不同工序的冲头,即避免相邻冲头发生干涉,另一方面用以保证模具板的强度。

其中,所述第四冲头23定位于所述下模板12中,第四冲头23的上端面30凸出于所述下模板12的表面,凸出的高度对应所述内孔18的高度,且所述上端面30的周部形成有圆弧过渡31,使各内孔18的边缘更加平顺。

其中,所述第六冲头26定位于所述下模板12中,第六冲头26的上端面设有两凸点32,两所述凸点32凸出于所述下模板12的表面,凸出的高度对应所述产品1厚度,且两所述凸点32相对侧为斜面33,使产品1的边缘更加平顺。

所述第六冲头26中还设有一顶料销34,该顶料销34通过一弹簧35沿竖直方向弹性定位于所述下模板12中,所述弹簧35的下端定位于所述下模座13中。

其中,所述上模组件5以及所述下模组件6通过导向柱36在竖直方向导向连接。所述上模组件5中的所述上脱背板9相对所述上夹板8通过导向结构(图中为绘出)在竖直方向导向连接,以此实现冲压时的进一步精密导向。

其中,所述下模组件6中还设有一浮料块37,该浮料块37弹性支撑于所述下模板12中,浮料块37的上表面支撑于所述料带11后侧的下方,对料带11起到支撑作用,使料带11更水平,有助于后续加工的平顺。

本实施例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料带11的所述引导边14上冲预孔16,该预孔16作为引导孔,供所述驱动机构定位拖动;

步骤二、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冲孔,形成内孔18和外孔19;

步骤三、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一次飞边压制,对产品1进行第一次冲外型,在靠近产品1中间的位置切出第一矩形槽21,同时在产品1长度方向的两端冲出产品1与料带11的连接带22;

步骤四、对冲孔形成的多个内孔18进行面压,使各内孔18的边缘更加平顺;

步骤五、在料带11所述产品区域进行第二次飞边压制,对产品1进行第二次冲外型,在第一矩形槽21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切出第二矩形槽25,所述第一矩形槽21与两所述第二矩形槽25连通,从而在料带11的产品区域分割出前后两所述产品1的外型;

步骤六、对产品1的外形进行面压,使产品1的边缘更加平顺;

步骤七、通过一v形冲头(第七冲头27)对产品1以及连接产品1与料带11的连接带22一并进行冲压折弯,使产品1沿其宽度方向向上弯折,从而使产品1成为成品,此时产品1的横截面中两条边的夹角为直角;

步骤八、对所述连接带22进行拍平处理,为后续的裁切做好准备;

步骤九、裁切所述连接带22,使产品1脱离料带11并落料,完成产品加工全过程。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连续级进加工单边弯折产品,模具结构和产品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且容易出料,不仅不会拉料还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材料的利用率也较高。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