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TMCP型钢板头尾性能差异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98260发布日期:2019-05-17 21:53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tmcp型钢板头尾性能差异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tmcp技术是以工艺为先导,集工艺技术、设备研制和钢铁材料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涉及材料、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tmcp工艺在不过多添加合金元素,也不需要复杂的后续热处理的条件下就能够生产出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因此该技术被认为是一项节约合金和能源、并有利于环保的工艺。随着市场对tmcp钢材的要求不断提高,tmcp工艺本身也在应用中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生产低合金、高强度宽厚板不可或缺的技术。

tmcp型钢板生产过程中,由于钢板在轧制及冷却工序中,沿钢板长度方向温降不均匀,头尾冷却强度明显大于钢板本体,导致出现头尾与本体性能偏差较大的问题,我们暂称这个问题为“黑头”问题。这种“黑头”的存在,造成钢板性能不稳定,增加头尾取样检验频次,降低钢板长度余量,而简单的将头尾切除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提高了生产成本,实际生产中并不可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tmcp型钢板头尾性能差异的生产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控制tmcp型钢板头尾性能差异的生产方法,包括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所述加热工序,加热段温度1210~1240℃,均热段温度1200~1220℃。

本发明所述加热工序,钢坯两侧间距1.0~1.5m,钢坯头尾间距1.5~2.0m。

本发明所述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当t<70mm时,辊速为2.0~2.5m/s;当t≥70mm时,辊速为1.5~1.9m/s,所述t为钢板成品毫米厚度。

本发明所述轧制工序,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30~20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9~12°。

本发明所述轧后冷却工序,当d<2900mm时,上下水冷水比为1:(1.2~1.3);当d≥2900mm时,上下水冷水比为1:(1.0~1.1),所述d为钢板成品毫米宽度。

本发明所述轧后冷却工序,钢板头尾各0-(1.5~2.0)m段不进行水冷处理。

本发明所述钢板厚度为8~150mm,屈服强度≤490mpa。

本发明所述方法生产的tmcp型钢板同板性能差异为屈服强度re≤30mpa,抗拉强度rm≤40mpa,冲击功kv2≤20j。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采用较低的加热段温度和均热段温度,避免了因温度过高钢板头尾烧高温的弊端,并且适当的低温加热使其初始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小,保证形成足够的针状铁素体,提高钢板的硬度和强度。(2)对轧机设计要求低,无需精确控制每个集管的开关和水量。(3)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可有效改善tmcp钢板同板性能差异大的问题,钢板头尾部之间、头尾部与板体之间力学性能差异为屈服强度re≤30mpa,抗拉强度rm≤40mpa,冲击功kv2≤20j。(4)应用范围广,适用于tmcp型生产的厚度为8~150mm,强度级别低于490mpa的所有低合金(高强度)钢、桥梁钢、高建钢、管线钢、船用结构和海洋平台用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tmcp型q345qd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8*2450*10000mm,采用200*15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q345qd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10℃,均热段温度1200℃;钢坯两侧间距1.1m,钢坯头尾间距1.5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2.5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0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9°;

(3)轧后冷却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2,关闭钢板头尾各0-1.5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q345qd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tmcp型x52ms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24*2750*9000mm,采用200*15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x52ms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15℃,均热段温度1210℃;钢坯两侧间距1.0m,钢坯头尾间距1.6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2.0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1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0°;

(3)轧后冷却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3;关闭钢板头尾各0-1.8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x52ms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tmcp型q390gje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80*3100*7500mm,采用300*18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q390gje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30℃,均热段温度1215℃;钢坯两侧间距1.4m,钢坯头尾间距2.0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1.7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5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0°;

(3)轧后冷却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0;关闭钢板头尾各0-2.0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q390gje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tmcp型q460b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120*3000*9000mm,采用300*24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q460b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35℃,均热段温度1215℃;钢坯两侧间距1.5m,钢坯头尾间距1.8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1.9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30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2°;

(3)轧后冷却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1;关闭钢板头尾各0-1.6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q460b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tmcp型s355jr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150*2000*8500mm,采用250*18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s355jr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40℃,均热段温度1220℃;钢坯两侧间距1.3m,钢坯头尾间距1.9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1.5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8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1°;

(3)轧后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2;关闭钢板头尾各0-1.9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s355jr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tmcp型s355j2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50*3250*8750mm,采用200*19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20℃,均热段温度1210℃;钢坯两侧间距1.2m,钢坯头尾间距1.5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2.1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3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9°;

(3)轧后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1;关闭钢板头尾各0-1.7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tmcp型s420m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95*3150*10500mm,采用300*19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40℃,均热段温度1205℃;钢坯两侧间距1.0m,钢坯头尾间距1.7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1.6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6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1°;

(3)轧后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关闭钢板头尾各0-1.8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tmcp型q420e钢板的生产方法,轧制规格为64*3200*9500mm,采用300*1800型的连铸坯。

本实施例tmcp型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钢坯加热工序、轧制工序、轧后冷却工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所述:

(1)加热工序:钢坯加热段温度1230℃,均热段温度1200℃;钢坯两侧间距1.4m,钢坯头尾间距2.0m。

(2)轧制工序:轧制时采用自然反复摆动晾钢,辊速为2.4m/s;精轧阶段前打一道水除鳞,高压除磷水压25mpa,除磷喷嘴与钢表面倾斜角度为12°;

(3)轧后工序,上下水冷水比为1:1.1;关闭钢板头尾各0-1.5m段的水集管,不进行水冷处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钢板各部位力学性能见表1。

表1实施例1-8钢板不同部位力学性能

从表1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所生产的同一张钢板头尾部之间、头尾部与板体之间,性能差异为屈服强度re≤30mpa,抗拉强度rm≤40mpa,冲击功kv2≤20j,钢板同板性能较均匀,有效避免了“黑头”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