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的加工工艺、背板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47327发布日期:2020-02-18 09:39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背板的加工工艺、背板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特别一种背板的加工工艺、背板及应用该背板的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电视发展较快,不断地追求薄型,对新的显示模组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背板做为显示模组的一个重要部件,在薄型化的发展趋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有背板普遍采用四周折边的结构,此单折弯结构的背板在生产组装中框时易产生异物,进而影响生产效率。而多折弯结构的背板成型工艺复杂,进而导致其模具开发难度大。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板的加工工艺,旨在简化背板的成型工艺,降低背板加工的难度,提升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背板的加工工艺包括:将板材置于模具上进行打凸和拉伸;对所述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所述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以及与所述主体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对所述上部、左部和右部的部分均朝向所述主体的同一侧进行三次连续折弯,形成与所述主体平行的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用于对屏幕进行支撑,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主体配合形成用于放置光学组件的安装腔。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冲压工艺对所述板材进行打凸,使所述板材的周缘形成凸包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冲压工艺对所述板材进行打凸的同时,对所述板材进行拉伸,使所述板材的周缘形成侧边,所述侧边位于所述凸包结构的内侧,并与所述凸包结构呈平行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所述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以及与所述主体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的步骤包括:对所述板材的四个转角处下料,去除四个转角处的所述凸包结构,并在所述上部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对所述板材的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下料,去除所述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的所述凸包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上部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的同时,在所述斜边的中心形成缺口。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缺口呈v型,所述缺口的角度在90°~93°范围;且/或,所述缺口的最大深度为1.0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所述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以及与所述主体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的步骤还包括:对所述上部、左部及右部形成v沟,所述v沟位于所述侧边的外侧,并与与所述侧边呈平行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v沟的角度在90°~120°范围;且/或,所述v沟的深度在0.6mm~0.75mm范围;且/或,所述v沟的宽度在1.2mm~2.10mm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上部、左部和右部的部分均朝向所述主体的同一侧进行三次连续折弯,形成与所述主体平行的平面结构的步骤包括:第一次折弯,所述上部、左部和右部的部分朝向所述主体的同一侧进行90°弯折,形成折边;第二次折弯,所述上部、左部和右部的折边继续朝向所述主体的同一侧进行45°弯折;第三次折弯,所述上部、左部和右部的折边继续朝向所述主体的同一侧进行45°弯折,弯折后的折边形成与所述主体平行的平面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次折弯之后,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折边的一侧增加支撑平台,所述主体、上部、左部和右部的部分均与所述支撑平台限位抵接。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背板,所述背板是由上述所述的背板的加工工艺制作得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主体、侧边及折边,所述主体具有上部、左部及右部,所述侧边凸设于所述上部、左部及右部,所述折边连接于所述侧边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并与所述主体呈平行设置,所述主体、侧边及折边配合形成用于放置光学组件的安装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边将所述折边分成外部和内部,所述外部的厚度为所述内部厚度的2倍。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上述所述的背板;面框,罩盖于所述背板,并与所述侧边抵接,所述面框与所述折边配合形成固定腔;光学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及显示屏,设于所述固定腔内,并与所述折边抵接。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背板的加工工艺通过在板材拉伸前进行打凸,使得板材形成加强结构,从而在对板材进行拉伸时,板材上形成的加强结构对板材实现限位,有效避免了板材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问题,有效简化了背板的成型工艺步骤。同时,在弯折过程中采用三次连续折弯实现180度弯折形成的折边,使得折边的稳定性提高,且不易回弹,有效降低了背板的加工难度,提升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背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打凸和拉伸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转角下料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下料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侧视图;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第一次弯折的侧视图;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第二次弯折的侧视图;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板经过第三次弯折的侧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背板31外部1主体32内部11上部4安装腔12下部5凸包结构13左部6斜边14右部7缺口2侧边8v沟3折边9支撑平台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背板100的加工工艺,用于加工背板100。可以理解的,背板100可应用于显示模组,例如液晶电视等。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背板100的加工工艺包括:将板材置于模具上进行打凸和拉伸;对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1以及与主体1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对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均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三次连续折弯,形成与主体1平行的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用于对屏幕进行支撑,平面结构与主体1配合形成用于放置光学组件的安装腔4。可以理解的,板材是用于加工形成背板100的材料,板材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例如钢、铁、合金、钣金等,具体根据实际应用环境选择,在此不做限制。可选地,板材呈长方形。在本实施例中,板材在加工过程中均是通过模具对板材实现加工成型为背板100,板材可以是在一个模具上完成全部加工步骤,也可以是在不同模具上完成不同的加工步骤。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板材在不同模具上完成不同的加工步骤,例如在一个模具上完成打凸和拉伸,在另一模具上完成下料,再在另一模具上完成弯折等步骤。在本实施例中,板材放置于模具上进行打凸和拉伸的步骤可同时进行,如此简化加工工艺,使得一步即可完成打凸和拉伸的工艺。当然,也可在同一模具上分步完成。可以理解的,打凸工艺为一次性成型,也即板材置于模具上进行打凸后,在板材的周缘形成加强结构。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背板100的加工工艺通过在板材拉伸前进行打凸,使得板材形成加强结构,从而在对板材进行拉伸时,板材上形成的加强结构对板材实现限位,有效避免了板材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问题,有效简化了背板的成型工艺步骤。同时,在弯折过程中采用三次连续折弯实现180度弯折形成的折边,使得折边的稳定性提高,且不易回弹,有效降低了背板的加工难度,提升生产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背板100的加工工艺中的打凸步骤是通过冲压工艺对板材进行打凸,使板材的周缘形成凸包结构5。也即在通过冲压工艺对板材的周缘进行打凸步骤,以使板材的周缘形成凸包结构5等加强结构。可以理解的,在打凸过程中凸包结构5成型前平面压料力在20kg~100kg左右,1.0mm料厚间隙在25%~2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背板100的加工工艺中通过冲压工艺对板材进行打凸的同时,对板材进行拉伸,使板材的周缘形成侧边2,侧边2位于凸包结构5的内侧,并与凸包结构5呈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在通过冲压工艺对板材进行打凸形成凸包结构5的同时,对板材进行拉伸步骤,使得板材的周缘形成侧边2,也即板材被拉伸成型第一台阶。由于经过打凸工艺在板材的周缘形成了凸包结构5,增加了板材的强度,如此在板材被拉伸成型第一台阶形成侧边2时,有效避免了板材在拉伸过程中产生变形。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凸6和图7所示,对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1以及与主体1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的步骤包括:对板材的四个转角处下料,去除四个转角处的凸包结构5,并在上部11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6;对板材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下料,去除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的凸包结构5。可以理解的,板材进过打凸和拉伸后,板材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均形成有侧边2(也即第一台阶)和凸包结构5,凸包结构5环绕侧边2的外部。通过对板材的四个转角处下料,使得板材四个转角处的凸包结构5被裁切去除,并在上部11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6,如图5所示,如此可方便后去弯折步骤的进行,使得成型的背板100的结构更加紧密且不会产生干涉。通过对板材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下料,使得板材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的凸包结构5被裁切去除,如图6和图7所示,此时板材的周缘(也即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只剩余侧边2(也即第一台阶)。为了保证板材后续折弯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部11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6的同时,在斜边6的中心形成缺口7。在本实施例中,在对板材进行转角下料形成斜边6的同时,在斜边6的中心形成缺口7。可以理解的,缺口7的设计可通过理论计算及实际模拟确认,通过在上部11相邻的两个转角处形成斜边6,并在斜边6形成缺口7,为了防止后续弯折成型时发生挤料,导致角落多料变形,达不到理想状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缺口7呈v型,缺口7的角度在90°~93°范围。可以理解的,将缺口7设置为v型结构,并将缺口7的角度设置在90°~93°范围,使得弯折后背板100的上部11与左部13或右部14经过弯折成型时,相互之间既可以实现紧密连接,又不会发生相互干涉。可选地,缺口7的最大深度为1.0mm。也即v型缺口7的顶角至开口的距离为1.0mm。如此设置,即不会影响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弯折后与侧边2之间的尺寸,进而影响光学组件的安装,同时也能保证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顺利弯折。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背板100的强度,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上部11的两端分别与左部13和右部14贴合处的无缝连接。为了保证板材后续顺利折弯,确保准确性及稳定性,避免弯折后出现波浪状,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对板材进行下料去除打凸的部分材料,形成主体1以及与主体1四周分别连接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的步骤还包括:对上部11、左部13及右部14形成v沟8,v沟8位于侧边2的外侧,并与与侧边2呈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在完成对板材的上部11、下部12、左部13和右部14下料时,对上部11、左部13及右部14形成v沟8。通过在侧边2的外侧形成v沟8,以保证板材的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折弯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v沟8的端部与缺口7的最深处相连接,也即上部11相邻的两个转角处的斜边6上的两个缺口7最深处的连线与v沟8重合。可以理解的,通过形成v沟8,为后续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折弯做预先处理,保证折弯的准确性及稳定性。v沟8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后工序折弯的稳定性,如果没有v沟8成型后背板100的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会出现波浪状。在一实施例中,v沟8的角度在90°~120°范围。可以理解的,v沟8的角度设置在90°~120°范围内,可方便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进行的折弯步骤,同时可降低在折弯过程中的应力。可选地,v沟8的深度在0.6mm~0.75mm范围;v沟8的宽度在1.2mm~2.10mm范围。如此设置,可有效破坏掉折弯成型时产生的应力,达到稳定的效果。同时,为了能使v沟8的深度能更稳定,在形成v沟8的上模要有足够的压料力,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三边形成v沟8的压料力在55吨到80吨之间,使用生产模具冲床在300吨以上。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对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均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三次连续折弯,形成与主体1平行的平面结构的步骤包括:第一次折弯,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90°弯折,形成折边3;第二次折弯,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折边3继续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45°弯折;第三次折弯,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折边3继续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45°弯折,弯折后的折边3形成与主体1平行的平面结构。可以理解的,通过前期步骤在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形成v沟8,可确保在对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朝向主体1的同一侧进行90°弯折顺利进行,形成折边3。也即折边3与上部11、左部13或右部14的部分呈90°。在本实施例中,在完成90度折弯处理时,转角处采用圆角拉伸,以保证180度折弯后可视区外观过渡良好。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第二次弯折时,只需将折边3继续弯折45°,使得折边3与上部11、左部13或右部14的部分呈135°,如此可避免折边3在弯折过程中出现波浪形,保证背板100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侧增加45度限位块,如此保证每一冲程压到位后角度的稳定性,限位块的尖点还起到固定和调节尺寸的作用。同时,在第二次弯折中只弯折45°,有效解决了常规侧推180度折弯产生的回弹及平面度问题。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次折弯之后,在主体1背向折边3的一侧增加支撑平台9,主体1、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均与支撑平台9限位抵接。可以理解的,通过增加支撑平台9,使得主体1、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的部分均与支撑平台9限位抵接,从而在进行第三次弯折时,有效保证成型后的背板100完成180度折弯的稳定性,避免180度弯折后折边的回弹及保证平整度。本发明背板100的加工工艺通过对板材经过第一次的打凸,形成凸包结构5的加强结构,在对板材进行拉伸形成四周折边,其形状大致呈z字形,通过对上部11相邻两个转角处形成缺口7,并对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下料及并形成v沟8的压坎线,在其后可以准确地进行外折边90度折弯,此时背板100三处折边3夹角均为90度。再经过135度折弯(也即折边3继续弯折45°)及180度(也即折边3在135度折弯的基础上继续弯折45°)的压死边工艺,使得背板100具备上部11、左部13和右部14三个折边3的180度折弯结构,提供高强度的轻薄背板。可以理解的,为了完整加工形成背板100,在上述步骤过程中还进行了背板100的常规处理步骤,例如整形、卡钩、冲孔、压毛边、抽芽等步骤,如此可形成背板100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背板100。本实施例中的背板100是由上述的背板100的加工工艺制作得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背板100包括主体1、侧边2及折边3,主体1具有上部11、左部13及右部14,侧边2凸设于上部11、左部13及右部14,折边3连接于侧边2远离主体1的一端,并与主体1呈平行设置,主体1、侧边2及折边3配合形成用于放置光学组件的安装腔4。可以理解的,凸设于主体1的上部11、左部13及右部14上的侧边2均是通过背板100的加工工艺中的拉伸步骤形成。折边3则是通过背板100的加工工艺中的三次弯折形成。具体地,如图2所示,侧边2将折边3分成外部31和内部32,外部31的厚度为内部32厚度的2倍。也即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第一台阶侧边2,对侧边2的部分经过三次弯折形成折边3。可以理解的,主体1、侧边2及折边3配合形成安装腔4,安装腔4用于放置光学组件。可以理解的,折边3的外部31由两层板材拼合而成,折边3的内部32朝向安装腔4的中心延伸。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板100、面框、光学组件及显示屏,该背板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模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面框罩盖于背板100,并与侧边2抵接,面框与折边3配合形成固定腔;光学组件设于安装腔4内;显示屏设于固定腔内,并与折边3抵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