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7911发布日期:2020-05-26 17:4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液力变扭器盖的结构示意图,液力变扭器盖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其固定,目前都是通过三爪卡盘对其进行固定,但是三爪卡盘仅能对液力变扭器盖的径向进行固定,固定效果还有所欠缺,同时,一个三爪卡盘仅能固定一个液力变扭器盖,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能够同时在轴向和径向上对液力变扭器盖进行固定,固定效果好,同时一次能够装夹两个工件,加工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两个相同的工位,所述工位包括:

基座,呈圆柱型,固定于底座上;

定心件,沿基座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若干个定心件能够同步的沿基座的径向移动,定心件能够同时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相接触;

支撑件,用于支撑液力变扭器盖,所述支撑件固定于基座上并沿基座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

压紧件,与支撑件的数量相对应,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上。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设有与定心件数量相对应的滑腔,所述滑腔贯穿基座的轴向两端,所述滑腔与基座的轴线呈一定角度,所述滑腔内分别滑动有滑块,所述定心件与对应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由同一驱动机构驱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为沿基座的轴向设置的气缸,所述基座的底部沿轴向开设有与滑腔均连通的凹腔,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位于凹腔内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滑腔内的滑块连接,所述连接件能够在凹腔内沿基座的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滑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滑块为与滑腔相配合的柱形,所述滑块的侧壁上位于凹腔内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在滑块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所述连接件能够分别与连接槽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呈盘状,所述连接槽呈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的弧形,所述连接槽在连接件的周向上贯穿滑块的侧壁,连接件的周向侧壁位于连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滑块上位于连接槽的下方设有止挡块,所述连接件的边缘处设有沿轴向贯穿的、能够供止挡块穿过的缺口;所述连接件的轴向通过螺栓紧固于气缸的活塞杆上。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底部位于凹腔的开口处设有封闭滑腔底部的止挡环,所述止挡环上开设有供连接件穿过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方设有与之平行的顶板,顶板通过支撑板固定于底座上,所述基座固定于顶板上,所述气缸的壳体固定于底座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上还设有与压紧件数量相对应的铰接座,所述压紧件的中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铰接座上,所述铰接座上还分别设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动对应的压紧件沿纵向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缸平行基座的轴向设置,所述压紧件的一端通过沿第二气缸的径向设置的第一转轴转动设置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压紧件的中部通过与第一转轴平行的第二转轴连接有辅助件,所述辅助件通过与第二转轴平行的第三转轴转动于铰接座上,所述压紧件的另一端能够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定心件能够同步的沿基座的径向移动同时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相接触,将液力变扭器盖沿径向固定;同时,压紧件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上,将液力变扭器盖沿轴向固定,同时在轴向和径向上对液力变扭器盖进行固定,固定效果好,便于加工,同时一次能够装夹两个工件,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背景技术中液力变扭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一个工位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工位处的基座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基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定心件与滑块连接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气缸与压紧件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压紧件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底座;2、基座;3、定心件;4、支撑件;5、压紧件;6、滑腔;7、滑块;8、气缸;9、凹腔;10、连接件;11、连接槽;12、止挡块;13、缺口;14、止挡环;15、顶板;16、支撑板;17、铰接座;18、第二气缸;19、第一转轴;20、第二转轴;21、辅助件;22、第三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液力变扭器盖双工位气动夹具,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于底座1上的两个相同的工位,工位包括基座2、定心件3、支撑件4和压紧件5;基座2呈圆柱型,固定于底座1上;定心件3沿基座2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若干个定心件3能够同步的沿基座2的径向移动,定心件3能够同时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相接触;支撑件4用于支撑液力变扭器盖,支撑件4固定于基座2上并沿基座2的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压紧件5与支撑件4的数量相对应,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4上;加工时,将液力变扭器盖扣在工位上,定心件3能够同步的沿基座2的径向移动同时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相接触,将液力变扭器盖沿径向固定;同时,压紧件5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4上,将液力变扭器盖沿轴向固定,从而确定了液力变扭器盖的位置,便于加工。

具体的,基座2上设有与定心件3数量相对应的滑腔6,滑腔6贯穿基座2的轴向两端,滑腔6与基座2的轴线呈一定角度,即滑腔是倾斜设置的,本实施例的滑腔6是上端靠近基座2的轴线,下端远离基座2的轴线;滑腔6内分别滑动有滑块7,定心件3与对应的滑块7固定连接;滑块7由同一驱动机构驱动,滑块7同时向靠近基座2轴线的方向滑动,则定心件3也同时向靠近基座2轴线的方向移动,滑块7同时向远离基座2轴线的方向滑动,则定心件3也同时向远离基座2轴线的方向移动,实现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同时相接触或脱离;

其中,驱动机构为沿基座2的轴向设置的气缸8,基座2的底部沿轴向开设有与滑腔6均连通的凹腔9,气缸8的活塞杆上连接有位于凹腔9内的连接件10,连接件10的轴向通过螺栓紧固于气缸8的活塞杆上,连接件10分别与滑腔6内的滑块7连接,连接件10能够在凹腔9内沿基座2的轴向移动;滑腔6的截面为圆形,滑块7为与滑腔6相配合的柱形,滑块7的侧壁上位于凹腔9内设有连接槽11,连接槽11在滑块7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连接件10能够分别与连接槽11连接;连接件10呈盘状,连接槽11呈与连接件10相配合的弧形,连接槽11在连接件10的周向上贯穿滑块7的侧壁,连接件10的周向侧壁位于连接槽11内;通过气缸8带动连接件10直线移动,连接件10带动滑块7沿滑腔6倾斜移动,连接槽11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连接件10的边缘能够在连接槽11内产生一定的位移,满足滑块7沿滑腔6倾斜移动时,连接件10的边缘在连接槽11内的位置变化,通过气缸8的直线运动转化成定心件3的向心运动,速度更快,夹持力更大。

其中,滑块7上位于连接槽11的下方设有止挡块12,连接件10的边缘处设有沿轴向贯穿的、能够供止挡块12穿过的缺口13,将连接件10装配在连接槽11内,先通过缺口13穿过止挡块12使连接件10位于连接槽11内,在转动连接件10,使缺口13远离止挡块12,即可实现快速的装配;基座2的底部位于凹腔9的开口处设有封闭滑腔6底部的止挡环14,限制滑块7的最大移动位置,防止滑块7从滑腔6内脱出,止挡环14上开设有供连接件10穿过的通孔,便于连接件10的装配。

底座1上方设有与之平行的顶板15,顶板15通过支撑板16固定于底座1上,顶板15和支撑板16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提供气缸8活塞杆的移动空间,基座2固定于顶板15上,气缸8的壳体固定于底座1上,顶板15上开设供气缸8活塞杆穿过的通孔,气缸8的活塞杆穿过该通孔与连接件10固定连接。

顶板15上还设有与压紧件5数量相对应的铰接座17,压紧件5的中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铰接座17上,铰接座17上还分别设有第二气缸18,第二气缸18驱动对应的压紧件5沿纵向转动;第二气缸18平行基座2的轴向设置,优选压紧件5呈z字型,压紧件5的一端通过沿第二气缸18的径向设置的第一转轴19转动设置于第二气缸18的活塞杆上,压紧件5的中部通过与第一转轴19平行的第二转轴20连接有辅助件21,辅助件21通过与第二转轴20平行的第三转轴22转动于铰接座17上,压紧件5的另一端能够沿轴向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4上;第二气缸18伸出时,压紧件5在铰接作用下从上方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4上,第二气缸18回缩时,带动压紧件5离开液力变扭器盖,同时,因为辅助件21的转动,能够使压紧件5快速的离开支撑件4的正上方,方便取、放液力变扭器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加工时,将液力变扭器盖扣在工位上,通过气缸8向下拉动连接件10直线移动,连接件10带动滑块7沿滑腔6向下倾斜移动,带动定心件3同时向远离基座2轴线的方向移动,同时与液力变扭器盖的内侧壁相接触,将液力变扭器盖沿径向固定,定位速度更快,夹持力更大;同时,第二气缸18伸出时,压紧件5在铰接作用下从上方将液力变扭器盖压紧于支撑件4上,将液力变扭器盖沿轴向固定,从而确定了液力变扭器盖的位置,便于加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