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5644发布日期:2020-09-29 09:2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



背景技术:

数控铣床是在一般铣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加工设备,加工时,由操作人员将需要待加工材料固定于加工工作台上,然后进行水平和垂直教正以及分中定位,最后输入加工程序进行加工。由于许多加工对象如紫铜或石墨电极、塑胶手板、电木制具等均属于毛胚料加工,对工件的中心尺寸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此时用传统的分中操作显然有些过于浪费加工的整体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分中操作过于浪费加工的整体时间的弊端,提供一种新型的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包含有,

固定底板,其上形成有工件置放台;

固定中板,其布置于所述固定底板的上方,所述固定中板上形成有中板前直孔、中板左直孔、中板后直孔及中板右直孔,所述中板前直孔、所述中板左直孔、所述中板后直孔及所述中板右直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活动悬臂组,其具有前活动悬臂、左活动悬臂、后活动悬臂及右活动悬臂,所述前活动悬臂布置于所述中板前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通过前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左活动悬臂布置于所述中板左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通过左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后活动悬臂布置于所述中板后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通过后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右活动悬臂布置于所述中板右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通过右横轴相转动连接;

活动顶板,其布置于所述固定中板的上方,所述活动顶板上形成有顶板前直孔、顶板左直孔、顶板后直孔及顶板右直孔,所述顶板前直孔与所述中板前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前直孔的内部具有前滚动轴承,所述前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前活动悬臂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左直孔与所述中板左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左直孔的内部具有左滚动轴承,所述左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左活动悬臂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后直孔与所述中板后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后直孔的内部具有后滚动轴承,所述后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后活动悬臂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右直孔与所述中板右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右直孔的内部具有右滚动轴承,所述右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右活动悬臂的内侧且两者相抵;以及,

中心导向管,其沿竖向延伸,所述中心导向管的内部具有刻针且所述刻针沿所述中心导向管竖向移位;

所述工件置放台的中心、由所述前滚动轴承、所述左滚动轴承、所述后滚动轴承及所述右滚动轴承所构成的十字的中心、由所述前横轴、所述左横轴、所述后横轴及所述右横轴所构成的十字的中心及所述中心导向管的中心相重合;

由所述前滚动轴承、所述左滚动轴承、所述后滚动轴承及所述右滚动轴承所构成的十字比由所述前横轴、所述左横轴、所述后横轴及所述右横轴所构成的十字范围要大,使得所述前活动悬臂、所述左活动悬臂、所述后活动悬臂及所述右活动悬臂均外斜,下移所述活动顶板,所述前活动悬臂、所述左活动悬臂、所述后活动悬臂及所述右活动悬臂会进步外斜。

作为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刻针具有刻针针杆、所述刻针针杆底部的刻针针尖及所述刻针针杆顶部的针杆把手,所述刻针针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中心导向管的内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所述刻针螺杆与所述中心导向管螺纹配合。

作为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活动悬臂、所述左活动悬臂、所述后活动悬臂及所述右活动悬臂的下端均形成有固定爪,所述固定爪的朝向向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相对于操作人员在机床上每个工件需要数分钟的分中操作,本实用新型只需几秒种便可完成一个工件的中心标记,上机操作时无需再进行工件繁复的xy分中操作,只需移动机头至工件上的中心标记处既可完成工件的中心定位。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用新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方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夹装动作前)。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夹装动作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至5,图中示出的是数控铣床用材料分中设备。

所述固定底板1上形成有工件置放台10。所述工件置放台10布置于所述固定底板1的中心位置。

所述固定中板2布置于所述固定底板1的上方。所述固定中板2由支架支承。所述固定中板2上形成有中板前直孔、中板左直孔、中板后直孔及中板右直孔。所述中板前直孔、所述中板左直孔、所述中板后直孔及所述中板右直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中板前直孔、所述中板左直孔、所述中板后直孔及所述中板右直孔构成十字结构。

所述活动悬臂组3具有前活动悬臂31、左活动悬臂32、后活动悬臂33及右活动悬臂34。所述前活动悬臂31布置于所述中板前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2通过前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左活动悬臂32布置于所述中板左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2通过左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后活动悬臂33布置于所述中板后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2通过后横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右活动悬臂34布置于所述中板右直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固定中板2通过右横轴相转动连接。

所述活动顶板4布置于所述固定中板2的上方。所述活动顶板4上形成有顶板前直孔、顶板左直孔、顶板后直孔及顶板右直孔。所述顶板前直孔与所述中板前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前直孔的内部具有前滚动轴承310。所述前滚动轴承310布置于所述前活动悬臂31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左直孔与所述中板左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左直孔的内部具有左滚动轴承。所述左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左活动悬臂32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后直孔与所述中板后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后直孔的内部具有后滚动轴承330。所述后滚动轴承330布置于所述后活动悬臂33的内侧且两者相抵。所述顶板右直孔与所述中板右直孔相上下对应。所述顶板右直孔的内部具有右滚动轴承。所述右滚动轴承布置于所述右活动悬臂34的内侧且两者相抵。

所述工件置放台10的中心、由所述前滚动轴承310、所述左滚动轴承、所述后滚动轴承330及所述右滚动轴承所构成的十字的中心、由所述前横轴、所述左横轴、所述后横轴及所述右横轴所构成的十字的中心及所述中心导向管5的中心相重合。

由所述前滚动轴承310、所述左滚动轴承、所述后滚动轴承330及所述右滚动轴承所构成的十字比由所述前横轴、所述左横轴、所述后横轴及所述右横轴所构成的十字范围要大,使得所述前活动悬臂31、所述左活动悬臂32、所述后活动悬臂33及所述右活动悬臂34均外斜。操作人员手动下移所述活动顶板4,所述前活动悬臂31、所述左活动悬臂32、所述后活动悬臂33及所述右活动悬臂34会进步外斜,以此实现夹装的步骤。

较佳地,所述前活动悬臂31、所述左活动悬臂32、所述后活动悬臂33及所述右活动悬臂34的下端均形成有固定爪6。所述固定爪6的朝向向内。所述固定爪6用于更好地固定工件。

所述中心导向管5沿竖向延伸。所述中心导向管5的内部具有刻针50且所述刻针50沿所述中心导向管5竖向移位。

所述刻针50具有刻针针杆、所述刻针针杆底部的刻针针尖及所述刻针针杆顶部的针杆把手。所述刻针针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中心导向管5的内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所述刻针螺杆与所述中心导向管5螺纹配合。转动所述针杆把手,所述刻针针尖可下移在工件100上留下标记。

相对于操作人员在机床上每个工件需要数分钟的分中操作,本装置只需几秒种便可完成一个工件100的中心标记。

而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