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5104发布日期:2022-10-01 04:51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焊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贴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焊料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贴片工艺中,由焊料输送装置将焊条切断成焊片,提供给机械手,由机械手将焊片放置于基板上作为贴片的焊料。
3.传统的焊料输送装置不能保证焊片的精度,无法适用于对焊片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焊片精度高的焊料输送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焊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焊条向前放卷给焊料切断单元的焊料输送盘以及设于所述焊料输送盘前侧的焊料切断单元,所述焊料切断单元包括:
7.用于上下水平夹住焊条的静夹头;
8.用于在初始位置上下水平夹住焊条并将该焊条的头端水平向前拉至切刀的切断位或者释放焊条并返回初始位置的动夹头,所述动夹头设于所述静夹头的前侧,两者交错夹住或者释放焊条;
9.用于切断焊条的切刀,所述切刀设于所述动夹头前侧。
10.本发明的静夹头和动夹头可以交错夹住或者释放焊条,因此,当动夹头在初始位置夹住焊条并将该焊条的头端水平向前拉至切刀的切断位时,静夹头为释放状态,完成一次切断后,当动夹头释放焊条并返回初始位置时,静夹头为夹住状态,始终保持住焊条被切时的位置,从而保证每次所切下的焊片都在目标精度内,适用于对焊片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的焊料切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发明的切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发明的静夹头的剖视图;
15.图5为本发明的动夹头的第二静块以及第二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发明的动夹头的第二静块以及第二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
18.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1.图11为本发明的丝杠与第二动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下电机固定在电机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3为贴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予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不是穷尽的,不代表本发明的唯一实施方式。以下相应的实施例只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发明专利的发明内容,并非对其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该实施例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不同形式的变化和改动,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和发明内容并且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焊料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将焊条2向前放卷给焊料切断单元1200的焊料输送盘1100以及设于焊料输送盘1100前侧的焊料切断单元1200。
26.焊料输送盘1100包括固定板1110、放卷辊1120以及三个导向辊1130,固定板1110竖向布置,且面朝左右方向,放卷辊1120以及三个导向辊1130由后至前依次转动固定于固定板1110的正面,上料时,将焊条卷设置在放卷辊1120上,焊条卷上的焊条2经三个导向辊1130水平引入焊料切断单元1200。
27.为了保持焊条2的松紧度在适合的状态,避免太松或者太紧影响焊片的精度,焊料输送盘1100上设置了焊条松紧调节机构。
28.如图1所示,焊条松紧调节机构包括配重件1141、行程孔1142、第一传感器1143、第二传感器1144以及主动轮(图中未示出)。
29.配重件1141用于压在所经过的焊条2上,行程孔1142用于供配重件1141上下移动,其形成于固定板1110上,且位于两个导向辊1130之间。
30.第一传感器1143以及第二传感器1144均固定于固定板1110上,第一传感器1143低于第二传感器1144,且两者均位于行程孔1142的后侧,当然,也可以均位于行程孔1142的前侧,第一传感器1143和第二传感器1144均用于感知焊条2。
31.主动轮设于固定板1110的背面,用于根据第一传感器1143或者第二传感器1144的信号驱动放卷辊1120。
32.当第一传感器1143感知到焊条时,说明焊条2太松,此时主动轮进行反转,驱动放卷辊1120将焊条2的松紧度调节至合适的状态。
33.当第二传感器1144感知到焊条时,说明焊条2太紧,此时主动轮进行正转,驱动放卷辊1120将焊条2的松紧度调节至合适的状态。
34.如图2所示,焊料切断单元1200包括静夹头1210、动夹头1220以及切刀1230。
35.静夹头1210用于上下水平夹住焊条2,动夹头1220用于上下水平夹住焊条2,并且水平前后移动,静夹头1210与动夹头1220交错夹住或者释放焊条。
36.切刀1230用于切断焊条,其设于动夹头1220的前侧。
37.工作时,静夹头1210先处于释放状态,动夹头1220在初始位置夹住焊条2的头部,并将该焊条2的头端水平向前拉至切刀1230的切断位,供切刀1230切断。
38.需要指出的是,焊条2的头端位于切断位时,该头端的前端面在切刀1230的刃口的前侧,该前端面与刃口的距离l即为从焊条2上所切下的焊片的长度。
39.完成一次切断后,动夹头1220释放焊条并返回初始位置,在此过程中,静夹头1210夹住焊条2,始终保持住焊条被切时的位置,使动夹头1220再次将焊条2的头端拉至切断位时,距离l在目标精度(
±
0.02mm)内,从而保证每次所切下的焊片都在目标精度内。
40.其中,静夹头1210包括第一静块1211、第一动块1212以及驱动第一动块1212在第一静块1211上升降的第一机构,动夹头1220包括第二静块1221、第二动块1222、驱动第二动块1222在第二静块1221上升降的第二机构以及驱动第二静块1221水平前后移动的第三机构。
41.如图2所示,第一静块1211的顶面具有左右分布的限位块1211a和限位柱1211b,第二静块1221的顶面具有左右分布的限位块1221a和限位柱1221b,从而在第一静块1211以及第二静块1221的顶面形成供焊条2水平前后通过的通道。
42.切刀1230包括静刀片1231、设于静刀片1231前侧的动刀片1232、刀架1233以及驱动刀架1233升降的第四机构,静刀片1231竖直布置,且面朝前后方向,其上具有与上述通道对应、供焊条2水平前后通过的料口1231a,动刀片1232可拆卸地水平前后插于刀架1233的刀槽上,如图3所示,动刀片1232的后端形成刃口1232a,刃口1232a与静刀片1231相贴,且位于料口1231a的下侧。切刀1230工作时,第四机构驱动刀架1233上升,带动动刀片1232上升,使刃口1232a由下至上切断焊条2,切断动作完成后,第四机构驱动刀架1233下降,使动刀片1232返回原位。
43.刃口1232a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磨损,导致刃口1232a无法与静刀片1231相贴,影响切断精度,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动刀片1232的前端设置了弹簧压片1235,弹簧压片1235施加向后的压力于动刀片1232的前端,保持动刀片1232的刃口1232a与静刀片1231相贴,参见图2以及图3。
44.如图13所示,作为贴片设备3的一部分,焊料输送装置1通常设置有多个,多个焊料输送装置1左右间隔布置,间距较小,不容易上料,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静夹头1210、动夹头1220以及切刀1230分别分为下上两部分,动力部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240内,执行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1250内,传动部件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240内,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1250内,从而使焊料切断单元1200由上下两个模块构成。
45.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的上表面形成前后抽插式插座1245,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的下表面形成与插座1245适配的插接槽1255,这样第二壳体1250可以在第一壳体1240的顶部水平插入或者抽出,插入后可以通过锁定机构锁定,当然,第二壳体1250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可拆卸插接于第一壳体1240的顶部。
46.如图1所示,固定板1110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壳体1250上,该固定板1110的后侧具有手把结构1145,便于施力于固定板1110,从而将焊料输送盘1100与焊料切断单元1200的上模块从下模块上卸下,进而方便地在焊料输送盘1100上设置焊条卷以及将焊条卷上的焊条引至动夹头1220的第二静块1221与第二动块1222之间。
47.具体地,对于静夹头1210,其第一静块1211以及第一动块1212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
48.如图2、图4、图8以及图9所示,静夹头1210的第一机构包括传动给第一上顶杆1213c的第一下顶杆1213a、用于驱动第一下顶杆1213a升降的第一动力源1213b、第一上顶杆1213c、第一导向套管1213d以及第一弹簧1213e,第一下顶杆1213a以及第一动力源1213b
均设于第一壳体1240内,第一下顶杆1213a的下端与第一动力源1213b连接,第一动力源1213b与第一壳体1240固定,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上具有供第一下顶杆1213a上下通过的第一下孔1241,第一上顶杆1213c、第一导向套管1213d以及第一弹簧1213e均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第一上顶杆1213c由下至上穿过第一静块1211,其上端与第一动块1212连接,第一导向套管1213d套设于第一上顶杆1213c外,第一弹簧1213e套设于第一上顶杆1213c外,其下端与第一上顶杆1213c固定,上端与第一导向套管1213d的下端顶抵,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具有与第一下孔1241适配且对应第一上顶杆1213c的第一上孔1251。
49.第一弹簧1213e初始为压缩状态,其弹力作用于第一上顶杆1213c上,将第一动块1212下拉在第一静块1211上,使静夹头1210处于夹紧状态,需要释放时,第一动力源1213b驱动第一下顶杆1213a上升,经第一下孔1241、第一上孔1251向上推动第一上顶杆1213c,第一上顶杆1213c带动第一动块1212上升,实现静夹头1210的释放,当第一动力源1213b停止施力时,在第一弹簧1213e的作用下,静夹头1210返回夹紧状态。
50.对于动夹头1220,其第二静块1221以及第二动块1222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
51.如图2、图7-9所示,动夹头1220的第二机构包括用于传动给第二上顶杆1223c的第二下顶杆1223a、用于驱动第二下顶杆1223a升降的第二动力源1223b、第二上顶杆1223c、第二导向套管1223d以及第二弹簧1223e,第二下顶杆1223a以及第二动力源1223b均设于第一壳体1240内,第二下顶杆1223a的下端与第二动力源1223b连接,第二动力源1223b与第一壳体1240的底板固定,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上具有供第二下顶杆1223a上下通过的第二下孔1242,第二上顶杆1223c、第二导向套管1223d以及第二弹簧1223e均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第二上顶杆1223c由下至上穿过第二静块1221,其上端与第二动块1222连接,下端形成台阶,第二导向套管1223d套设于第二上顶杆1223c外,第二弹簧1223e套设于第二上顶杆1223c外,其下端固定在台阶上,上端与第二导向套管1223d的下端顶抵,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具有与第二下孔1242适配且对应第二上顶杆1223c的第二上孔1252。
52.第二弹簧1223e初始为压缩状态,其弹力作用于第二上顶杆1223c上,将第二动块1222下拉在第二静块1221上,使动夹头1220处于夹紧状态,需要释放时,第二动力源1223b驱动第二下顶杆1223a上升,经第二下孔1242、第二上孔1252向上推动第二上顶杆1223c,第二上顶杆1223c带动第二动块1222上升,实现动夹头1220的释放,当第二动力源1223b停止施力时,在第二弹簧1223e的作用下,动夹头1220返回夹紧状态。
53.如图8-12所示,动夹头1220的第三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齿轮1224d的下齿轮1224a、驱动下齿轮1224a左右自转的第一下电机1224b、丝杠1224c、上齿轮1224d、铰接座1224e、电机架1224f以及用于驱动电机架1224f在铰接座1224e上上下摆动的第三动力源1224g。
54.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上具有左右方向的下条形孔1243,下齿轮1224a竖直布置,且部分从下条形孔1243露出,该下齿轮1224a固定于第一下电机1224b的转轴上。
55.铰接座1224e与第一壳体1240固定,电机架1224f通过前后方向的铰接轴与铰接座1224e铰接,电机架1224f上具有竖向的定位销1224f-1,第一下电机1224b固定于电机架1224f上,第三动力源1224g固定于第一壳体1240的底板上,并与电机架1224f连接,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上具有用于定位所述定位销1224f-1的定位孔。
56.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具有与下条形孔1243适配的上条形孔1253。
57.丝杠1224c前后方向水平布置,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二静块1221的后侧形成连接板1221a,连接板1221a上形成被丝杠1224c的轴穿过的孔,丝杠1224c的螺母块1224c-1通过螺栓与第二静块1221的连接板1221a连接,参见图11。
58.上齿轮1224d固定于丝杠1224c的轴上,且该上齿轮1224d部分从上条形孔1253露出,当第二壳体1250插接于第一壳体1240的顶部后,上齿轮1224d恰好可与下齿轮1224a啮合。
59.其中,为了方便第二壳体1250与第一壳体1240插接,可以通过第三动力源1224g驱动电机架1224f向下摆动,使下齿轮1224a下降,避免与上齿轮1224d发生干涉,待第二壳体1250与第一壳体1240完成插接后,第三动力源1224g再驱动电机架1224f向上摆动,当定位销1224f-1插入定位孔后与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顶抵,完成下齿轮1224a的定位,此时,上齿轮1224d恰好可与下齿轮1224a啮合,并且避免啮合太紧导致齿轮无法转动。
60.当然,铰接座1224e、电机架1224f以及第三动力源1224g也可以省略,第一下电机1224b直接与第一壳体1240固定。
61.第一下电机1224b驱动下齿轮1224a转动,带动上齿轮1224d转动,使丝杠1224c的螺母块1224c-1带动第二静块1221水平前后移动,实现动夹头1220的水平前后移动。
62.其中,第二静块1221水平前后移动时,也会带动第二上顶杆1223c水平前后移动,故为了在第二上顶杆1223c的位置发生变化后,第二下顶杆1223a仍旧可以传动给第二上顶杆1223c,第二下顶杆1223a的上端面在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第二上顶杆1223c在前后方向移动的行程适配。
63.对于切刀1230,其静刀片1231、动刀片1232以及刀架1233均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
64.如图2图3、图8以及图9所示,切刀1230的第四机构包括偏心轮1234a、驱动偏心轮1234a左右自转的第二下电机1234b、第三下顶杆1234c、第三上顶杆1234d、上顶块1234e、弹簧座1234f以及第三弹簧1234g。
65.偏心轮1234a、第二下电机1234b以及第三下顶杆1234c均设于第一壳体1240内。
66.偏心轮1234a竖直布置,且固定于第二下电机1234b的转轴上,第二下电机1234b与第一壳体1240固定,第三下顶杆1234c的下端与偏心轮1234a的顶面接触,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上具有供第三下顶杆1234c上下通过的第三下孔1244。
67.上顶块1234e、弹簧座1234f、第三上顶杆1234d以及第三弹簧1234g均设于第二壳体1250内。
68.上顶块1234e与动刀片1232固定,上顶块1234e的下部具有c形槽1234e-1,弹簧座1234f呈c形,其下端与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固定,上端伸入c形槽1234e-1中,第三上顶杆1234d的上端穿过弹簧座1234f的下端与上顶块1234e的底部固定,第三弹簧1234g设于c形槽1234e-1内,其下端与c形槽1234e-1的下槽壁固定,上端与弹簧座1234f的上端顶抵,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具有与第三下孔1244适配且对应第三上顶杆1234d的第三上孔1254。
69.如图3所示,弹簧压片1235通过螺栓固定在上顶块1234e上。
70.第二下电机1234b的转轴转动时带动偏心轮1234a转动,由于偏心轮1234a的特性,会使第三下顶杆1234c上升,第三下顶杆1234c经第三下孔1244、第三上孔1254向上推动第三上顶杆1234d上升,第三上顶杆1234d上升带动上顶块1234e上升,使刀架1233带动动刀片1232进行切断动作,在此过程中,上顶块1234e的c形槽1234e-1的下槽壁向上压缩第三弹簧
1234g,第二下电机1234b停止工作后,在第三弹簧1234g的作用下,第三上顶杆1234d下拉上顶块1234e,使动刀片1232返回原位。
7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锁定机构包括锁头1261、驱动锁头1261升降的第四动力源1262以及与锁头1261对应的锁孔1263。
72.锁头1261位于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的上侧,其竖向截面呈倒梯形,锁头1261的下端形成向下穿过第一壳体1240的顶板的杆部1261a。
73.第四动力源1262与第一壳体1240的底板固定,并与杆部1261a连接。
74.锁孔1263形成于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其形状与锁头1261适配,第二壳体1250的底板上具有从底板的前端延伸至锁孔且供杆部1261a前后通过的缺口1256,参见图2以及图9。
75.当第二壳体1250与第一壳体1240的顶部水平插接时,杆部1261a经缺口1256移动至锁孔1263,第四动力源1262驱动锁头1261下降,恰好与锁孔1263配合,实现第二壳体1250与第一壳体1240的锁定,当需要将第二壳体1250从第一壳体1240的顶部水平抽出时,先由第四动力源1262驱动锁头1261上升离开锁孔1263,然后将第二壳体1250水平抽出。
76.上述第一动力源1213b、第二动力源1223b、第三动力源1224g以及第四动力源1262可以采用电缸或者气缸。
77.显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