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9852发布日期:2022-12-14 00:01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体积小以及重量轻等优点,在消费电子及电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电池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高分子层与金属层相结合的新型复合集流体也越来越普及。在新型复合集流体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极片进行辊压以提高压实密度,而由于新型复合集流体的高分子层比金属层具有更大的抗拉强度和撕裂强度,新型复合集流体的高分子层在大张力下极易收缩,造成极片边缘弯曲,因此,亟需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以对极片的边缘进行展平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以对极片的边缘进行拉伸,调整极片拉伸效果,从而解决由辊压导致的极片边缘弯曲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包括张力辊以及拉伸组件,所述张力辊以及所述拉伸组件设置于极片的走带路径上,所述张力辊位于所述拉伸组件上游,所述拉伸组件包括动力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拉伸杆、第二拉伸杆、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拉伸杆位于所述第二拉伸杆的上方,所述第一拉伸杆以及所述第二拉伸杆能够在动力杆的伸缩下夹紧或放松极片,所述动力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动力杆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拉伸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拉伸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伸杆的第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拉伸杆的第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拉伸组件还包括拉伸控制箱,所述拉伸控制箱包括上顶板以及下底座,所述动力杆、第一拉伸杆的第一端、第二拉伸杆的第一端、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均设置于所述拉伸控制箱的内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二端部与所述上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二端部与所述下底座固定连接。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拉伸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杆以及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拉伸杆的第一端还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二端部固定于所述上顶板,所述第二拉伸杆的第一端还开设有第
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部固定于所述下底座。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于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一拉伸杆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孔相对于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二拉伸杆的第一端的端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呈角度小于120
°
,所述第二转动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所呈角度小于120
°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呈角度小于120
°
,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所呈角度小于120
°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展平装置还包括过辊以及碾平组件,所述过辊设置于极片的走带路径上,且设置于所述拉伸组件的下游,所述碾平组件设置于所述过辊上方。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碾平组件包括升降杆以及锥形碾平器,所述锥形碾平器通过套筒套置在所述升降杆上。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5.1、通过动力杆与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部别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与第一拉伸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拉伸杆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实现了第一拉伸杆以及第二拉伸杆能够在动力杆的伸缩下夹紧或放松极片的边缘,从而能够调整极片拉伸效果,解决由辊压导致的极片边缘弯曲的问题解决了由辊压导致的极片边缘弯曲的问题。
16.2、通过将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不同的第一定位孔、将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不同第二定位孔,实现对第一拉伸杆以及第二拉伸杆之间所呈角度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第一拉伸杆以及第二拉伸杆之间重合量的调整,从而能够调整极片边缘拉伸的效果。
1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拉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极片边缘展平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90
°
,第二转动杆27与动力杆21可呈15-90
°
。第一转动杆26的第一端部在第一定位孔处241与第一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27的第一端部在第二定位孔251处与第二连接杆23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示例地,第一转动杆26的第一端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一转动杆26的第一端部通过螺纹件与第一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27的第一端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转动杆27的第一端部通过螺纹件与第二连接杆23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28.需要说明的是,为实现第一连接杆22与第一转动杆26之间良好的联动效果、第二连接杆23与第二转动杆27之间良好的联动效果,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连接杆22与第一转动杆26固定在同一个第一定位孔241,将第二连接杆23与第二转动杆27固定在同一个第二定位孔251,为便于对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施加作用力,第一连接杆22与第一转动杆26之间所呈角度小于120
°
,第二连接杆23与第二转动杆27之间所呈角度小于120
°

29.以靠近第一拉伸杆24的第二端的方向为前进行说明,当动力杆21向前运动时,第一连接杆22也向前运动,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接杆22对第一拉伸杆24施加斜向上作用力f1,又因为倾斜设置的第一转动杆26与第一连接杆22、第一拉伸杆24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26对第一拉伸杆24施加另一方向的斜向上作用力f2,第一拉伸杆24在第一连接杆22与第一转动杆26的联动作用下向上运动,同理,第二拉伸杆25在第二连接杆23与第二转动杆27的联动作用下向下运动,因此,第一拉伸杆24与第二拉伸杆25之间重合量减小,第一拉伸杆24与第二拉伸杆25松开极片;当动力杆21向后运动时,第一连接杆22也向后运动,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接杆22对第一拉伸杆24施加斜向下作用力f3,第一转动杆26对第一拉伸杆24施加另一方向的斜向下作用力f3,第一拉伸杆24在第一连接杆22与第一转动杆26的联动作用下向下运动,同理,第二拉伸杆25在第二连接杆23与第二转动杆27的联动作用下向上运动,因此,第一拉伸杆24与第二拉伸杆25之间重合量增大,第一拉伸杆24与第二拉伸杆25夹紧极片。
30.动力杆21的轴线位于第一拉伸杆24的轴线以及第二拉伸杆25的轴线之间,动力杆21只能向前或向后运动,因此,动力杆31的轴线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动力杆21的轴线可作为调整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的参照。通过将第一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部固定在多个第一定位孔241中的一个,能够使得第一拉伸杆24的轴线与动力杆21的轴线平行,通过将第二连接杆23的第二端部固定在多个第二定位孔251中的一个,能够使得第二拉伸杆25的轴线与动力杆21的轴线平行。将第一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部固定在其他第一定位孔241,能够使得第一拉伸杆24的轴线与动力杆21的轴线成角度,将第二连接杆23的第二端部固定在其他第二定位孔251,能够使得第二拉伸杆25的轴线与动力杆21的轴线成角度,因此,可通过将第一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不同的第一定位孔241、将第二连接杆23的第二端部固定在不同第二定位孔251,实现对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之间所呈角度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之间重合量的调整,从而能够调整极片边缘的局部拉伸的效果。
3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拉伸组件2还包括拉伸控制箱28,拉伸控制箱28包括上顶板281以及下底座282,第一转动杆26、第二转动杆27、动力杆21、第一拉伸杆24的第一端、第二拉伸杆25的第一端、第一连接杆22以及第二连接杆23均设置于拉伸控制箱28的内部。第一转动杆26的第二端部与拉伸控制箱28的上顶板281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27的第二端部与拉伸控制箱28的下底座282固定连接。
32.本实用新型的拉伸组件2还包括第一固定杆29以及第二固定杆291,第一拉伸杆24的第一端还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42,第一固定孔242相对于第一拉伸杆24的第一端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定位孔241靠近第一拉伸杆24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固定杆29的第一端部固定于第一固定孔242,第一固定杆29的第二端部固定于拉伸控制箱28的上顶板281。第二拉伸杆25的第一端还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52,第二固定孔252相对于第二拉伸杆25的第一端上开设的多个第二定位孔251靠近第二拉伸杆25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二固定杆291的第一端部固定于第二固定孔252,第二固定杆291的第二端部固定于拉伸控制箱28的下底座282。第一固定杆29以及第二固定杆291相对于动力杆21倾斜设置,第一固定杆29与第一连接杆22所呈角度小于120
°
,第二固定杆291与第二连接杆23所呈角度小于120
°

33.在动力杆21向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拉伸杆24、第一固定杆29、第一转动杆26以及拉伸控制箱28的上顶板281能够形成平行四边形,因此,第一固定杆29以及第一转动杆26同时向前倾斜,同理,第二固定杆291以及第二转动杆27也同时向前倾斜,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固定杆29以及第二固定杆291能够分别保持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的稳定。
34.如图3所示,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拉伸组件2还可包括第三拉伸杆292,第三拉伸杆292与第一拉伸杆24以及第二拉伸杆25构成三爪,第一拉伸杆24位于第二拉伸杆25以及第三拉伸杆292的上方,第二拉伸杆25以及第三拉伸杆292并排设置,处于同一水平线,在将极片夹紧时,极片的端部穿过第一拉伸杆24与第二拉伸杆25之间的缝隙,且穿过第一拉伸杆24与第三拉伸杆292之间的缝隙。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三拉伸杆292相连接的其他部件(例如,第三连接杆、第三转动杆等)的连接方式以及设置方式均与连接在第二拉伸杆25上的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三拉伸杆292能够增强拉伸组件2与极片之间的紧固性。
3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碾平组件4包括升降杆41以及锥形碾平器42,锥形碾平器42通过套筒套置在升降杆41上,可随升降杆41升降移动。当升降杆41下降至锥形碾平器42正好压在位于极片两侧的箔材与料区的接触位置时,锥形碾平装置42可将极片在收卷前碾平,以使得极片达到良好的收卷效果。
36.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