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9091发布日期:2023-01-24 23:00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2.复合加工是机械加工领域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加工工艺之一。是一种先进制造技术。复合加工就是把几种不同的加工工艺,在一台机床上实现。复合加工应用最广泛,难度最大,就是车铣复合加工。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相当于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加工中心的复合;
3.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cn212577620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涉及复合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机床车铣台,所述机床车铣台的前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主轴座,且主轴座为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所述主轴座的外表面中心位置转动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与铣刀座,所述机床车铣台的顶部设置有开槽,且第二斜齿轮位于开槽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中,推杆能够通过弹簧的弹性推动立体定位块嵌入到定位槽里面,从而可以对移动座进行固定,最后,电机能够带动第一斜齿轮转动,第一斜齿轮能够带动第二斜齿轮转动,第二斜齿轮能够通过主轴带动铣刀座转动,铣刀座能够带动铣刀转动,从而可以便于单一控制每个铣刀座进行转动加工,从而可以更好的节约能源,便于操作加工。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在通过滑杆变更位置时需要手持驱动装置并使两斜齿轮相结合,并且需要手动固定驱动装置,容错率较低,精确度较低,自动化程度较低,并且开放式斜齿轮和低自动化伴随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滑杆变更位置时需要手持驱动装置并使两斜齿轮相结合,并且需要手动固定驱动装置,容错率较低,精确度较低,自动化程度较低,并且开放式斜齿轮和低自动化伴随有安全隐患技术问题。
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包括机床车铣台、第一伺服电机,机床车铣台上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壁滑动配合有齿条,齿条上装设有用于带动第一伺服电机平移的第一驱动结构,容纳槽内壁一侧设有沿齿条方向的开槽,开槽内装设有顶块,机床车铣台外壁装设有带动顶块移动的第二驱动结构,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装设有方形卡盖,容纳槽内壁一侧设有与方形卡盖对应的卡件,第一伺服电机下方固定有导向条。。
8.可选的,第一驱动结构包括: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一侧的第二伺服电机、装设在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的齿轮,且齿轮与齿条相啮合,第一驱动结构外部包覆有壳体,壳体开设有与齿条相对应的孔道,壳体通过孔道滑动配合在齿条上,壳体一端为圆台状结构。
9.可选的,第二驱动结构包括:装设在机床车铣台外壁一侧的第三伺服电机、装设在第三伺服电机输出轴伸入开槽内一端的螺旋杆,且螺旋杆与顶块螺纹配合。
10.可选的,容纳槽内壁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孔洞,齿条两端分别伸入且滑动配合在两孔洞内,齿条、孔洞内壁之间装设有阻尼器和弹簧。
11.可选的,机床车铣台的一侧贯穿设置有主轴座,且主轴座为均匀分布的若干个,主轴座中转动连接有主轴,主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卡件和铣刀座。
12.可选的,卡件为方形,机床车铣台的外表面四角的位置均螺纹连接有八角螺母。
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第二伺服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带动第一伺服电机平移,使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的方形卡盖与装设在一主轴上的卡件对齐,然后第三伺服电机带动螺旋杆转动,带动顶块向壳体方向移动并将壳体挤压滑动,使方形卡盖与装设在一主轴上的卡件相结合,第一伺服电机通过方形卡盖带动固定在主轴上的卡件、铣刀座同步转动,从而带动铣刀座上的铣刀转动;
15.方形卡盖与卡件的自动对齐、卡接,提高了工作精确度,减少手动操作,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工作时的失误,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操作简单,更加容易上手。
16.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方形卡盖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阻尼器结构示意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机床车铣台1,容纳槽2,第一驱动结构3,第二伺服电机301,齿轮 302,齿条4,开槽5,顶块6,第二驱动结构7,第三伺服电机701,螺旋杆702,第一伺服电机8,方形卡盖9,卡件10,导向条11,孔洞12,阻尼器13,主轴座14,主轴15,铣刀座16,壳体18,八角螺母2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6.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7.请参阅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轴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包括:机床车铣台1、第一伺服电机8,机床车铣台1上部设置有容纳槽2,容纳槽2内壁滑动配合有齿条
4,齿条4上装设有用于带动第一伺服电机8 平移的第一驱动结构3,容纳槽2内壁一侧设有沿齿条4方向的开槽5,开槽5内装设有顶块6,机床车铣台1外壁装设有带动顶块6移动的第二驱动结构7,第一伺服电机8输出端装设有方形卡盖9,容纳槽2内壁一侧设有与方形卡盖9对应的卡件10,第一伺服电机8下方固定有导向条11。
28.通过第二伺服电机301带动齿轮302转动,齿轮302与齿条4啮合带动第一伺服电机8平移,使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8输出端的方形卡盖9与装设在一主轴15上的卡件10对齐,然后第三伺服电机701带动螺旋杆702 转动,带动顶块6向壳体18方向移动并将壳体18挤压滑动,使方形卡盖9 与装设在一主轴15上的卡件10相结合,第一伺服电机8通过方形卡盖9 带动固定在主轴15上的卡件10、铣刀座16同步转动,从而带动铣刀座16 上的铣刀转动;提高了工作精确度,减少手动操作,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工作时的失误,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操作简单,更加容易上手。
29.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结构3包括: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8一侧的第二伺服电机301、装设在第二伺服电机301输出端的齿轮302,且齿轮302与齿条4相啮合,第一驱动结构3外部包覆有壳体18,壳体18开设有与齿条 4相对应的孔道,壳体18通过孔道滑动配合在齿条4上,壳体18一端为圆台状结构。第二伺服电机301带动齿轮302转动,齿轮302与齿条4啮合带动第一伺服电机8平移,使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8输出端的方形卡盖9 与装设在一主轴15上的卡件10对齐。
30.本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结构7包括:装设在机床车铣台1外壁一侧的第三伺服电机701、装设在第三伺服电机701输出轴伸入开槽5内一端的螺旋杆702,且螺旋杆702与顶块6螺纹配合。
31.本实施例的,容纳槽2内壁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孔洞12,齿条4两端分别伸入且滑动配合在两孔洞12内,齿条4、孔洞12内壁之间装设有阻尼器13和弹簧。
32.本实施例的,机床车铣台1的一侧贯穿设置有主轴座14,且主轴座14 为均匀分布的若干个,主轴座14中转动连接有主轴15,主轴15两端分别固定有卡件10和铣刀座16。
33.本实施例的,卡件10为方形,机床车铣台1的外表面四角的位置均螺纹连接有八角螺母20。
34.工作原理:第二伺服电机301带动齿轮302转动,齿轮302与齿条4 啮合带动第一伺服电机8平移,使装设在第一伺服电机8输出端的方形卡盖9与装设在一主轴15上的卡件10对齐,然后第三伺服电机701带动螺旋杆702转动,带动顶块6向壳体18方向移动并将壳体18挤压滑动,使方形卡盖9与装设在一主轴15上的卡件10相结合,第一伺服电机8通过方形卡盖9带动固定在主轴15上的卡件10、铣刀座16同步转动,从而带动铣刀座16上的铣刀转动;
35.方形卡盖9与卡件10的自动对齐、卡接,提高了工作精确度,减少手动操作,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工作时的失误,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操作简单,更加容易上手;
36.铣刀工作完成后第三伺服电机701带动螺旋杆702转动带动顶块6离开壳体18区域,此时装设在齿条4和孔洞12内壁之间的阻尼器13和弹簧推动齿条4滑动,从而带动第一伺服电机8、第一驱动结构3、方形卡盖9 后移使得方形卡盖9脱离卡件10。
37.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所有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38.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3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