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的杠杆式上卫板可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954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轧机的杠杆式上卫板可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轧钢机上的上卫板既能杠杆式自动离合,也可活动调整的装置。
轧钢机的上卫板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轧件缠辊事故;在国内外的轧钢机上卫板平衡装置中,现在普遍使用弹簧或重锤平衡。这种装置主要存在着如下缺点1、不便安装和调整。由于上卫板没有前后和上下调整机构,因而一般难以很快安装和调整到较为适宜的工作位置,特别是较长的弹簧或重锤,在低矮的下轧制线(三辊式轧钢机)安装更为困难,影响换辊停工时间。
2、容易磨伤。因为上卫板的前端圆弧始终紧贴在转动的轧辊上,所以相互之间很容易磨伤,影响上卫板和轧辊的使用寿命,影响轧制产品的产量和表面质量。
为解决上述安装和调整问题,通常在上卫板的后端或下部加垫板,下轧制线的上卫板可用折弯的吊杆挂着;这样既不方便又很麻烦,很费时间。在解决上述磨伤问题上,日本专利53-14152采用检测器、电磁铁、油缸和控制装置等,使上卫板的前端圆弧与轧辊自动离合,相互之间的磨伤虽然改进了,但对于一般的轧钢机来说,很难实施,因为结构复杂,设备费用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安装、调整和磨伤问题,提供结构简单而部件费用低的杠杆式上卫板可调装置;其主要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紧凑,便于装卸。不用传统的弹簧或重锤,因而结构紧凑;上卫板的装卸过程,就是简单地插卸螺钉的过程,所以,上卫板的装卸非常便利,并解决了在三辊式轧钢机上的下轧制线安装上卫板的困难。
2、调整灵活,改善劳动。上卫板既能前后任意移动,也可上下自由升降,这样便于适应轧辊直径、轧件厚度或上卫板的前端圆弧磨损等变化需要上卫板的频繁装卸和调整,并改善了安装工人的繁忙劳动,有利于缩短换辊停工时间。
3、减少磨伤,提高质量。上卫板在轧辊上的杠杆式自动离合,使二者接触轻而磨损减少,同时在辊面产生划伤的机会也少,因而提高了上卫板和轧辊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轧制产品的产量和表面质量。
4、轧制稳定,减少事故,在高速、自动化的轧钢机上,后螺钉压住上卫板的尾部不能向上翘,使上卫板能够始终保持较为适宜的工作位置,从而,正确引导轧件安全地从轧辊中出来,这样将减少轧件乱窜或缠辊事故。
5、节省材料,减少消耗。上卫板的前端圆弧磨损后可以往前任意移动,磨损到不能用了,还能倒头使用,这样一块上卫板能够顶原来的几十块上卫板用,并将代替各种不同长度的专用上卫板,因此,节省导卫材料,减少上卫板的消耗、储备种类和数量。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简单的机械杠杆原理,即以上卫板的中部稍微靠前一点作为杠杆的活动支点,使上卫板前轻后重(自重)与轧辊接触;上卫板的自动离合不用电控装置,而是直接利用轧件从轧辊中出来向上翘的力,引起上卫板杠杆式起伏而与轧辊自动离合;上卫板的上面还装有简单的调整机构,这样上卫板既是杠杆又能调整,如图1。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所以容易加工实现;根据实施方法。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螺钉固定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数据设计图。
图4是图3拆开后的各零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单螺钉固定的正面剖视图。
根据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子该装置的具体结构,有一块前后两端头部在外形上是对称的上卫板(1),在其上面设有调整机构;调整机构由调整丝杆(2)、前后调整螺钉(9与5)和前后调整螺母(11与4)零件装配而成。组装前,根据上卫板(1)上的尺寸位置,将前后固定器(13与8)牢固地焊接在上卫板(1)的上面;组装时用调整丝杆(2)穿过上卫板(1)上面的后调整螺母(4)和后固定器(8)的圆孔,拧过前调整螺母(11)而伸进前固定器(13),用固定螺钉(12)和顶丝(7)先后固定在前后固定器(13与8)上;固定螺钉(12)的顶端必须固定在调整丝杆(2)前部的浅槽内(如图4中的A),但不能顶住浅槽;接着用前后调整螺钉(9与5)分别拧在前后调整螺母(11与4)上待用。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子的调整待孔型调整妥当而固定住该轧辊(14)以后,如果上卫板(1)的高度要调整,就转动前后调整螺钉(9与5),上卫板(1)便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到需要的水平位置或倾斜度,然后用双(前后)螺钉(10与6)将上卫板(1)穿托在两块固定导板(3)的孔型中间,用螺母拧住,防止双螺钉(10与6)侧向移出。如果上卫板(1)的前后方向需要调整,就转动调整丝杆(2),上卫板(1)便可以前后任意移动到与轧辊(14)轻微接触,检查相互吻合好以后,将顶丝(7)的顶端紧固在调整丝杆(2)中部的浅坑里(如图4中的B),严防调整丝杆(2)转动;上卫板(1)能绕着活动杠杆支点(前螺钉10)转动,便可以使用。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子的工作过程在轧钢生产过程中,上卫板(1)处于杠杆状态,通常上卫板(1)的前端是利用后重与轧辊(14)接触,如图2中的上轧制线A-A;轧钢时,由于轧辊(14)的下压或轧件(16)温差等作用,轧件(16)出轧辊(14)向上翘的力,顶起上卫板(1)的后端,故上卫板(1)的前端绕着活动杠杆支点(前螺钉10)转动一个小的角度而自动微离轧辊(14),如图2中的下轧制线B-B;当轧件(16)的后端离开轧辊(14)时,向上翘的力没有了,因此,上卫板(1)的前端利用后重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工作位置与轧辊(14)接触;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简单的杠杆式自动离合。
该装置的设计,根据图2和图3,首先在固定导板(3)上(导卫梁的中心线上或前、后),确定出上卫板(1)的活动杠杆支点(前螺钉10的中心)位置,然后设计各零件的实际尺寸;其主要数据的设计如下。
1、L3-上卫板(1)前后任意移动范围;L3=L2+(R-R0);式中 L2-上卫板(1)使用长度(下述);R-轧辊(14)最大工作半径;R0-轧辊(14)最小工作半径。
2、L2-上卫板(1)使用长度L2=L1-R2- 〔R-(H+H1+H2) 〕2]]>;(2)式中 L1-轧辊(14)中心线至前固定器(13)边缘的距离;R-同上;H-轧辊(14)工作直径的水平切线至上卫板(1)工作表面的高度;
H1-上卫板(1)的厚度;H2-前固定器(13)的高度。
3、H3-上卫板(1)上下自由升降范围根据上卫板(1)下面的轧辊(14)能否升降和轧件(16)最大厚度T来考虑;如A、下面的轧辊(14)不能升降,其H3=T+(R-R0);(3)B、下面的轧辊(14)能升降,其H3=R-R0; (4)式中R和R0同上。
本实用新型在设计和安装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防锈紧,便于调整上卫板(1),调整丝杆(2),前后调整螺钉(9与5)和前后调整螺母(11与4)的配合是特殊的;在螺距不变的情况下,上述(2)和(9与5)的螺丝直径,可以稍微小于上述(11与4)上相应的螺母直径,但不能过小,以防脱扣;如螺钉M26.5×3,则螺母为M27×3;并要定期清洗上述各零件的螺纹。
2、为发挥上卫板(1)的杠杆作用,后螺钉(6)的外径应比后调整螺钉(5)上的圆孔直径小1~5毫米。
3、轧钢机的轧制速度比较高的,必须采用双(前后)螺钉(10与6)固定(图1);轧钢机的轧制速度比较低的,采用单(前)螺钉(10)固定(图5)或双(前后)螺钉(10与6)固定(图1)都可以。
4、采用单(前)螺钉(10)固定的调整机构由调整丝杆(2)、前调整螺钉(9)和前调整螺母(11)零件装配而成。使用上述单螺钉固定(图5)的比双螺钉固定(图1)的调整机构虽然简单,但是,上卫板(1)一定要安装低一些,如果安装高了,在轧钢生产过程中,有时上卫板(1)出现跳动现象。
5、为保持上卫板(1)的前轻后重,上卫板(1)的一头磨损到不能用了,需要倒头使用时,必须在调整丝杆(2)的后部增加适当的金属重量。
6、为便于互换上卫板(1)上的各零件,在前后固定器(13与8)的中心距离不变情况下,调整丝杆(2)、前后调整螺钉(9与5)和前后调整螺母(11与4)可以分别制造成统一尺寸;如上卫板(1)的前端圆弧磨损到不能用了,这些零件拆下来,还能全部或一部分装在另一块上卫板(1)上继续使用。
7、上卫板(1)的前端圆弧与轧辊(14)相接触的工作表面必须绝对干净和光滑,用样板检查合格后才能安装使用。
8、上卫板(1)的头部,可以焊接或镶嵌耐磨金属材料(15),以扩大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的接触压力,这样将更有利于提高上卫板(1)的使用寿命。
引证文献〔1〕(苏联)A·и·采利柯夫著,吕桂彤、刘淑仪同译《轧钢机》(上册),第300页,上海龙门联合局(1953年)。
〔2〕(德意志民主共和国)E·菲舍著,王铮安译,史通校《轧钢机导卫装置》,第22~65页,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
〔3〕北京钢铁学院黄华清主编《轧钢机械》,第521页,第527页,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11月)。
〔4〕日本专利53-140261《轧机的导向机构》。
〔5〕日本专利53-14152《型钢轧钢机的导向装置》。
权利要求
1.一个由上卫板(1)和调整机构组成的可调上卫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卫板(1)既是杠杆式,也是对称的,在其上面设有调整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调整机构由调整丝杆(2)、前调整螺钉(9)和前调整螺母(11)或调整丝杆(2)、前后调整螺钉(9与5)和前后调整螺母(11与4)零件装配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上卫板(1)的前后两端头部,在外形上是对称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轧钢机的上卫板既能杠杆式自动离合,也可活动调整的装置。常用弹簧或重锤平衡的上卫板装置,其上卫板的前端圆弧始终紧贴在转动的轧辊上,因而相互之间很容易磨伤,也不便安装和调整。本装置的主要特征上卫板不但前后任意移动,而且上下自由升降,还能倒头使用;这样便于适应上卫板的频繁装卸和调整;通常上卫板的前端圆弧与轧辊接触,轧钢时,上卫板自动微离轧辊,因此,明显的减少了二者接触磨损,同时在辊面产生划伤的机会也少。
文档编号B21B39/14GK85202785SQ85202785
公开日1986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1985年7月3日
发明者傅泽高 申请人:傅泽高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