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33426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包括: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能够保证折弯角度更为精确,降低折弯尺寸的误差,提高合格率和折弯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行业内各大组件厂都在纷纷导入双玻组件,顾名思义,这种双玻组件具有双面玻璃,无背板、无边框,总体呈三明治结构,用玻璃代替传统的组件背板,玻璃为无机材料,长期户外不降解,耐磨损,抗腐蚀性大大增强,且璃玻璃透水率几乎为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PID现象产生,防止EVA老化,产生蜗牛纹现象的概率也更小。双玻组件生产过程中有一道重要工艺为:将引线垂直穿过玻璃出孔,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将引线折弯成90°且折弯部分的尺寸需要与技术文件的要求相一致。
[0003]现有技术中,操作员工在进行引线90°折弯作业时,使用钢尺测量需要折弯的引线位置,然后一手按住引线一端,另一手进行折弯,然而,这种手工操作方法存在如下缺点:折弯的角度及折弯尺寸误差很大,且合格率很低,操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能够保证折弯角度更为精确,降低折弯尺寸的误差,提高合格率和折弯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包括:
[0006]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
[0007]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
[0008]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
[0009]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
[0010]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具有不小于所述双玻组件引线宽度的第三预设宽度;
[0011]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所述预设深度为将所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后的标准定长。
[0012]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底座的底部具有对称的突出式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中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折弯装置固定在预设位置的第一螺纹孔。
[0013]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第三阻挡部的上表面的右侧设置有从上至下贯通所述第三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底座利用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的内六角螺丝进行固定。
[0014]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底座为电木底座,所述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均为电木阻挡部。
[0015]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为0.9毫米至1.1毫米。
[0016]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第三预设宽度为8毫米至12毫米。
[0017]优选的,在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预设深度为76毫米。
[0018]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由于包括: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这样就在第三阻挡部和底座之间形成了一道窄缝,能够容纳引线从其中通过,并且利用底座边缘的直角进行折弯;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具有不小于所述双玻组件引线宽度的第三预设宽度,这样的话,当引线折弯完毕之后,就能够将引线向左移动至此缝隙中并取出来;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所述预设深度为将所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后的标准定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无需再测量引线折弯的长度,而只需要将引线的端部与底座的边缘对齐,就能够保证折弯具有精确的符合标准的长度。综上所述,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能够保证折弯角度更为精确,降低折弯尺寸的误差,提高合格率和折弯效率。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视图;
[002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在辅料汇流条焊接工序中,需要将引线进行垂直90°折弯,以便层叠工序铺设玻璃将引线穿过玻璃出孔,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提供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通过定长尺寸以及固定角度,操作人员只要按照装置上的角度和长度进行参照比对作业即可保证折弯角度更为精确,降低折弯尺寸的误差,提高合格率和折弯效率。
[00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视图。该装置包括:
[0025]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I,该底座的上表面是平面,且上表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保持90°,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引线能够折弯成精确的90° ;
[0026]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2;
[0027]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3,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预设高度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引线的高度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0028]所述第二阻挡部3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4,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利用二者之间的不同宽度,在第二阻挡部3与底座I之间左侧的位置形成了一条窄缝,操作人员将引线穿过这条窄缝之后,利用窄缝对引线进行形状的约束,就能对其进行需要折弯的部位进行折弯,而并不会造成其他部位的形变;
[0029]所述第三阻挡部4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之间具有缝隙5,所述缝隙5具有不小于所述双玻组件引线宽度的第三预设宽度,也就是说,该缝隙5也是根据具体的引线宽度而设定的,其作用在于当折弯操作完成之后,将引线向左移动至该缝隙5的位置,再向上移动,从而将该折弯之后的引线取出;
[0030]所述第二阻挡部3和所述第三阻挡部4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所述预设深度为将所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后的标准定长,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只需将引线的一端与第二阻挡部3以及第三阻挡部4的边缘对齐,就可以保证折弯后的长度符合技术标准,而无需每次都测量该长度,可见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1]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由于包括: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这样就在第三阻挡部和底座之间形成了一道窄缝,能够容纳引线从其中通过,并且利用底座边缘的直角进行折弯;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具有不小于所述双玻组件引线宽度的第三预设宽度,这样的话,当引线折弯完毕之后,就能够将引线向左移动至此缝隙中并取出来;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所述预设深度为将所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后的标准定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无需再测量引线折弯的长度,而只需要将引线的端部与底座的边缘对齐,就能够保证折弯具有精确的符合标准的长度。综上所述,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能够保证折弯角度更为精确,降低折弯尺寸的误差,提高合格率和折弯效率。
[0032]在上述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参考图1和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底座的俯视图。所述底座I的底部具有对称的突出式的固定部6,所述固定部6的中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折弯装置固定在预设位置的第一螺纹孔7,利用该第一螺纹孔7将底座I固定在桌子上或者其他种类的操作台上,这就避免了折弯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的晃动。
[0033]在上述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三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所述第三阻挡部4的上表面的右侧设置有从上至下贯通所述第三阻挡部4和所述第二阻挡部3的第二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阻挡4部与所述底座I利用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的内六角螺丝8进行固定,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整个折弯装置呈现一体化的状态,保证其使用寿命。
[0034]在上述第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四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在该装置中,所述底座优选为电木底座,所述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均优选为电木阻挡部。这种材质的底座和阻挡部相对于PT和尼龙等其他材质,在硬度和外观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0035]在上述任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中,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可以为0.9毫米至1.1毫米,这是针对一种较为常见的高度为I毫米的引线而设定的,当然此处并不仅仅限于该值,可以根据具体的引线的高度设置成其他值;而且,所述第三预设宽度可以为8毫米至12毫米,这也是针对一种常见具有这样的宽度范围的引线而设定的,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根据引线的宽度设置成其他值,此处并不做任何限制;另外,所述预设深度可以为76毫米,这是一种常见的标准定长,也就是说将折弯后的长度设置为76毫米,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0036]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不仅操作简便规范,确保折弯后的引线能穿过玻璃出孔,而且能够降低因作业误差造成的物料损耗。
[00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底座;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阻挡部;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和第一预设宽度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不小于双玻组件引线的高度; 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第二预设宽度的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二预设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宽度; 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具有不小于所述双玻组件引线宽度的第三预设宽度; 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深度为预设深度,所述预设深度为将所述双玻组件引线折弯后的标准定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具有对称的突出式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中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折弯装置固定在预设位置的第一螺纹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挡部的上表面的右侧设置有从上至下贯通所述第三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阻挡部与所述底座利用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的内六角螺丝进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电木底座,所述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和所述第三阻挡部均为电木阻挡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为0.9毫米至1.1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设宽度为8毫米至12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玻组件引线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深度为76毫米。
【文档编号】B21F1/00GK205414242SQ201620222856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毛燕辉, 刘鹏宇, 王圣建, 孙岳懋
【申请人】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