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1182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连续生产线上使用拉伸机对圆筒形工件进行变薄拉伸时,由于挤压拉伸变形产生的热量使筒形工件壁部温度升高,工件变薄拉伸后在通过输送管送往切口机的过程中,其变形区域大的筒形件壁部与常温接触后,容易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使筒形件壁部形状不规则,甚至扭曲或起皱,严重影响圆筒形件形位精度,极易造成产品报废。由于目前还没有在连续生产线上解决上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的装置,使产品的合格率受到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它能使工件变薄拉伸后在通过输送管送往切口机的过程中,使工件变薄拉伸后的形位精度得到稳定,避免工件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网状输送管的两端分别与拉伸机和切口机连接,拉伸机和切口机之间设有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该装置距拉伸机的工件出口的距离≤1500mm,网状输送管的部分管段位于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中。
所述网状输送管内径为工件拉伸后直径的1.2~1.5倍。
所述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为水槽,水槽中装有热水,位于水槽中的网状输送管的管段沉入热水之中。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在连续生产线上的拉伸机和切口机之间设有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连接于拉伸机和切口机之间的网状输送管的部分管段位于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中。所述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为装有热水的水槽,该水槽距拉伸机的工件出口的距离≤1500mm,位于水槽中的网状输送管的管段沉入热水之中,使因挤压拉伸变形而壁部温度升高的工件,从拉伸机通过网状输送管送往切口机的过程中,在工件进入网状输送管后,还没有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前就完全浸入水槽中的热水中,通过热水的浸泡得到稳定化处理,再从网状输送管输送到切口机进行切口加工,不再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使产品的合格率得到提高,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质量保证要求。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在连续生产线途中对工件进行稳定化处理,保证工件的形位精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在拉伸机1和切口机4之间安装有一根由钢丝材料制成的网状输送管3,网状输送管3的一端连接拉伸机1的工件出口,另一端连接切口机4的工件入口,所述网状输送管3的内径为工件拉伸后直径的1.2~1.5倍。拉伸机1和切口机4之间设有一个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2,所述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2为不锈钢板制成的矩形盒水槽,水槽中装有热水,热水采用电或者蒸汽加热均可,该装置的体积为长1500mm×宽300mm×高600mm,也可根据加工件的大小和输送频率作一定变化。该装置2距拉伸机1的工件出口的距离≤1500mm,其上端低于拉伸机1的工件出口200mm,使网状输送管3的部分管段沉入水槽的热水之中。
加工工件时,圆筒形工件经拉伸机1挤压拉伸变形后,因挤压拉伸变形而壁部温度升高的工件从拉伸机1的工件出口进入网状输送管3后,在还没有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前就完全浸入水槽中的热水中,通过热水的浸泡得到稳定化处理,再从网状输送管输送到切口机4进行切口加工,不再出现类似“淬火”变形的现象,使产品的合格率得到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网状输送管(3)的两端分别与拉伸机(1)和切口机(4)连接,其特征在于拉伸机(1)和切口机(4)之间设有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2),该装置(2)距拉伸机(1)的工件出口的距离≤1500mm,网状输送管(3)的部分管段位于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输送管(3)的内径为工件拉伸后直径的1.2~1.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2)为水槽,水槽中装有热水,位于水槽中的网状输送管(3)的管段沉入热水之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筒形件变薄拉伸后变形的装置,网状输送管的两端分别与拉伸机和切口机连接,拉伸机和切口机之间设有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该装置距拉伸机的工件出口的距离≤1500mm,网状输送管的部分管段位于用于稳定工件变薄拉伸后形位精度的装置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在连续生产线途中对工件进行稳定化处理,保证工件的形位精度。
文档编号C21D10/00GK2838798SQ20052001024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日
发明者谷成渝 申请人: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