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45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形还原炉,特别是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 漏料的环形还原炉。
背景技术
环形还原炉是一种新的还原设备,具有环形炉膛和可转动的炉
底,因而又取名转底炉(RHF)。它是从轧钢环形加热炉移植而来。它 的用途很广。
1.1转为直接还原或预还原设备
1、 直接还原设备高品位铁矿粉和低灰分煤生产金属化率高的
金属球团供电炉使用。
2、 熔融还原的预还原设备品位较低铁矿粉和煤炭得到的产品 需要经过终还原、熔化、使渣、铁分离,得到生铁。
3、 处理钢铁厂含铁粉尘,产品的金属化率较高,可用作高炉原料。
4、 处理钢铁含锌粉尘回收锌。
5、 用转底炉预还原;用电炉终还原和熔分,并将钛在炉渣中富集。
6、 用转底炉预还原回收Cr、 Ni。 1.2作为难选矿深度还原设备
我国目前每年从国外进口近4亿吨铁矿石,由于石油价格上涨,
海运费用升高,以及世界铁矿石巨头的联合涨价,铁矿石价格连年上 涨,08年上涨了65%,当前进口矿石到岸价已超过200美元/吨,国 内铁精矿价格已达到1400 1600元/t (65TFe%),使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受到严重的干扰,造成钢铁生产的利润空间大幅度减少,钢铁产品 被迫提价,进而严重地干扰我国经济发展。
开发我国资源,减少对进口矿石的依赖程度,是关系到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有大量不可选及难选铁矿以及含铁 共生矿资源,由于难以选分富集成可以满足炼铁高炉的需要铁精矿, 而未能被开发利用。例如湖南、湖北等地的鲕状赤铁矿,内蒙的超 细颗粒赤铁矿,辽宁凌源的褐铁矿,吉林白山一带的羚羊石铁矿,云 南低镍红土矿等等。这些矿石的特点是,铁矿物的颗粒粒度细微,铁 矿物与脉石实现单体分离困难;或铁矿物本身是复合矿物;或铁矿物 性质特殊,无法用磁、浮、重选等常规方法分离富集,用目前的常规 选矿技术无法富集,而成为"呆矿"。
如果能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处理这些矿产资源,实现这些矿产资源 的利用,将减轻、摆脱我国钢铁工业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我国 的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先将难选铁矿中的铁矿物利用转底炉深度还原方法将不能或不 易选分铁矿物转化为易于选分的铁矿物(如磁铁矿、金属铁),还原 成金属铁,并用还原条件(还原温度、还原时间、配碳量)使其产生 有限度的"聚合",使形成的铁颗粒能够满足选矿工序的需要,还原 产品用急冷、水淬的方式冷却。依靠金属铁颗粒与脉石相的热性能差 异,造成铁颗粒与脉石间结合的改变。然后通过"适度"的破碎或粉 碎,使金属铁与脉石相实现单体分离。最终通过磁精选/重选的方式实 现铁与脉石的分离,获得的最终产品是以金属铁为主,高品位,高金
属化"还原铁产品",和粉状脉石——尾渣。最终获得铁的品位^85%, 金属化率《85%的产品,产品的铁收得率不低于常规选矿铁的铁收得 率(《85%),达到难选矿石的利用。为了便于产品的运输、利用,产 品将加工成压块状态。
转底炉的炉框和炉墙是固定不动的,炉底机械带动炉底作圆周运 动,需要还原的物料堆放在炉底上,通过辐射传热物料进行还原。作 为一种还原设备,其炉膛为还原气氛,要求空气不得入内,故转底炉 的固定外框和旋转炉底都是采用水封的,目前存在的转底炉在布料和 焙烧还原的过程物料很容易掉进水封槽中,清理起来很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使其不停炉的情况下即可清理水封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炉框、外炉墙、炉底、 外水封槽、内水封槽、炉底机械、内炉墙、内水封刀和外水封刀,所 述的内水封刀上固定有伸入到内水封槽底部且与内水封槽不接触的 内刮板,外水封刀上固定有伸入到外水封槽底部且与外水封槽不接触 的外刮板,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的槽底均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外连接 有双层卸料阀。
为了便于杂料进入卸料口,所述的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的槽底均 倾斜,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的卸料口均设在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的槽 底的最低处。
为了刮料效果好,所述的内刮板沿内水封槽径向设置,内刮板与 内水封槽的侧壁和槽底均有一定的间隙,所述的外刮板沿外水封槽径 向设置,外刮板与外水封槽的侧壁和槽底均有 一 定的间隙。
为了取得更好的刮料效果,所述的外刮板有六个,六个外刮板在 外水封刀所在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内刮板有三个,三个内刮板在内水 封刀所在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各具有1-2个所述 的卸料口,每个卸料口外均连接有所述的双层卸灰阀。当还原炉较小 时,两个水封槽各设一个卸料口,当还原炉较大时,两个水封槽各设 两个卸料口,对称布置。内外刮板和卸料口的数量根据物料特性及还 原炉的大小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两 刮板可对两水封槽进以清理杂物,杂物定时从双层卸灰阀中排出,水 封槽中不会积留杂物,无需停炉清理,既节省了清理杂物的人力物力 又节省了时间,提高水封槽的密封性,十分经济适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外刮 板及卸料口的平图布置图;图3为图1的I部放大图中1、炉框,2、外炉墙,3、物料,4、炉底,5、外水封槽, 6、炉底机械,7、内炉墙,8、内水封槽,9、内刮板,10、外刮板, 11、内水封槽卸料口, 12、外水封槽卸料口, 13、内水封刀,14、外水封刀,15、外水封槽双层卸灰阀,16、内水封槽双层卸灰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它包括炉框1、外 炉墙2、物料3、炉底4、外水封槽5、炉底机械6、内炉墙7、内水 封槽8、内刮板9、外刮板10、内水封刀13、外水封刀14、外水封槽 双层卸灰阀15和内水封槽双层卸灰阀16。
如图1、图3所示,外炉墙2和内炉墙7设置在炉框1内,外炉 墙2和内炉墙7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炉膛,炉底4设在环形炉膛的底部, 物料3设置在炉底4上,炉底机械6设置在炉底4的下方,炉底机械 6可驱动炉底4在环形炉膛中作圆周运动。外炉墙2和炉底4的底部 设有外水封槽5,外水封槽5的槽底倾斜,外水封槽5的槽底的最底 处设有外水封槽卸料口 12,外水封槽卸料口 12外连接有外水封槽双 层卸灰阀15,炉底4上固定有插在外水封槽5中的外水封刀14,外 水封刀14上固定六个插入到外水封槽5底部且与外水封槽5不接触 的外刮板IO,六个外刮板IO在外水封刀14所在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如 图2所示),外刮板10设置在外水封槽5的径向方向上。内炉墙7和 炉底4的底部设有内水封槽8,内水封槽8的槽底倾斜,内水封槽8 的槽底的最低处设在内水封槽卸料口 11,内水封槽卸料口 11外连接 有内水封槽双层卸灰阀16,炉底4上固定有插在内水封槽8中的内水 封刀13,内水封刀13上固定有三个插入到内水封槽8的底部且与内 水封槽8不接触的内刮板9。三个内刮板9在内水封刀13所在的圆周 上均匀分布(如图2所示),内刮板9设置在内水封槽8的径向方向 上,两水封槽可对炉膛进行气密封。
工作原理炉底在转动过程中,带着内刮板和外刮板分别在内水 封槽和外水封槽中运动,刮板带着槽中的杂物也随之运动,当走到卸 料口时,杂物自动掉入卸料口,在卸灰时,先打开双层卸灰阔的上层 阀、关闭下层阔,使杂物进入两层阀之间,再关阀上层阀、打开下层 阀,使杂物卸出后,关闭下层阀。
权利要求1、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包括炉框(1)、外炉墙(2)、炉底(4)、外水封槽(5)、内水封槽(8)、炉底机械(6)、内炉墙(7)、内水封刀(13)和外水封刀(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水封刀(13)上固定有伸入到内水封槽(8)底部且与内水封槽(8)不接触的内刮板(9),外水封刀(14)上固定有伸入到外水封槽(5)底部且与外水封槽(5)不接触的外刮板(10),外水封槽(5)和内水封槽(8)的槽底均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外连接有双层卸料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水封槽(5)和内水封槽(8)的槽底均倾斜,外水封槽(5)和内水封槽(8)的卸料口均设在外水封槽(5)和内水封槽(8)的槽底的最低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刮板(9)沿内水封槽(8)径向设置,内刮板(9)与内水封槽(8)的侧壁和槽底均有一定的间隙,所述的外刮板(10)沿外水封槽(5)径向设置,外刮板(10)与外水封槽(5)的侧壁和槽底均有一定的间隙。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刮板(10)有六个,六个外刮板(10)在外水封刀(14)所在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内刮板(9)有三个,三个内刮板(9)在内水封刀(13)所在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外水封槽(5)和内水封槽(8)各具有l-2个所述的卸料口,每个卸料口外均连接有所述的双层卸灰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快速清除水封槽漏料的环形还原炉,本实用新型包括炉框、外炉墙、炉底、外水封槽、内水封槽、炉底机械、内炉墙、内水封刀和外水封刀,所述的内水封刀上固定有伸入到内水封槽底部且与内水封槽不接触的内刮板,外水封刀上固定有伸入到外水封槽底部且与外水封槽不接触的外刮板,外水封槽和内水封槽的槽底均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外连接有双层卸料阀。本实用新型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两刮板可对两水封槽进以清理杂物,杂物定时从双层卸灰阀中排出,水封槽中不会积留杂物,无需停炉清理,既节省了清理杂物的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提高水封槽的密封性,十分经济适用。
文档编号C21B13/00GK201368666SQ20092001932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7日
发明者张允茂, 李国良, 王志涛, 玲 顾 申请人:玲 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