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982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钢液连续浇铸技术(简称连铸)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与钢锭浇铸(模铸) 相比有着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在世界钢铁生产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钢液的连铸比(用连铸生产的钢坯占总钢坯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90%以上。因此,连铸技术在钢铁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连铸中间包的冶金作用主要包括由钢包进入中间包内的钢液成分、温度进一步均勻,同时促进中间包内钢液中夹杂物上浮以提高钢的洁净度。为了充分发挥以上所述中间包冶金效果,有必要对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在连铸过程中,钢液首先由位于中间包上部放置在特定回转台上的钢包通过长水口流入到中间包,然后通过中间包内合理的流动,从其下部的水口流出,再进一步流入结晶器冷却凝固成连铸坯。因此,中间包内所流出的钢液状况(温度、成分均勻性、洁净度高低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铸坯的质量,也就与最终成品材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常规钢种的连铸中间包只需要采用设湍流器、堰(或称上挡墙)、坝(下挡墙)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控流装置的组合就可以保证获得满意的冶金效果。过多的控流装置一方面增加了中间包修砌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不锈钢是一种高质量的特殊钢,其用途极为广泛。不锈钢对冶金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高的表面和内部质量、高的洁净度。因此,对钢液和连铸坯质量的要求明显高于其它普通钢材。这就对中间包冶金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以外,不锈钢是一种高合金钢材,其成本很高,为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希望在保证中间包具有优良的冶金功能的条件下,每个中间包在完成其一个服役周期后中间包内的残余钢液尽可能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中间包冶金效果的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包括中间包外壳主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内的湍流器、上挡墙和下挡墙;所述湍流器与所述下挡墙之间设有所述上挡墙;所述下挡墙上对称设有排流孔,该下挡墙与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侧壁之间设有中间包出流水口。所述排流孔的倾角为5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在下挡墙上对称设有带倾角的排流孔,从该排流孔中流出的钢液由于向上出流,同样可以保证这些小流股钢液的冶金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坝背后钢液的活跃程度,因此,该排流孔的设计不仅不会影响流动的合理性,而且对促进坝右侧的混勻条件起到有利的作用,可以实现在对整体中间包流场没有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最终剩余钢水量的目的。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湍流器、上挡墙和下挡墙三种控流装置的组合,使得钢液获得很大的流动路径,因此,使得温度、成分得到充分均勻混合,同时夹杂物也可以得到有效上浮去除。3、本实用新型经实际应用后,洁净度得到提高(氧含量从改进前的40ppm降低到 30ppm,降低了 25% ),大于30微米以上的大夹杂物出现率降低了 25%,连铸坯缺陷出现率降低了 18%,中间包浇注结束残余钢液减少了 4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中1-中间包外壳主体2-湍流器3-上挡墙4-下挡墙5-排流孔6_流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包括中间包外壳主体1及设在中间包外壳主体1内的湍流器2、上挡墙3和下挡墙4。湍流器2与下挡墙4 之间设有上挡墙3 ;下挡墙4上对称设有倾角为5 15°的排流孔5,该下挡墙4与中间包外壳主体1侧壁之间设有中间包出流水口 6。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包括中间包外壳主体(1),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1)内的湍流器O)、上挡墙C3)和下挡墙; 所述湍流器( 与所述下挡墙(4)之间设有所述上挡墙(3);所述下挡墙(4)上对称设有排流孔(5),该下挡墙(4)与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1)侧壁之间设有中间包出流水口(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孔(5)的倾角为5 1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不锈钢连铸用中间包流动控制装置,包括中间包外壳主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内的湍流器、上挡墙和下挡墙;所述湍流器与所述下挡墙之间设有所述上挡墙;所述下挡墙上对称设有排流孔,该下挡墙与所述中间包外壳主体侧壁之间设有中间包出流水口。本实用新型采用湍流器、上挡墙和下挡墙三种控流装置的组合,使得钢液获得很大的流动路径,温度、成分得到充分均匀混合,同时夹杂物也可以得到有效上浮去除,实现在对整体中间包流场没有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最终剩余钢水量的目的。
文档编号B22D41/00GK201950179SQ20102067240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8日
发明者叶红刚, 李志磊, 潘吉祥 申请人: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