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尺寸可调节的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领域,如溅射靶材等,产品尺寸不统一,而且要求真空熔铸,铸锭尺寸多样, 进而,铸锭浇注模具尺寸也相应随之变化,从而导致需要各种尺寸的模具,造成模具制造费用增加,而且使用模具过程中需要反复更换,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制造成本,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铸造模具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根据浇注材料尺寸可调节,制造、使用方便,节约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模具为两片L型模块,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两片L型模块相对位置可以调整。前述的铸造模具,其中,模具材料为45#钢。前述的铸造模具,其中,两片L型模块的厚度大于25mm,模具底座的厚度大于 40mm ο前述的铸造模具,用于浇注熔点在200-1300°C的Sn、Al、Cu、NiCr或NiCu等金属或合金材料。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包括 将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 将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2-5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 将两片L型模块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
模具底座一侧面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使用本发明制造出的模具的方法,包括浇注之前在两片L型模块内表面和模具底座上表面涂有氧化锆脱模剂,并将上述模具和模具底座在 300-500°C的退火炉内预热l_2h,浇注之前将进水口通水,并且水流量控制在0-10m3/h。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的铸造模具能实现针对不同尺寸材料浇注时可以调节模具尺寸,进而节省了人力成本;采用低碳钢制造,又可进一步节省制造成本;两片L型模块和模具底座有足够的厚度,结实耐用;并可浇注多种不同材料,应用范围广。本发明的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因为在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处放有石棉,用以密封缝隙,不用担心浇注过程中发生金属漏液。本发明的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由于在浇注之前刷涂脱模剂,使得脱模更加容易, 同时由于模具底座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浇注时冷却水的存在加快了铸件冷却速度,提高了浇注效率。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通过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并且相对位置可调,从而实现针对不同尺寸的铸件进行浇注。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磷酸根浓度分析仪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 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为铸造模具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3,模具为45#钢制造的两片L型模块1、2,即,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3上,两片L型模块1、2相对位置可以调整,两片L型模块1、2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两片L型模块1、2的厚度均为25mm,模具底座3的厚度为40mm。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第一步,将两片L型模块1、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上,根据逐渐尺寸调整两片L型模块1、2的位置;第二步,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两片L 型模块1、2 ;第三步,将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置3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第四步,在模具底座3 —侧面设置有进水口 4和出水口 5,使用过程中水流流量控制在4m3/h。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浇注之前,在两片L型模块1、2内表面和所述模具底座3上表面涂氧化锆脱模剂,并用热喷涂枪吹干,接着将涂有氧化锆脱模剂的两片L型模块1、2和模具底座3在350°C的退火炉内预热池。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3,模具为45#钢制造的两片L型模块1、2,即,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3上,两片L型模块1、2相对位置可以调整,两片L型模块1、2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两片L型模块1、2的厚度均为30mm,模具底座3的厚度为45mm。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第一步,将两片L型模块1、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上,根据逐渐尺寸调整两片L型模块1、2的位置;第二步,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两片L 型模块1、2 ;第三步,将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置4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第四步,在模具底座3 —侧面设置有进水口 4和出水口 5,使用过程中水流流量控制在6m3/h。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浇注之前,在两片L型模块1、2内表面和所述模具底座3上表面涂氧化锆脱模剂,并用热喷涂枪吹干,接着将涂有氧化锆脱模剂的两片L型模块1、2和模具底座3在400°C的退火炉内预热1.证。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3,模具为45#钢制造的两片L型模块1、2,即,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L型模块Al和L型模块B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3上,两片L型模块1、2相对位置可以调整,两片L型模块1、2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两片L型模块1、2的厚度均为33mm,模具底座3的厚度为48mm。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第一步,将两片L型模块1、2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模具底座上,根据逐渐尺寸调整两片L型模块1、2的位置;第二步,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两片L 型模块1、2 ;第三步,将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置5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第四步,在模具底座3 —侧面设置有进水口 4和出水口 5,使用过程中水流流量控制在8m3/h。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浇注之前,在两片L型模块1、2内表面和所述模具底座3上表面涂氧化锆脱模剂,并用热喷涂枪吹干,接着将涂有氧化锆脱模剂的两片L型模块1、2和模具底座3在450°C的退火炉内预热1.池。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发明铸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的技术创新,对于现今同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两片L型模块,所述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所述两片L型模块相对位置可以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材料为45#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片L型模块的厚度大于 25mm,所述模具底座的厚度大于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模具用于浇注熔点在200-1300°C的金属或合金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或合金材料为Sn、Al、Cu、 NiCr 或 NiCu。
6.一种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铸造模具的方法,包括将所述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所述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2-5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所述两片L型模块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所述模具底座一侧面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制造出的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注之前,在所述两片L 型模块内表面和所述模具底座上表面涂有脱模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剂为氧化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注之前将所述模具和模具底座在300-500°C的退火炉内预热1-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铸造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注之前将所述进水口通水,水流量控制在0-10m3/h。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铸造模具,包括模具和模具底座,模具为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两片L型模块相对位置可以调整,铸造模具用于浇注熔Sn、Al、Cu、NiCr或NiCu等金属或合金材料;本发明公开的用于制造铸造模具的方法,首先将两片L型模块相对并垂直放置在所述模具底座上,其次在两片L型模块接触面放2-5mm的石棉,用以密封缝隙,接着,将两片L型模块通过上下两个固定夹固定在一起,最后,模具底座一侧面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发明公开的使用铸造模具方法,浇注之前,在两片L型模块内表面和模具底座上表面涂有氧化锆脱模剂并将模具和模具底座在300-500℃的退火炉内预热1-2h。
文档编号B22C9/00GK102430713SQ20111044200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6日
发明者曹兴民, 朱振华 申请人:昆山全亚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