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型蓄能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02067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增压型蓄能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增压型蓄能器,包括分别与缸套相接的上盖和下盖,缸套内设置有活塞,行程杆的一端插入缸套内与活塞的一端相接,活塞的另一端与活塞杆的一端相接,下盖与阀座相接,活塞杆的另一端插套在下盖中,活塞杆的另一端、下盖及阀座共同围成增压腔,阀座上设置有第一孔道,该第一孔道的一端连通增压腔,第一孔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单向阀,活塞杆、活塞、缸套与下盖共同围成油腔,下盖及阀座上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孔道,该第二孔道的一端连通油腔,第二孔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单向阀。阀座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该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孔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压力损失小,建压时间更短的特点。
【专利说明】增压型蓄能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能器,特别是一种增压型蓄能器。
【背景技术】
[0002]压铸机的压射增压部分是采用蓄能器作为能源。传统压铸机压射增压油路的控制结构为:蓄能器+增压油缸系统,如图1-图2所示。但是,对于机型越大的压铸机来说,此种结构就越发出现弊端,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压射增压部分占用空间比较大,其设计极为不方便,并且,这种结构相对独立,压力损失难以减少,而且建压时间越来越长。
[0003]中国专利文献号CN1470345A于2004年I月28日公开了一种压铸机的匀加速压射系统,主要包括压射缸、压射杆、压射冲头、压室、模具和增压缸、储能器,以及由油泵、阀组成的油路系统,其中压射杆由压射缸推动,所述压射杆的运动分为慢压射阶段,快压射阶段和增压阶段,慢压射阶段分为匀加速段和匀速段,且该匀速段的取值为由工艺条件决定的临界速度。油路系统的调节阀均采用电控比例阀,该各电控比例阀均由程序控制器或微处理器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压力损失小,建压时间更短的增压型蓄能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增压型蓄能器,包括分别与缸套相接的上盖和下盖,缸套内设置有活塞,其结构特征是行程杆的一端插入缸套内与活塞的一端相接,活塞的另一端与活塞杆的一端相接,下盖与阀座相接,
[0006]活塞杆的另一端插套在下盖中,活塞杆的另一端、下盖及阀座共同围成增压腔,
[0007]阀座上设置有第一孔道,该第一孔道的一端连通增压腔,第一孔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单向阀,
[0008]活塞杆、活塞、缸套与下盖共同围成油腔,下盖及阀座上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孔道,该第二孔道的一端连通油腔,第二孔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单向阀。
[0009]进一步,所述阀座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该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孔道相连通。
[0010]进一步,所述上盖与连通板相接,连通板内设置有连通通道,上盖上设置有连通孔与连通通道相通。
[0011]进一步,所述上盖、活塞和缸套共同围成气腔,气腔通过连通通道与储气瓶连通。
[0012]进一步,所述行程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上盖和连通板后与位于缸套外的行程开关对应设置。
[0013]进一步,所述连通板上设置有密封镶套,行程杆滑动的设置在密封镶套中。
[0014]进一步,所述增压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护层。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相当于集成了增压系统,故而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在压铸机上使用时,同比于传统压铸压射增压油路的结构,其压力损失小,建压时间更短。
[0016]本实用新型在阀座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经过测试,能大大降低噪音。
[0017]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压铸机,而且完全可以用在有类似增压机构的其他机器当中,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压力损失小和建压时间更短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传统压铸机压射增压油路的控制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的I处放大局部剖切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的II处放大局部剖切示意图。
[0022]图中:I为行程开关,2为密封镶套,3为上盖,4为活塞,5为第一轴承带,6为第一密封圈,7为第二密封圈,8为第二轴承带,9为缸套,10为活塞杆,11为第三密封圈,12为下盖,13为阀座,14为第一孔道,15为第三单向阀,16为第二孔道,17为增压腔,18为油腔,19为储气瓶,20为气阀接口,21为连通板,21.1为连通通道,22为压力表接口,23为第四密封圈,24为行程杆,25为气腔,Vl为插装阀,V2为第一电磁阀,V3为动态插装阀,V4为第二电磁阀,V5为第一单向阀,V6为第二单向阀,A为系统高压油路,B为快速压射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4]参见图3-图4,本增压型蓄能器,包括分别与缸套9相接的上盖3和下盖12,缸套9内设置有活塞4,行程杆24的一端插入缸套9内与活塞4的一端相接,活塞4的另一端与活塞杆10的一端相接,下盖12与阀座13相接,活塞杆10的另一端插套在下盖12中,活塞杆10的另一端、下盖12及阀座13共同围成增压腔17。
[0025]在本实施例中,活塞的一端螺纹连接活塞杆,活塞的另一端螺纹连接行程杆。活塞将缸套分隔成上下两个腔:气腔和油腔。活塞可在缸套中滑动。
[0026]行程杆与活塞螺纹连接,行程杆与活塞螺纹一起滑动。
[0027]阀座13上设置有第一孔道14,该第一孔道14的一端连通增压腔17,第一孔道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单向阀V5。
[0028]活塞杆10、活塞4、缸套9与下盖12共同围成油腔18,下盖12及阀座13上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孔道16,该第二孔道16的一端连通油腔18,第二孔道16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单向阀V6。
[0029]阀座13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5,该第三单向阀15的出口与第二孔道16相连通。
[00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单向阀15与第一单向阀V5、第二单向阀V6不一样,首先是各自的通径规格和开启压力等参数都不一样,其次是用途也不一样,第一单向阀V5与第二单向阀V6分别在油路中起单向作用,而第三单向阀15是用来减噪音的。
[0031]上盖3与连通板21相接,连通板21内设置有连通通道21.1,上盖3上设置有连通孔与连通通道21.1相通。
[0032]上盖3、活塞4和缸套9共同围成气腔25,气腔25通过连通通道21.1与储气瓶19连通。[0033]行程杆2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上盖3和连通板21后与位于缸套9外的行程开关I对应设置。行程杆在密封镶套中滑动并露出连通板,行程杆通过行程开关进行限位。
[0034]连通板21上设置有密封镶套2,行程杆24滑动的设置在密封镶套2中。
[0035]增压腔17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护层。实际制作时,可以在增压腔17的内壁上焊接或者复合铜保护层。
[0036]本实用新型将增压机构集成在蓄能器内,其工作过程如下。
[0037]先给蓄能器储能,系统高压油经过减压阀和第一单向阀V5、第二单向阀V6以及第一孔道、第二孔道分别进入到增压腔、油腔。
[0038]活塞在高压油的作用下,压缩气体。活塞往上滑动。当油腔内的高压油存储到一定高度后,朝上运动的行程杆碰到设定好的行程开关时,立即停止储能。
[0039]在需要增压时,第一电磁阀V2和第二电磁阀V4同时得电。动态插装阀V3打开,油腔内的高压油返回到油箱中,油腔内的压力突降并接近零。同时,插装阀Vi打开,增压腔立即连通压射油缸无杆腔。蓄能器的活塞两端压力立即不平衡。
[0040]在气压的作用下,活塞连通活塞杆一起往下滑动。如果忽略油腔的压力,那么高气压作用在活塞上的力通过活塞杆作用在增压腔上了。由于活塞杆相对活塞面积小。根据力平衡原理,最后形成增压。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压型蓄能器,包括分别与缸套(9)相接的上盖(3)和下盖(12),缸套(9)内设置有活塞(4),其特征是行程杆(24)的一端插入缸套(9)内与活塞(4)的一端相接, 活塞(4)的另一端与活塞杆(10)的一端相接, 下盖(12)与阀座(13)相接, 活塞杆(10)的另一端插套在下盖(12)中,活塞杆(10)的另一端、下盖(12)及阀座(13)共同围成增压腔(17), 阀座(13)上设置有第一孔道(14),该第一孔道(14)的一端连通增压腔(17),第一孔道(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单向阀(V5), 活塞杆(10)、活塞(4)、缸套(9)与下盖(12)共同围成油腔(18), 下盖(12)及阀座(13)上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孔道(16),该第二孔道(16)的一端连通油腔(18),第二孔道(16)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单向阀(V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阀座(13)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5),该第三单向阀(15)的出口与第二孔道(16)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上盖(3)与连通板(21)相接,连通板(21)内设置有连通通道(21.1),上盖(3)上设置有连通孔与连通通道(21.1)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上盖(3)、活塞(4)和缸套(9)共同围成气腔(25),气腔(25)通过连通通道(21.1)与储气瓶(19)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行程杆(2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上盖(3 )和连通板(21)后与位于缸套(9 )外的行程开关(I)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连通板(21)上设置有密封镶套(2),行程杆(24)滑动的设置在密封镶套(2)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增压型蓄能器,其特征是所述增压腔(17)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护层。
【文档编号】B22D17/20GK203508981SQ201320524710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6日
【发明者】刘爱华, 高潮 申请人: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