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补压型插装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包括与阀体的一端相接的阀盖,阀体内设置有滑动的顶杆和阀芯,顶杆与阀芯相接,阀盖与盖板相接,阀盖与盖板共同围成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中,顶杆的一端伸入油缸内与活塞相接,顶杆的中部穿过阀芯,阀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顶杆的另一端与用于封闭该第一通孔的封闭机构相接。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一锥面,第一通孔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二锥面,第一锥面压接在第二锥面上。顶杆的一端与活塞螺纹连接。活塞把油缸分隔成两个腔: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盖板上设置有与第一活塞腔相通的第三孔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体积小、制作成本低、能进行少量补压、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专利说明】循环补压型插装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装阀,特别是一种循环补压型插装阀。
【背景技术】
[0002]压铸机的蓄能器进行储能时,由于阀的压力损失,将导致蓄能器的油压略低于系统压力。然而,一些要求较高的模具需要精准的压力。传统压铸机在进行储能时,如附图1所示,经常会提高系统压力进行储能。虽然这样做法比较简便,但是一般不提倡,其原因在于,当涉及到控制程序以及调试时,可能会出现因调整系统压力而影响到其他分支油路的压力。
[0003]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061823Y于2008年5月21日公开了一种热室压铸机的压射油路装置,它包括由压射油缸、设于其内的压射活塞和压射杆组成的压射组件,由慢压射电磁阀及其油路组成的慢压射供油系统,快压射供油系统由快压射蓄能器、单向阀、快压射进油阀和快压射出油阀以及连接上述各部件的油路组成;液压回程系统由回程进油阀和回程出油阀及其油路组成;快压射进油、出油阀和回程进油、出油阀的控制装置分别由连接快压射进油、出油阀和回程进油、出油阀的电磁阀及其连接电路组成。快压射进油阀的输入端与快压射蓄能器和单向阀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相连。快压射出油阀的输入端与压射油缸的有杆腔相连,输出端与油箱相连。回程进油阀的输入端和单向阀的输入端并联与油泵的输出端相连,回程进油阀输出端与压射油缸的有杆腔相连。回程出油阀的输入端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相连,输出端与油箱相连。这种压射油路装置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且效果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体积小、制作成本低、能进行少量补压、适用范围广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包括与阀体的一端相接的阀盖,阀体内设置有滑动的顶杆和阀芯,顶杆与阀芯相接,其结构特征是阀盖与盖板相接,阀盖与盖板共同围成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中,顶杆的一端伸入油缸内与活塞相接,顶杆的中部穿过阀芯,阀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顶杆的另一端与用于封闭该第一通孔的封闭机构相接。
[0006]进一步,所述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垫套,第一通孔设置在垫套上,顶杆的另一端压接在第一通孔上。
[0007]进一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一锥面,第一通孔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二锥面,第一锥面压接在第二锥面上。
[0008]进一步,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活塞螺纹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活塞把油缸分隔成两个腔: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盖板上设置有与第一活塞腔相通的第三孔道,阀盖上设置有与第二活塞腔相通的第四孔道。
[0010]进一步,所述阀芯把阀体的内部分隔为三个腔:阀芯腔、排气腔和连通腔,[0011]其中,阀芯腔由阀芯的顶部、阀体、阀盖与顶杆共同围成,阀盖上设置有连通阀芯腔的第二孔道,
[0012]排气腔由阀芯的中部与阀体共同围成,阀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排气腔相通的第一孔道,
[0013]连通腔由阀芯的底部与阀体共同围成,阀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连通腔相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连通腔相通。
[0014]进一步,所述阀芯的截面呈T形。
[0015]进一步,所述顶杆滑动的穿过阀芯,顶杆与阀芯形成密封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在对蓄能器进行储能时,通过循环补压型插装阀的循环工作就能弥补因阀和管路而损失的少量压力;可以作为小型的加压器进行使用。
[0017]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单向机构和增压机构,不仅可以适用于压铸机,而且适用于注塑机以及其他有类似要求的机器当中,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0018]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体积小、制作成本低、能进行少量补压、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传统压铸机的蓄能器储能油路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蓄能器储能油路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中的I处放大局部剖切示意图。
[0022]图中:I为活塞,2为第二活塞腔,3为第二孔道,4为第一孔道,5为垫套,6为顶杆,7为排气腔,8为阀芯,9为阀体,10为阀芯腔,11为第四孔道,12为阀盖,13为盖板,14为第一活塞腔,15为第三孔道,16为连通腔,V3为第二先导电磁阀,V2为第一先导电磁阀,V4为单向阀,A为第一通孔,B为第二通孔,Vl为循环补压型插装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4]参见图2-图3,本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包括与阀体9的一端相接的阀盖12,阀体9内设置有滑动的顶杆6和阀芯8,顶杆6与阀芯8相接,阀盖12与盖板13相接,阀盖12与盖板13共同围成油缸,活塞I设置在油缸中,顶杆6的一端伸入油缸内与活塞I相接,顶杆6的中部穿过阀芯8,阀体9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A,顶杆6的另一端与用于封闭该第一通孔A的封闭机构相接。
[0025]在本实施例中,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阀体9内的垫套5,第一通孔A设置在垫套5上,顶杆6的另一端压接在第一通孔A上。顶杆6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一锥面,第一通孔A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二锥面,第一锥面压接在第二锥面上。此时,第一通孔A与连通腔16被隔断。
[0026]为了便于安装,顶杆6的一端与活塞I螺纹连接。
[0027]活塞I可在阀盖与盖板形成的油缸内滑动。活塞I把油缸分隔成两个腔:第一活塞腔14和第二活塞腔2,盖板13上设置有与第一活塞腔14相通的第三孔道15,阀盖12上设置有与第二活塞腔2相通的第四孔道11。
[0028]阀芯8把阀体9的内部分隔为三个腔:阀芯腔10、排气腔7和连通腔16,
[0029]其中,阀芯腔10由阀芯8的顶部、阀体9、阀盖12与顶杆6共同围成,阀盖12上设置有连通阀芯腔10的第二孔道3,
[0030]排气腔7由阀芯8的中部与阀体9共同围成,阀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排气腔7相通的第一孔道4,
[0031]连通腔16由阀芯8的底部与阀体9共同围成,阀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连通腔16相通的第二通孔B,第一通孔A与连通腔16相通。
[0032]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和电磁阀阀孔相通。第四孔道为排气孔。
[0033]阀芯8的截面呈T形。T形的阀芯中间穿过顶杆,阀芯的大小端可以分别在阀体的大小孔内密封式滑动。
[0034]顶杆的外圆柱面光滑,顶杆的中部密封式的穿过阀芯。
[0035]顶杆6滑动的穿过阀芯8,顶杆6与阀芯8形成密封连接。
[0036]工作时,见图2-图3,先给蓄能器储能,第一先导电磁阀V2得电,高压油一部分通过第一先导电磁阀V2进入到第二活塞腔,第一活塞腔连通油箱。活塞带动顶杆往左滑动。第一通孔A和第二通孔B通过连通腔16实现相通,高压油从第一通孔A到第二通孔B,然后经过作为单向机构的单向阀V4,最终进入到储能器的油腔中。经过一定时间后,蓄能器达到接近系统压力,但是还差一点,此时储能不能继续进行。
[0037]在此情况下,需要借助增压机构进行增压,具体为:将第一先导电磁阀V2失电,高压油进入到第一活塞腔,第二活塞腔连通油箱。由于活塞的截面积比顶杆的截面积要大,所以活塞带动顶杆往右滑动。顶杆的第一锥面与垫套的第二锥面贴合,第一通孔A和第二通孔B之间被隔断了,第一通孔A与第二通孔B之间互不连通。接下来,第二先导电磁阀V3得电,高压油通过第二先导电磁阀V3进入阀芯腔,阀芯立即往右滑动。由于阀芯8的截面呈T形,阀芯的小端比大端面积小,根据平衡原理,这样就在第二通孔B与单向阀V4这个管道内形成了增压。第二通孔B的压力比蓄能器高,部分高压油进入到蓄能器中,为蓄能器补压。如此循环,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达到设定压力后,机器便停止储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包括与阀体(9)的一端相接的阀盖(12),阀体(9)内设置有滑动的顶杆(6)和阀芯(8),顶杆(6)与阀芯(8)相接,其特征是阀盖(12)与盖板(13)相接,阀盖(12)与盖板(13)共同围成油缸,活塞(I)设置在油缸中,顶杆(6)的一端伸入油缸内与活塞(I)相接,顶杆(6)的中部穿过阀芯(8),阀体(9)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A),顶杆(6)的另一端与用于封闭该第一通孔(A)的封闭机构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阀体(9)内的垫套(5),第一通孔(A)设置在垫套(5)上,顶杆(6)的另一端压接在第一通孔(A)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顶杆(6)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一锥面,第一通孔(A)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密封的第二锥面,第一锥面压接在第二锥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顶杆(6)的一端与活塞(I)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活塞(I)把油缸分隔成两个腔:第一活塞腔(14)和第二活塞腔(2),盖板(13)上设置有与第一活塞腔(14)相通的第三孔道(15),阀盖(12)上设置有与第二活塞腔(2)相通的第四孔道(1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阀芯(8)把阀体(9)的内部分隔为三个腔:阀芯腔(10)、排气腔(7)和连通腔(16),其中,阀芯腔(10)由阀芯(8)的顶部、阀体(9)、阀盖(12)与顶杆(6)共同围成,阀盖(12)上设置有连通阀芯腔(10)的第二孔道(3),排气腔(7)由阀芯(8)的中部与阀体(9)共同围成,阀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排气腔(7)相通的第一孔道(4),连通腔(16)由阀芯(8)的底部与阀体(9)共同围成,阀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连通腔(16)相通的第二通孔(B),第一通孔(A)与连通腔(16)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阀芯(8)的截面呈T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补压型插装阀,其特征是所述顶杆(6)滑动的穿过阀芯(8),顶杆(6)与阀芯(8)形成密封连接。
【文档编号】B22D17/20GK203426403SQ201320524722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6日
【发明者】刘爱华, 高潮 申请人: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