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22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和抛光驱动组件,抛光组件包括砂带和转轮,砂带张紧在转轮的外表面,转轮通过支柱固设在抛光机的机架上,抛光组件包括至少三组转轮,分别为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第一、第二、第三转轮沿着工件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依次排列,每组转轮外表面均张紧有砂带,支柱上设有驱动第一转轮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动力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砂带利用率高,抛光效果好,返工率低的优点。
【专利说明】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金属工件进行抛光作业的抛光机,尤其是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
【背景技术】
[0002]一般金属工件在加工成型后,表面会有毛刺或刮痕,影响使用,因此需要抛光机对这种金属工件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抛光机包括输送金属工件的输送机构以及对金属工件进行抛光的抛光机构,抛光机构包括抛光件和驱动抛光件运动的抛光驱动机构,抛光件包括转轮和张紧在转轮外表面的砂带,抛光驱动机构驱动转轮带动砂带做循环转动使金属工件在由输送机构输送的过程中使砂带对金属工件表面的毛刺和刮痕进行磨砂完成抛光动作。由于传统的抛光机只配置一个抛光件,在抛光时,金属工件容易有局部可能达不到实际的抛光效果,出现抛光效果不均匀的问题,就需要返工操作,降低了抛光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带抛光利用率高、抛光效果好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和抛光驱动组件,抛光组件包括砂带和转轮,砂带张紧在转轮的外表面,转轮通过支柱固设在抛光机的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组件包括至少三组转轮,分别为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转轮沿着工件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依次排列,每组转轮外表面均张紧有砂带,所述支柱上设有驱动第一转轮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动力机构。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柱上还设有驱动第三转轮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动力机构。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气缸,动力气缸中设有活塞杆,活塞杆端部通过连接杆与支柱连接,转轮通过支撑轴固设在支柱上,支撑轴与所述支柱垂直相交,支撑轴穿过支柱的一端设有球形突起,所述连接杆端部设有环形圈,环形圈内环面与所述球形突起外表面匹配,所述球形突起嵌设在所述环形圈中,所述球形突起背离支柱的一端延伸有螺杆,螺杆上设有锁紧螺母。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锁紧螺母和所述球形突起之间。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杆端部固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朝向所述连接杆的端面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朝向开口槽的端面设有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置于开口槽中且环形圈中设有定位轴,定位轴的两端穿过开口槽壁上的两个通孔。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动力机构还包括传感器和感应控制装置,传感器设置在工件沿着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输送路径上,感应控制装置与所述动力气缸连接。
[0010]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支柱上设置了两组动力气缸用来驱动第一转轮和第三转轮分别带动砂带做左右方向的往复摆动,从而提高砂带的抛光利用率,达到更好的抛光效率,减少返工率。其中左右方向是指由工件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上述微摆动的范围在2-8cm之间,上述砂带的宽度为15-20cm。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主视图;
[0014]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后视图;
[0016]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机构与支撑轴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是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I和抛光驱动组件,抛光组件I包括砂带11和转轮12,砂带11张紧在转轮12的外表面,转轮12通过支柱3固设在抛光机的机架上,抛光组件I包括至少三组转轮12,分别为沿着工件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转轮121、第二转轮122和第三转轮123,每组转轮12外表面均张紧有砂带11,机架上分别设有驱动第一转轮121和第三转轮123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两组动力机构4,动力机构4与支柱3联动连接。上述每组转轮12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砂带11张紧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表面。
[0018]上述动力机构4包括动力气缸41,动力气缸41中设有活塞杆42,活塞杆42端部通过连接杆43与支柱3连接,转轮12通过支撑轴5固设在支柱3上,支撑轴5与支柱3垂直相交,支撑轴5穿过支柱3的一端设有球形突起51,连接杆43端部设有环形圈431,环形圈431内环面与球形突起51外表面匹配,球形突起51嵌设在环形圈431中,球形突起431背离支柱3的一端延伸有螺杆52,螺杆52上设有锁紧螺母53。通过锁紧螺母53锁定连接杆43防止其脱离支撑轴5。动力气缸41通过活塞杆42拉动连接杆43做水平方向上的左右来回运动从而使第一转轮121和第三转轮123在左右方向上有微摆动,使该砂带11充分地磨削工件完成抛光动作,达到更好的抛光效果,该摆动范围在2-8cm之间,优选的为6cm,砂带的宽度优选的为16cm。
[0019]上述螺杆52上套设有垫片54,垫片54位于锁紧螺母53和球形突起51之间。垫片54的设置可以减少支撑轴5在摆动时与连接杆43之间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0020]上述活塞杆42端部固设有连接块6,连接块6朝向连接杆43的端面设有开口槽61,开口槽6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连接杆43朝向开口槽61的端面设有环形圈62,环形圈62置于开口槽61中且环形圈62中设有定位轴63,定位轴63的两端穿过开口槽61壁上的两个通孔。
[0021]上述动力机构4还包括传感器和感应控制装置,传感器设置在工件沿着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输送路径上,感应控制装置与动力气缸41连接。当工件由输送机构输送到位时,感应器感应到工件后,将信号传递到感应控制装置,感应控制装置控制动力气缸41开始工作,感应器的设置使得该装置更具机械化,操作更方便,控制更准确。
[0022]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支柱3上设置了两组动力气缸41用来驱动第一转轮121和第三转轮123分别带动砂带11做左右方向的往复摆动,从而提高砂带11的抛光利用率,达到更好的抛光效率,减少返工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和抛光驱动组件,抛光组件包括砂带和转轮,砂带张紧在转轮的外表面,转轮通过支柱固设在抛光机的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组件包括至少三组转轮,分别为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转轮沿着工件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依次排列,每组转轮外表面均张紧有砂带,所述支柱上设有驱动第一转轮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动力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上还设有驱动第三转轮做左右来回微摆动的动力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气缸,动力气缸中设有活塞杆,活塞杆端部通过连接杆与支柱连接,转轮通过支撑轴固设在支柱上,支撑轴与所述支柱垂直相交,支撑轴穿过支柱的一端设有球形突起,所述连接杆端部设有环形圈,环形圈内环面与所述球形突起外表面匹配,所述球形突起嵌设在所述环形圈中,所述球形突起背离支柱的一端延伸有螺杆,螺杆上设有锁紧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锁紧螺母和所述球形突起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端部固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朝向所述连接杆的端面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朝向开口槽的端面设有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置于开口槽中且环形圈中设有定位轴,定位轴的两端穿过开口槽壁上的两个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端部固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朝向所述连接杆的端面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朝向开口槽的端面设有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置于开口槽中且环形圈中设有定位轴,定位轴的两端穿过开口槽壁上的两个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抛光机中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还包括传感器和感应控制装置,传感器设置在工件沿着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输送路径上,感应控制装置与所述动力气缸连接。
【文档编号】B24B21/22GK203418403SQ201320533519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张基文 申请人:苍南县灵泉抛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