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烧结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185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激光烧结成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激光快速成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激光烧结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简称SLS)是采用激光有选择地分层烧结粉末材料(简称粉料),并使烧结成型的各固化层叠加生成所需形状的零件的技术,通常,在进行激光烧结前,需要对加工粉料进行预热,以提高烧结速度效率,并防止在激光直接烧结的过程中产生温度梯度,导致产生残余应力,使零件的性能降低,但为了避免粉料在烧结前已经成型,粉料在预热时温度需要低于烧结时的温度;另外,在进行激光烧结后,需要对烧结的区域进行重熔,从而对材料进行重组,使因烧结不完全而产生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在重熔过程中消除,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在重熔时,粉料的温度可低于烧结时粉料的温度。

尽管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具有成型工艺简单、制件性能优良、材料利用率高以及适用性广等优点,但对加工时的辅助设备以及运动控制精度要求相当高,而且目前国内外的激光快速成型系统都非常昂贵,严重影响了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型快速精确的激光烧结成型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烧结成型装置,包括成型壳体,成型壳体内置有将成型壳体内腔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支架,上腔室为密闭腔,密闭腔侧壁安装有预热器,支架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集粉室、成型室和送粉室,成型室和送粉室均内置有活塞,支架上表面设有铺粉滚筒;所述成型壳体上表面在成型室的正上方安装有激光透窗,激光透窗的正上方安装有激光扫描头;所述成型壳体上表面安装有龙门架,激光扫描头安装在龙门架上,成型壳体上安装有盖设激光扫描头和龙门架的防尘罩。

进一步地,所述的激光扫描头内置有发射激光的激光器、反射激光的振镜以及聚焦激光的变焦透镜,变焦透镜位于激光透窗的正上方,激光器通过线路与计算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成型壳体上安装平行设置的直线导轨和下丝杠,龙门架两端通过滑块分别与直线导轨和下丝杠滑动连接;所述龙门架横梁上安装有上丝杠以及位于上丝杠两侧的导轨,丝杠和导轨上安装有拖板,激光扫描头安装在拖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下表面安装有抬升支架的液压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在下丝杠的驱动下,激光扫描头可前后移动,在上丝杠的带动下,激光扫描头可左右移动;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过振镜反射和变焦透镜聚焦,形成激光束穿过激光透窗对成型室的粉末快速烧结;液压缸可以驱动支架上升下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激光扫描头与龙门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成型壳体,2.支架,3.激光透窗,4.激光扫描头,5.计算机,6.龙门架,7.直线导轨,8.下丝杠,9.预热器,10.密闭腔,11.铺粉滚筒,12.送粉室,13.成型室,14.集粉室,15.液压缸,16.激光器,17.振镜,18.变焦透镜,19.防尘罩,20.滑块,21.拖板,22.导轨,23.上丝杠。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2所示的激光烧结成型装置,包括成型壳体1,成型壳体1内置有将成型壳体1内腔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支架2,上腔室为密闭腔10,密闭腔10侧壁安装有预热器9,支架2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集粉室14、成型室13和送粉室12,成型室13和送粉室12均内置有活塞,支架2上表面设有铺粉滚筒11;成型壳体1上表面在成型室13的正上方安装有激光透窗3,激光透窗3的正上方安装有激光扫描头4;成型壳体1上表面安装有龙门架6,激光扫描头4安装在龙门架6上,成型壳体1上安装有盖设激光扫描头4和龙门架6的防尘罩19。

激光扫描头4内置有发射激光的激光器16、反射激光的振镜17以及聚焦激光的变焦透镜18,变焦透镜18位于激光透窗3的正上方,激光器16通过线路与计算机5连接;成型壳体1上安装平行设置的直线导轨7和下丝杠8,龙门架6两端通过滑块20分别与直线导轨7和下丝杠8滑动连接;龙门架6横梁上安装有上丝杠23以及位于上丝杠23两侧的导轨22,丝杠23和导轨22上安装有拖板21,激光扫描头4安装在拖板21上;支架2下表面安装有抬升支架2的液压缸15。

在下丝杠8的驱动下,激光扫描头4可前后移动,在上丝杠23的带动下,激光扫描头4可左右移动;激光器16发出的激光经过振镜17反射和变焦透镜18聚焦,形成激光束穿过激光透窗3对成型室13的粉末快速烧结。液压缸15可以驱动支架2上升下降。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