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390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



背景技术:

喷镀是指利用熔融状态的喷涂材料,以一动力装置喷涂到金属、合金、塑料、陶瓷等工件表面,形成一完整的覆盖层的技术。目前,现有喷镀技术大多应用于印刷电路板纸上,通过喷镀将电子元器件固定到印刷电路板上。

针对一长条导线整体或局部喷镀而言,现有技术中大多数为人工喷镀,或者将导线竖直下垂,然后将喷镀设备从上往下喷镀,以将导线整体喷镀完毕。然而,上述做法容易引起导线上下喷镀均匀不一,并且由于导线较轻,在喷镀时会因为喷出的金属液体导致导线会左右摇摆,从而降低喷镀的精准度。此外,现有的针对长条导线进行整体喷镀的技术中,还存在喷镀用的金属液体无法回收利用的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所述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模板、第二固定模板、喷镀机构以及回收机构;

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包括:第一模板本体和第二模板本体,所述第一模板本体或第二模板本体上至少设有一个喷镀位,用以夹持固定全导线,所述第一模板本体和/或第二模板本体上还开设有导液结构,所述导液结构包括导液槽或导液斜坡,所述导液槽的一端延伸至所在模板本体的边缘位置,所述导液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

所述喷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的一侧,对所述全导线进行喷镀;所述回收机构位于所述导液结构的下方,以接收自所述导液结构排出的液体金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形成喷镀区域,且所述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分别与所述第一模板本体和第二模板本体同心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述第一模板本体和第二模板本体上相应的各喷镀位彼此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镀机构喷镀方向相对所述全导线布线方向所呈夹角大于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板本体和/或第二模板本体上的导液槽自相应喷镀位起,延伸至所在模板本体的边缘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板本体和/或第二模板本体上的导液槽为至少一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机构为集液容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可使得全导线被紧固于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间,大大加强了导线喷镀的均匀性和可靠性。此外,在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间,可以同时设置若干导线,并结合自动化喷镀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喷镀的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可实现溅射或溢出的金属液体的回收利用,避免了装置的污染以及原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全导线的夹持方式包括两边同时夹持在固定模板上或只有一端夹持在固定木板上,另一端悬空至喷镀区域之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模板、第二固定模板、喷镀机构以及回收机构;

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用于实现所述全导线200的紧固。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包括:第一模板本体11以及贯通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设置的第一喷镀位12。所述第二固定模板包括:第二模板本体21以及贯通所述第二模板本体21设置的第二喷镀位22。

从而,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之间形成所述全导线的夹持固定空间,如此,大大加强了导线喷镀的均匀性和可靠性。优选地,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为圆形模板,此时,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为圆盘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全导线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之间时,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使得全导线需要喷镀的部位暴露出来。此时,所述第一喷镀位12与所述第二喷镀位22相对应。此处所称相对应是指,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的尺寸和位置相对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为圆形通孔,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为圆盘形状时,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分别与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同心设置。

此外,为了完成多根全导线的喷镀,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且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的位置和尺寸相对应。且当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第二模板本体21上相应的各喷镀位彼此间隔设置,以避免各全导线喷镀时相互干扰。

所述喷镀机构30用于对所述全导线进行喷镀,其位于所述第一喷镀位12和第二喷镀位22的一侧,且所述喷镀机构30具有相对所述全导线的纵向喷镀方向。所述纵向喷镀方向可以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此外,为了实现溅射或溢出的金属液体的回收利用的目的,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或第二模板本体12上还开设有导液槽13。具体地,所述导液槽13的一端延伸至所在模板本体的边缘位置,从而,溅射或溢出的金属液体可在导液槽13的引流作用下,从所在模板本体上排出。所述第一模板本体11和/或第二模板本体12上的导液槽13为至少一条。优选地,所述导液槽可自相应喷镀位起,延伸至所在模板本体的边缘位置。

所述回收机构用于收集回收通过导液槽13排出的金属液体。具体地,所述回收机构位于所述导液槽13的下方,并正对导液槽13的排出口设置。优选地,所述回收机构为集液托盘。

诚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中,导液槽仅仅是一种优选的导液结构,除导液槽之外还可以将第一模板本体设计成具有导液斜坡的结构,由于第一喷镀位和第二喷镀位在中间形成了镂空的喷镀区域,因此,导液斜坡的倾斜方向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内倾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可使得全导线被紧固于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间,大大加强了导线喷镀的均匀性和可靠性。此外,在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间,可以同时设置若干导线,并结合自动化喷镀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喷镀的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导线喷镀装置可实现溅射或溢出的金属液体的回收利用,避免了装置的污染以及原料的浪费。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