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活塞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
背景技术:
活塞在发动机一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件,活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发动机的性能。活塞模具在活塞制造过程中,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水泵活塞的铸造方法一般都是用树脂砂型模铸造,其树脂砂型铸造不可再利用,故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并且毛坯的成品率相对来说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包括外模和顶模,所述外模和顶模内部设置有内模,所述内模的外侧设置有定位套,所述内模包括中芯,所述中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结构和大小都相同的第一中边芯和第二中边芯,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和大小都相同的第一中侧芯和第二中侧芯,所述中边芯靠近中芯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另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流槽,所述中芯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容纳槽相配合的第一导向柱,所述中侧芯靠近中芯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下部设置有卡位柱,所述中芯的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二导向柱相配合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卡位柱相配合的卡位槽。
作为优选,所述中芯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套包括卡位套以及设置在卡位套外侧的固定板。
作为优选,所述外模包括包裹板,所述包裹板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包裹板的上部一端设置有浇筑口,所述包裹板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柱。
作为优选,所述顶模包括与中芯相配合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下部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与容纳孔相配合的卡位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包裹板上容纳孔的下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模、顶模、内模以及用来固定内模的定位套,内模采用了金属的设计,内模又包括中芯、第一中侧芯、第二中侧芯、第一中边芯以及第二中边芯,通过上述各芯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效的解决了毛坯内腔形状复杂不易开模的问题,使整个活塞模具能耗低,成品率高,成本低,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将外模、内模和定位套、顶模进行分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内模(含有定位套,并将定位套与内模分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内模(将中芯、第一中侧芯、第二中侧芯、第一中边芯以及第二中边芯进行分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中侧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顶模;11、定位套;12、第三支撑板;13、卡位部;2、外模;21、浇筑口;22、支撑柱;23、容纳孔;24、包裹板;3、内模;31、中芯;311、第二容纳槽;312、卡位槽;313、第一导向柱;32、第二中侧芯;33、第一中侧芯;331、第二导流槽;332、第二导向柱;333、卡位柱;34、第一中边芯;341、第一容纳槽;35、第二中边芯;36、第一支撑板;4、定位套;41、卡位套;42、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水泵活塞金属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外模2和顶模1,在外模2和顶模1的内部设置了内模3,在内模3的外侧设置了用于固定内模3的定位套4,外模2、顶模1、内模3和定位套4之间形成了用于铸造活塞毛坯的空腔,在本实用新型中内模3是发明人主要设计的地方,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内模3包括中芯31,中芯31主要是用于承载的作用,中芯31的形状如图4所示,是一个四棱锥台,在中芯31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了第一中边芯34、第二中边芯35、第一中侧芯33和第二中侧芯32,其中第一中边芯34和第二中边芯35在结构和大小上都是相同的,第一中侧芯33和第二中侧芯32在结构和大小上也都是相同的,为了实现第一中边芯34、第二中边芯35、第一中侧芯33和第二中侧芯32能够在中芯31上固定并且可以相对滑动,发明人还做了以下的设计,如图4所示,中边芯靠近中芯31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了第一容纳槽341,另一个侧面上设置了第一导流槽,在中芯31相对应的侧面上设置了第一导向柱313,通过上述的设计不难看出,中边芯与中芯31的固定位置以及所采用的方式,即中边芯与中芯31之间采用了可以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如图4、图5所示,中侧芯靠近中芯31的一侧面上设置了第二导向柱332,另一侧设置了第二导流槽331,在第二导向柱332的下部设置了卡位柱333,中芯31的侧面上设置了与第二导向柱332相配合的第二容纳槽311,在第二容纳槽311的内部设置了与卡位柱333相配合的卡位槽312,中侧芯与中芯31采用此种设计,即实现连接式固定。下面简单的说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利用定位套4按照图1的固定方式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是与气压缸相连接的,从浇筑口21处浇筑液体,液体成型之后,则利用气压缸向下拉第一支撑板36,即带动中芯31向下运动,由于中芯31、中侧芯和中边芯上结构的设置,中芯31则会相对于中侧芯和中边芯相对移动,当移动到一定位置时,中边芯将会脱离中芯31,中侧芯则会沿着第二容纳槽311运动,由于受到卡位槽312和卡位柱333的连接固定的关系,使中侧芯不会脱离中芯31,即本实用新型可以很轻松的将内模3进行卸除,并且内模3采用了金属材料,即实现本实用新型可以重复使用,极大的降低了成本,相应的也提高了毛坯的成品率。
发明人为了使整个实用新型的效果更好,还做了以下的设计;
定位套4包括卡位套41以及设置在卡位套41外侧的固定板42,卡位套41主要是用于对中芯31、第一中边芯34、第二中边芯35、第一中侧芯33以及第二中侧芯32进行勒紧固定,使内模3在卡位套41的作用下固定,固定板42的设计,是为了将其固定在外模2的下部;
外模2包括包裹板24,包裹板24上设置了容纳孔23,包裹板24的上部一端设置了浇筑口21,包裹板24的两端设置了支撑柱22,容纳孔23主要是用来盛放内模3的,支撑柱22则用于支撑和固定;
顶模1包括与中芯31相配合的定位套11,定位套11的下部设置了第三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2的下部设置了与容纳孔23相配合的卡位部13,如图1、图2所示,卡位部13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将顶模1整体放在容纳孔23的上部;
固定板42通过螺栓(在图中变为显示)固定在包裹板24上容纳孔23的下部,利用螺栓固定的目的是便于固定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