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处理领域,如电镀、化学镀等,具体涉及一种在电镀前对产品进行研磨清洗的滚桶设备。
背景技术:
研磨清洗滚桶设备,是电镀领域常用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在电镀前对多个待电镀金属零件进行表面研磨、抛光以及清洗。
现有的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在长期使用中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二、产品容易和滚桶内部发生摩擦,降低产品的质量。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八面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以及产品易与滚桶内部摩擦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八面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其中:
包括一机架,该机架上铰接有一翻转架,该翻转架在竖直方向上朝向设备的前方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所述翻转架上转动连接一滚桶,在所述翻转架上翻后,所述滚桶的一开口朝向水平方向的正前方,在所述翻转架下翻后,所述滚桶的开口则朝向下方;其中,在所述翻转架上翻后,所述滚桶在翻转架上做旋转运动;
还包括一第一电机及一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设于所述机架上,驱动所述翻转架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所述第二电机固设于所述翻转架上,通过一转动轴驱动所述滚桶做旋转运动;
还包括一倒料漏斗,该倒料漏斗正对所述滚桶的下方设置,当所述翻转架下翻后,所述滚桶的开口对准该倒料漏斗,且倒料漏斗内设有一滤网;
其中,所述滚桶内壁附设有 PVC软胶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翻转架上翻后,此时设备可以进行研磨清洗工作。
2.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桶在翻转架上做旋转运动,以对滚桶内的产品进行研磨和清洗。
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固设于所述机架上,驱动所述翻转架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进而带动滚桶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
4.上述方案中,所述翻转架下翻后,所述滚桶的开口对准该倒料漏斗,以将研磨和清洗后的产品及产生的渣滓倒入倒料漏斗中。
5.上述方案中,倒料漏斗内设有一滤网,该滤网用于分离产品和研磨清洗后的渣滓。
6.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桶内壁附设有 PVC软胶层,用于防止产品和滚桶的金属内壁发生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八面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其机架上铰接一翻转架,该翻转架上转动连接一滚桶,当翻转架由一第一电机驱动做上翻和下翻动作时,将带动滚桶同步动作,并且该滚桶在翻转架上通过一第二电机驱动做旋转运动;对应滚桶的下方设有一倒料漏斗,该倒料漏斗内设有一滤网,用于分离产品和渣滓,其中滚桶的内壁附设有 PVC软胶层,以避免产品直接碰撞摩擦滚桶的金属内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并能保证研磨清洗时产品不会因为摩擦碰撞滚桶内壁而发生损坏,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架上翻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架上翻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机架;2.翻转架;3.滚桶;4.开口;5.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转动轴;8.倒料漏斗;9.PVC软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2所示,一种八面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其中:
包括一机架1,该机架1上铰接有一翻转架2,该翻转架2在竖直方向上朝向设备的前方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所述翻转架2上转动连接一滚桶3,在所述翻转架2上翻后,所述滚桶3的一开口4朝向水平方向的正前方,在所述翻转架2下翻后,所述滚桶3的开口4则朝向下方;其中,在所述翻转架2上翻后,此时设备为可以进行研磨清洗工作的状态,所述滚桶3在翻转架2上做旋转运动,以对滚桶3内的产品进行研磨和清洗。
还包括一第一电机5一第二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5固设于所述机架1上,驱动所述翻转架2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进而带动滚桶3做上翻和下翻的动作;所述第二电机6固设于所述翻转架2上,通过一转动轴7驱动所述滚桶3做旋转运动。
还包括一倒料漏斗8,该倒料漏斗8正对所述滚桶3的下方设置,当所述翻转架2下翻后,所述滚桶3的开口4对准该倒料漏斗8,以将研磨和清洗后的产品及产生的渣滓倒入倒料漏斗8中。并且该倒料漏斗8内设有一滤网,该滤网用于分离产品和研磨清洗后产生的渣滓。
其中,所述滚桶3内壁附设有 PVC软胶层9,以防止产品和滚桶3的金属内壁发生摩擦。
本实用新型一种八面研磨清洗滚桶设备,其机架上铰接一翻转架,该翻转架上转动连接一滚桶,当翻转架由一第一电机驱动做上翻和下翻动作时,将带动滚桶同步动作,并且该滚桶在翻转架上通过一第二电机驱动做旋转运动;对应滚桶的下方设有一倒料漏斗,该倒料漏斗内设有一滤网,用于分离产品和渣滓,其中滚桶的内壁附设有 PVC软胶层,以避免产品直接碰撞摩擦滚桶的金属内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并能保证研磨清洗时产品不会因为摩擦碰撞滚桶内壁而发生损坏,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