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开炉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05026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炉开炉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高炉冶炼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炉开炉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高炉采用焦炭填充炉缸的方法,但因焦炭的燃烧性能差,因此,采用全焦开炉时高炉下部空间的产生困难,严重时因炉缸底部焦炭不能及时点燃,造成渣铁难以顺畅地从出口排出而导致开炉不顺,甚至诱发炉缸冻结事故。

因此,如何实现高炉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开炉装置,以实现高炉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开炉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高炉开炉装置,包括: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高炉内高炉风口下端,且所述挡风板与所述高炉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所述挡风板为环形挡风板,且所述挡风板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支撑所述挡风板,所述支撑架为管体焊接形成的具有间隙的架体;

点火管,所述点火管均布在所述高炉的炉底,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下端。

优选地,在上述高炉开炉装置中,所述挡风板与所述高炉同轴心设置。

优选地,在上述高炉开炉装置中,所述点火管的个数为所述高炉风口总数的30%-40%。

优选地,在上述高炉开炉装置中,所述高炉的炉缸直径小于10米,所述点火管分别均布在所述高炉的炉缸二等分圆的外径上,所述二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

优选地,在上述高炉开炉装置中,所述高炉的炉缸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米,所述点火管分别均布在所述高炉的炉缸三等分圆的外径上,所述三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

优选地,在上述高炉开炉装置中,所述支撑架为废料钢管制成。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公开的高炉开炉装置,挡风板设置在高炉内高炉风口下端,且挡风板与高炉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挡风板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焦炭沿着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下降。由于点火管位于支撑架的底端,支撑架保证了点火管在装料过程中不被上部炉料压断、压塌,且由于支撑架为具有间隙的架体,能够在点火过程中及时将热量导入炉底使得焦炭能够得到充分燃烧;同时利用挡风板与支撑架之间的足够空间保证炉缸下部焦炭的透气透液性;另外,在炉底焦炭点燃,将支撑架烧蚀、熔化后,产生空间促进炉料下降。即本发明能够提高焦炭的燃烧性能,解决了全焦开炉时高炉下部空间的产生困难,严重时因炉缸底部焦炭不能及时点燃,造成渣铁难以顺畅地从出口排出而导致开炉不顺,甚至诱发炉缸冻结事故的发生,实现高炉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高炉开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烘炉前,在高炉内高炉风口下端安装挡风板,且所述挡风板与所述高炉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所述挡风板为环形挡风板,且所述挡风板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

步骤b:在所述挡风板的下端安装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支撑所述挡风板,所述支撑架为管体焊接形成的具有间隙的架体;

步骤c:在所述高炉的炉底均布点火管。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公开的高炉开炉方法,烘炉前,在高炉风口的下端安装挡风板,接着,在挡风板的下端安装支撑架,最后,在高炉的炉底均布点火管。挡风板与高炉炉缸外沿形成的第一通道,焦炭能够沿着第一通道和挡风板上的第二通道下降,由于点火管位于支撑架的底端,支撑架保证了点火管在装料过程中不被上部炉料压断、压塌,且由于支撑架为具有间隙的架体,能够在点火过程中及时将热量导入炉底使得焦炭能够得到充分燃烧;同时利用挡风板与支撑架之间的足够空间保证炉缸下部焦炭的透气透液性;另外,在炉底焦炭点燃,将支撑架烧蚀、熔化后,产生空间促进炉料下降。即本发明能够提高焦炭的燃烧性能,解决了全焦开炉时高炉下部空间的产生困难,严重时因炉缸底部焦炭不能及时点燃,造成渣铁难以顺畅地从出口排出而导致开炉不顺,甚至诱发炉缸冻结事故的发生,实现高炉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高炉开炉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高炉开炉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1中:

挡风板1、高炉2、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炉开炉装置。其中,高炉开炉装置包括挡风板1、支撑架和点火管。

挡风板1设置在高炉2内高炉风口下端,且挡风板1与高炉2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3,挡风板1为环形挡风板1,且挡风板1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4,第一通道3和第二通道4的设置为焦炭下降提供了便利。

支撑架为管体焊接形成的具有间隙的架体,安装在高炉2内,用于支撑挡风板1。

点火管均布在高炉2的炉底,位于支撑架的下端,支撑架能够保护点火管。

本发明公开的高炉开炉装置,挡风板1设置在高炉2内高炉风口下端,且挡风板1与高炉2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3,挡风板1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4,焦炭沿着第一通道3和第二通道4下降。由于点火管位于支撑架的底端,支撑架保证了点火管在装料过程中不被上部炉料压断、压塌,且由于支撑架为具有间隙的架体,能够在点火过程中及时将热量导入炉底使得焦炭能够得到充分燃烧;同时利用挡风板1与支撑架之间的足够空间保证炉缸下部焦炭的透气透液性;另外,在炉底焦炭点燃,将支撑架烧蚀、熔化后,产生空间促进炉料下降。即本发明能够提高焦炭的燃烧性能,解决了全焦开炉时高炉2下部空间的产生困难,严重时因炉缸底部焦炭不能及时点燃,造成渣铁难以顺畅地从出口排出而导致开炉不顺,甚至诱发炉缸冻结事故的发生,实现高炉2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

实施例二

在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高炉开炉装置和实施例一中的高炉开炉装置的结构类似,对相同之处就不再赘述了,仅介绍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挡风板1与高炉2同轴心设置,实现焦炭下降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挡风板1也可以与高炉2不同心设置。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创造性的实验,得到了点火管的个数为高炉2风口总数的30%-40%时,焦炭的燃烧最充分。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公开了高炉2的炉缸直径小于10米,点火管分别均布在高炉2的炉缸二等分圆的外径上,二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本发明还公开了高炉2的炉缸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米,点火管分别均布在高炉2的炉缸三等分圆的外径上,三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即本发明公开了根据高炉2直径不同,分布点火管的两种不同方式。

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支撑架为废料钢管制成,实现废料利用。

本发明公开的高炉开炉装置,使高炉2开炉更加高效、快速和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经发明人实验,相对木材填充炉缸方法可以缩短凉炉和码放木材时间50小时以上,同时避免大幅度降低耐材温度造成损坏。相对全焦开炉可以改善顺行条件,加快料线下降时间5小时以上,基本可以避免长时间料线不动而被迫拉风坐料,克服坐料带来的炉温不足、渣铁流动性差、风口灌渣等隐患,同时可以及时回收煤气,大幅度减少煤气放散损失,减少环境污染。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炉开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烘炉前,在高炉内高炉风口下端安装挡风板。

挡风板与高炉炉缸外沿形成边沿部焦炭下降的第一通道,挡风板为环形挡风板,且挡风板上的圆孔为中部焦炭下降的第二通道。

挡风板与高炉同轴心设置,圆孔与挡风板同轴心,实现焦炭下降的均匀性。

步骤s2:在挡风板的下端安装支撑架,支撑架支撑挡风板。

支撑架为管体焊接形成的具有间隙的架体,具体地,优选支撑架为废料钢管制成,实现废料利用。

步骤s3:在高炉的炉底均布点火管。

点火管的个数为高炉风口总数的30%-40%时,焦炭的燃烧最充分。

当高炉的炉缸直径小于10米时,点火管分别均布在高炉的炉缸二等分圆的外径上,二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当高炉的炉缸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0米,点火管分别均布在高炉的炉缸三等分圆的外径上,三等分圆等面积且同轴线设置。

本发明公开的高炉开炉方法,烘炉前,在高炉风口的下端安装挡风板,接着,在挡风板的下端安装支撑架,最后,在高炉的炉底均布点火管。挡风板与高炉炉缸外沿形成的第一通道,焦炭能够沿着第一通道和挡风板上的第二通道下降,由于点火管位于支撑架的底端,支撑架保证了点火管在装料过程中不被上部炉料压断、压塌,且由于支撑架为具有间隙的架体,能够在点火过程中及时将热量导入炉底使得焦炭能够得到充分燃烧;同时利用挡风板与支撑架之间的足够空间保证炉缸下部焦炭的透气透液性;另外,在炉底焦炭点燃,将支撑架烧蚀、熔化后,产生空间促进炉料下降。即本发明能够提高焦炭的燃烧性能,解决了全焦开炉时高炉下部空间的产生困难,严重时因炉缸底部焦炭不能及时点燃,造成渣铁难以顺畅地从出口排出而导致开炉不顺,甚至诱发炉缸冻结事故的发生,实现高炉开炉时渣铁顺畅排出。

在本发明中的“第一”、“第二”等均为描述上进行区别,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创造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