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设计产品外形修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设计中,需要进行模型设计,同时需要对模型的流线进行修塑,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手工控制修塑,或者通过机械进行边角修塑,对操作人员的手感要求较高,需要经验进行把控,而且如果是对于结构较大的模型块进行修磨时往往操作较为麻烦,不利于进行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紧凑,稳定性好,能够实现稳定的进给量和进给速度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修塑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业设计产品外形修塑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底板、与底板平行设置的顶板、设置在底板与顶板之间的顶升组件和阻尼缓冲组件、以及设置在顶板上的修磨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阻尼缓冲组件包括穿设在底板与顶板上的导向螺杆、设置在底板和顶板的上下两侧的弹簧和限位螺套,所述修磨组件包括穿设在顶板上的调节杆、设置在调节杆下端的下垫板、设置在调节杆上端的上垫板、设置在下垫板与顶板之间的中垫板、设置在上垫板与顶板之间的压缩弹簧和设置在下垫板上的调节丝杠,调节丝杠的端部与中垫板顶紧,所述的上垫板上设置有立板和横向导轨,所述横向导轨上匹配设置有滑动套,滑动套上枢接设置有打磨摆臂,打磨摆臂端部固定设置有打磨电机和打磨头,打磨摆臂与滑动套之间设置有摆角调节气缸;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开设在顶板中部的圆孔、呈圆周均布设置在圆孔四周的多个夹持气缸。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交叉枢接设置的两提升臂杆、设置在顶板和底板上并分别与两提升臂杆的左端部对应的两导向滑槽、以及设置在两提升臂杆之间的顶升气缸。
所述顶板上左右对应设置有两套修磨组件。
所述圆孔四周均布设置有四组夹持气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稳定性好,其通过阻尼缓冲组件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震动对齐修磨的影响,通过在修磨组件中设置压缩弹簧,能够使得在进行定向修磨时提供稳定的进给速度,实现平稳修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中应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为底座、2为底板、3为顶板、4为导向螺杆、5为弹簧、6为限位螺套、7为调节杆、8为下垫板、9为上垫板、10为中垫板、11为调节丝杠、12为立板、13为横向导轨、14为滑动套、15为打磨摆臂、16为打磨电机、17为打磨头、18为摆角调节气缸、19为圆孔、20为夹持气缸、21为提升臂杆、22为导向滑槽、23为顶升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业设计产品外形修塑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底板2、与底板平行设置的顶板3、设置在底板与顶板之间的顶升组件和阻尼缓冲组件、以及设置在顶板上的修磨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阻尼缓冲组件包括穿设在底板与顶板上的导向螺杆4、设置在底板和顶板的上下两侧的弹簧5和限位螺套6,所述修磨组件包括穿设在顶板上的调节杆7、设置在调节杆下端的下垫板8、设置在调节杆上端的上垫板9、设置在下垫板与顶板之间的中垫板10、设置在上垫板与顶板之间的压缩弹簧和设置在下垫板上的调节丝杠11,调节丝杠的端部与中垫板顶紧,所述的上垫板上设置有立板12和横向导轨13,所述横向导轨上匹配设置有滑动套14,滑动套上枢接设置有打磨摆臂15,打磨摆臂端部固定设置有打磨电机16和打磨头17,打磨摆臂与滑动套之间设置有摆角调节气缸18;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开设在顶板中部的圆孔19、呈圆周均布设置在圆孔四周的多个夹持气缸20。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交叉枢接设置的两提升臂杆21、设置在顶板和底板上并分别与两提升臂杆的左端部对应的两导向滑槽22、以及设置在两提升臂杆之间的顶升气缸23。
所述顶板上左右对应设置有两套修磨组件。
所述圆孔四周均布设置有四组夹持气缸。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稳定性好,其通过阻尼缓冲组件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震动对齐修磨的影响,通过在修磨组件中设置压缩弹簧,能够使得在进行定向修磨时提供稳定的进给速度,实现平稳修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中应用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或者类似的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