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转炉自动加水的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436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转炉自动加水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转炉是炼钢炉的一种形式,指可以倾动的圆筒状吹氧炼钢容器,炉体圆筒形,架在一个水平轴架上,可以转动,也用来炼铜。为了保护炉口,目前普遍采用通入循环水强制冷却的水冷炉口,这样既可减少炉口变形又便于炉口结渣的清除,为防止发生事故,水冷部分应加强维护,水冷炉口有水箱式和埋管式两种结构,它采用钢板焊接结构,其水箱内焊有若干隔水板,使冷却水在水箱内形成一个回路,同时也起加强筋的作用,这种结构冷却强度较大,制造容易,水冷炉口可用楔与炉帽联结。

目前普遍采用通入循环水强制冷却的水冷炉口,由于炉帽处于高温炉气区,直接受喷溅物烧损,并受烟罩辐射热的作用,其温度经常很高,在高温的作用下,炉帽和炉口极易产生变形,目前水冷炉口都需要人工加水,操作麻烦,不能及时监测控制水量、循环水流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转炉自动加水的控制器,可实现转炉自动加水,不需要人工加水,并可调节循环水流量大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转炉自动加水的控制器,包括储水罐,所述储水罐的内部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储水罐的一侧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泵,所述泵的顶部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管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阀,所述连接阀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侧设置有炉帽,所述炉帽上设置有钢管,所述钢管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炉帽的底部设置有托圈,所述托圈的两侧设置有耳轴,所述托圈的底部设置有炉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水罐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位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上设置有流量控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控制器,使水冷炉口不需要人工加水,实现自动加水,减少操作工序,使操作简便,可及时监测控制水量、循环水流量,水位过低时水位传感器接受信号,控制器接受信号后,进水阀门打开进水,水位正常后,关闭进水阀门,流量控制器实现流量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水罐;2、水位传感器;3、管道;4、泵;5、控制器;6、连接阀;7、进水管;8、阀门;9、炉帽;10、钢管;11、出水管;12、托圈;13、耳轴;14、炉底;15、电源;16、流量控制器;17、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转炉自动加水的控制器,包括储水罐1,储水罐1的内部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储水罐1的一侧设置有管道3,管道3的一侧设置有泵4,泵4的顶部设置有控制器5,管道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阀6,连接阀6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7,进水管7的一侧设置有炉帽9,炉帽9上设置有钢管10,钢管10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11,炉帽9的底部设置有托圈12,托圈12的两侧设置有耳轴13,托圈12的底部设置有炉底14。

进一步的,储水罐1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源15,水位传感器2、控制器5、流量控制器16与电源15相连接。

水位传感器2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杆17,支撑杆17用以支撑水位传感器2。

管道3上设置有流量控制器16,流量控制器16控制钢管10内的流量。

进水管7与出水管11上均设置有阀门8,阀门8控制进水管7和出水管11的闭合。

具体的,水位过低时水位传感器2接受信号,传递至控制器5,控制储水罐1上的进水阀门,打开进水阀门进水,水位正常后,关闭进水阀门,启动泵4,冷却水通过管道3流经流量控制器16实现流量控制,冷却水通过进水管7进水,流入钢管10,钢管10呈S型环绕于炉帽9上,保证炉帽9冷却均匀,然后从出水管11出水,出水管11与储水罐1相连接实现循环用水。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控制器5,使水冷炉口不需要人工加水,实现自动加水,减少操作工序,使操作简便,可及时监测控制水量、循环水流量,水位过低时水位传感器2接受信号,控制器5接受信号后,进水阀门打开进水,水位正常后,关闭进水阀门,流量控制器16实现流量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